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

郭进拴|重读《命运》思典运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1)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2)

《命运》是著名作家乔典运的未竞遗作。我当年曾在张宇主编的《莽原》杂志上读过。在乔典运先生逝世即将25周年之际,我又网购了一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命运》,封面写有二月河惊呼,半部书稿传天下。重读《命运》,我觉得这是本极不寻常、极有意义的书。 我认识乔典运,是1981年在河南日报举办的文学创作班上,他的女儿也是我们这一届创作班的学员。李长华老师在一天上午告诉我们,下午乔典运刚好到郑州,我们安排老乔为大家讲课。他的课风趣幽默,深受大家欢迎。1986年5月,我和乔典运老师又在汝河笔会重逢,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同坐一辆车,游风穴寺、温泉、龙门,到洛阳看牡丹。我们还请乔典运老师在汝州剧院为临汝县文学爱好者作报告。他为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96年,我们的《风穴文艺》更名为《沧桑》,我写信向乔老师约稿,他很快寄来了《友情战胜癌症》,我把这篇催人泪下的散文编发在了《沧桑》1996年第二期,在汝州市作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3)

乔典运是河南西峡人,被誉为“南阳作家群中的一面旗帜”。 他写的作品多是小题材、小人物、小格局,却透射出大时代的批判精神。他在《命运》中以纪实写法毫无保留地将亲历的灵魂的痛苦与欢乐、渴望与失落展示在读者面前,以个人的经历为载体来描绘中国一段极其特殊的时期。面对命运的坎坷,他没有抨击世相,没有控诉社会,只是不断地检讨、怀疑、改造自己,全书格调哀而不怨。 正因为《命运》的质朴无华,其文学“命运”似乎在它诞生之前就已决定了,出版至今引起的反响与它应有的价值极不相称。

对乔典运及其作品的介绍网上很容易搜得到,百度贴吧里也有,我就不再此罗嗦了,只摘录作品中的几句话以飨各位。

向乔老爷子致敬!生命对于乔典运已经很不耐烦,他在病床上"拚命"了——病塌上,临终前,支撑着,日夜兼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留下自述传体的文字《命运》,未能终篇而成绝唱。《命运》刊登在河南《莽原》上。

我辈只能在其残篇断简中捕捉微言。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一部九十年代作家的忏悔录,一位作家弥留之际痛彻肺腑的心声,是对同辈以及后辈作家血泪浇铸的警示!《命运》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还原了历次的政治斗争,用真实的细节诠释了绝顶荒唐的历史,也给我辈知识分子画了像,为中国文学留下"前改革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苦闷历程的缩影。

我这里抄送给读者的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千真万确的乔典运——他的文学行的朋友的真朋友。

一部《命运》,象征贝多芬的《A小调第五交响曲》,实际上是一部(我称作"临终忏悔"的)未完成的安魂曲。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4)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农民作家乔典运的出现意味深长。乔典运深深地扎根在庄稼地里,虔诚地拜倒在历史老人的膝下。乔典运有意以农民代言人的身份替农民说话,却绝不为农民护短。乔典运在农民的历史性的悲剧里面升华喜剧,又于喜剧里蕴含着史的悲哀与教训。乔典运的作品诚实朴素,幽默厚重,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处境和心理的一面镜子。

摘录:

1、和李文元一起写稿时,听他谈话感到开窍、新鲜,别人都说他有思想有独到见解。我自叹不如,自己懂得太少了,也想和他一样有自己的思想。通过反右斗争,通过政治学习,我才发觉那种想有自己思想的想法危险极了,也才知道了怎么才能做个正确的人,当螺丝钉,当驯服工具,用老百姓的说法是,社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铁定了一条守则,党叫怎么想就怎么想,党叫怎么做就怎么做,绝不能有一丝一毫自己的东西。

2、反右结束,我的《和好》发表了,想起没发时自己的懊恼,想起李文元作品发了时的红火,才几天工夫,哭的笑了,笑的哭了,世界变化可真快,命运可真会玩弄人。看来该忧的还慢点忧好,该喜的还慢点喜好,说不定眨眼工夫就变了,变了也不要忧不要喜,谁敢保险明天不会再变?这样想了就没有往日发表作品时的欢乐了。(见P18)

3、字是什么?是最漂亮称心的情人,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是要类进步的幸福的手段,也是杀人害命的刀子,玩字的人祸福无定,可能一篇文章做得好便飞黄腾达一切都拥有,也可能一字之差命丧黄泉,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偏居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因为出了农民作家乔典运,而声名远播。乔典运一生扎根于西峡山乡,笔耕不辍, 以其多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而流芳后世,被誉为"南阳作家群中的一面旗帜"。他生前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 西峡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文联主席、西峡县一至十届人大代表、 河南省五至八届人大代表、全国三、四、五次作代会、 四次代会代表。他为西峡也为南阳赢得了荣誉和骄傲。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5)

乔典运,1929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乡北堂村。1947年10月毕业于陕县学校,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州军区任文化教员,1953年10月因患病从部队复员回乡务农, 开始尝试写作。然而,在那个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里,练习写作,谈何容易。"没纸没笔没墨水,找邻居家学生姓的旧练习簿翻个身当稿纸, 一个鸡蛋换个蘸笔尖外加一包颜料粉。"然而就是这样令后人无法想象的环境中,1955年, 他在《河南文艺》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一首四句民歌。这使乔典运欣喜若狂,自己的心血毕竟没有白费。从此,他看到希望, 坚定了要在文学之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他拼命读、拼命写。半夜里想起一句话, 就爬起来记到本上。只几个字,划不着穿衣服,夏天还好,冬天冻得浑身打颤, 冷得情愿。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写的曲艺《香烟记》荣获1956年河南曲艺一等奖。同年3月,在《长江文艺》发表小说《送地》,引起社会上关注,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会员。10 月,他光荣地出席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创作积极分子大会。1958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磨盘山》。据统计, 1959年至"文革"前,他共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 100多篇。河南人民出版社还先后为其出版了《西峡游记》、 《霞光万道》、《贫农代表》三本散文、小说专集。这期间, 因写作成绩非凡,1958年,组织上调他到西峡报社工作, 成了一个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从此,他更加勤奋写作,以此来回报养育他的人民。然而,正当他踵躇满志,在文学的海洋里大展风彩时,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乔典运这个出身不好且擅于咬文嚼字、 抨击时弊的青年作家被打为黑帮分子、牛鬼蛇神, 列为重点批斗对象。村里每一次开会前,都要先把他当成活靶子拉到台上斗争一番。在那荒唐的年代,参加批斗会接受大家的揭发批判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有一场批斗会下来,他身上被打得七处流血。与此同时, 家被抄得片纸不留,妻子儿女受到株连,亲朋好友不敢近他, 连生火做饭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没有人敢卖给他家火柴,更不敢借火给他家, 以至寒冬腊月天,一家人硬吃了半个月的生红薯。

"严酷的环境,摧残人,也教育人,能使有精神堕落, 也能使人思想升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乔典运受尽折磨和凌辱,这使他迫辍笔十年之久,同时也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获得了今后创作的素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乔典运恢复了工作,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员。1985年, 任县文联主席。同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 也激发了乔典运的创作灵感。他面的现实,关注人生, 以其深邃的艺术思维和手法,挖掘农民灵魄深处的情感,并用艺术感染力教育农民摆脱狭隘、保守和愚昧的小农意识。他所写的《活鬼的故事》、 《父子情》、《汽球》、《驴的悲剧》等作品, 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好评。

1980年,乔典运到中国文学讲习所进修后, 开始走出"文革"的阴影,"由一个农民代言人、反思者,变成了一个农民哲学家"。从此,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观念和文学观念, 其创作不断出现"井喷",作品深得文和读者好评,被文艺界誉为'乔典运现象'。他先后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00余篇, 300多万字。其中不乏深具影响力的作品,其短篇小说《村魂》、 《满票》、《冷惊》、《乡醉》、《问天》等发表后, 先后被我国文艺界颇具影响力的《小说选刊》、《小说月刊》、 《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选载,连续四年(1985-1988)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黑洞》、《你不能这样》等8篇作品被译成英、法、德、阿拉伯文, 并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女人和网》、《笑语满场》中短篇小说获省以上奖励16次, 《满票》获"1985- 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84年以后,他先后出版了《小院恩优》、 《美人泪》、《问天》、《金斗纪事》、《乔典运小说自选集》等5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集《美人泪》获"1949-1989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图书奖",《问天》获1994-1995 年南阳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人民日报》、《红旗》、《瞭望》、 《文艺报》、《小说评论》、《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奔流》、《河南日报》等报刊多次发表文章予以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报刊、电台、 电视台都对他作了专题报道。中国作家协会书记邓友梅、文艺界著名人士阎纲、蓝瓴、 张一弓等人都曾对他做出高度评价。乔典运以其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中各色各样人物的熟悉和了解,成为中国当代知名的反映农村、 农民的作家。

1994年, 正当乔典运广西离江出版社之约撰写长篇小说《金斗纪事》时,万恶的病魔悄悄的降临到他身上,且喉、淋巴、 肺等一个个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连续不断地手术、放疗、化疗,再手术,再放疗,他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癌痛的折磨, 仍坚持在病榻上撰写了反映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15 万字自传体小说《别无选择》及一些富有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 属于生命体验、人生感悟的散文。生病期间, 他创作的作品《问天》获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其本人被选为作家代表, 出席全国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他的自传体小说《别无选择》发表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在乔典运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态度严谨,文德高尚, 一丝不苟。他在写每一篇小说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有的小说其至经过三五年的思索。在写作中更是精益求精, 每篇小说都要开十个二十个头。有的小说已经写了大半名已经写成,若感觉不满, 就撕掉重写。他的短篇小说《村魂》已经寄走月余, 编辑部也来信说版已排好待发,但他好像忽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不满意的地方, 立即回电叫撤了寄回。改了又改才又寄出。他在病中为《南阳晚报》赶写专栏稿件《别无选择》时,多次和爱人一起去查资料, 找当事人回忆,力求作品真实无误,没有丝毫的粉饰和歪曲。有人劝他说:"看你病成这样,还那么认真,你写出后又没人考证,何必呢? 何况晚报只是一个小报。"他听后严肃地说"大报小报都是报, 都是给读者看的,写的不好不真实,对不起读者,对不起报社, 这背良心事咱不干"。几十年来, 他就是这样在认真履行一个作家的神圣职责。

乔典运不仅自己创作了频创佳绩, 而且还善于提携文学新人,团结南阳作家,为南阳作家群的成长、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每次文学活动,他是每邀必到,且都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与体会,传经布道。对于求教于他的作者,无论年青的、年老的, 他都是不厌其烦地现身说教,指点迷津。经乔典运帮助成长起来的文学后起之秀不胜枚举。南阳有个作家群,以及南阳作家群有今天, 可以说与乔典运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乔典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农民作家, 不仅创作上精品迭出,硕果累累,他的人品道德也尤如其文章,有口皆碑。他一生淡泊名利,在接受各地记者采访和别人给予他高度评价时, 他总是说:"我是草木之人。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人家都是高抬咱,千万别拿个棒棰当针使,叫别人笑话。"他曾三次谢绝上调做官机会,扎根山乡,勤奋创作;他不为利益所动, 多次放弃数万元一篇赞文的巨额诱惑;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还重;他一生生活俭朴;对子女要求严格, 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他平易近人,为人坦诚,重情崇义, 处事宽容大度。他一生都始终不渝的追求做人的本真,为文的本真, 艺术的本真,这也许就是乔典运德高望重, "人与文俱达老境"的真正原因吧。

1997年2月14日,乔典运不幸逝世。西峡县委、县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市、县约200余名领导、作家和他生前的亲朋好友专程赶来为他送行, 中国作家协会等十几个单位和上百名生前文学好友发来唁电,敬献花圈, 以此表达对乔典运的沉痛哀悼和无限怀念之情。

乔典运虽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和他的文章却永留人间。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6)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7)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8)

郭教授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重读命运思典运)(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