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激战中的东北腔(热剧里流露乡音)

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电视剧激战中的东北腔(热剧里流露乡音)(1)

晚报记者 张月 李忠兰

刚过去的周末,《欢乐颂2》迎来大结局,但对于不少剧迷来说,仍感意犹未尽,甚至已开始期待《欢乐颂3》的到来。对于无锡观众来说,由于剧中五美之一关雎尔来自无锡,更是对该剧多了一份亲切。回顾剧中的无锡元素,除了春节过后关雎尔返乡回沪时,给姐妹们带的无锡排骨外,剧中“囡囡”一词的高频率出现,也让无锡人心领神会,不禁笑出声来。

安迪被喊“囡囡”,网友一头雾水

《欢乐颂2》中出现一个影响剧情走向的重要人物——包奕凡的母亲。包母初次见到安迪时,对安迪颇具好感,当即称呼安迪“囡囡”,之后每次见面也都以“囡囡”称呼。这“囡囡”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网友感觉不解。一时间,“囡囡是什么意思”“囡囡是什么鬼”满屏满世界地飞,同时,大家也很想知道“囡囡”这一叫法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无锡人很熟悉,只是读法与剧中不同

要说这“囡囡”是啥意思,无锡人是最熟悉不过了,但凡家里有女孩的,不管是女儿还是孙女、外孙女,家长们称呼起来,这词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老无锡陈老伯已76岁,他介绍说,“囡囡”的叫法在无锡由来已久,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叫法,最初主要用于爷爷奶奶对孙女的称呼,后来逐渐也可用于外公外婆对外孙女的称呼以及母亲对女儿的称呼。“叫囡囡,是很亲热的意思。”虽然“囡囡”一般用于对小女孩的称呼,但出于对小孩的喜爱,很多小女孩长大以后,仍会被称作“囡囡”,如陈老伯的孙女马上就要上大二了,他还是常常用“囡囡”叫她。

无锡“土著”章女士也介绍说,“囡囡”在无锡是一种特有的长辈对小辈极度亲昵的叫法。“如果对未成年的孩子叫囡囡,那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喜爱和宠溺,如果对成年孩子还叫囡囡,那就传递着一种刻意的宠溺和亲密之情。”章女士也是《欢乐颂2》的剧迷,她认为剧中包母称呼安迪“囡囡”,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刻意套近乎,是在打亲情牌,“也足以暴露她对安迪的别有用心,想用最简单低廉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获利,是典型的生意人虚伪风”。剧中就连包奕凡自己也觉得母亲这称呼有点夸张,因为他知道“囡囡”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称,而不是对儿媳的称呼,所以随后包奕凡就问母亲:“您是要女儿还是要儿媳妇,不要再添乱了!”

不过与电视剧里包母的读音“nan nan”不同,无锡方言里读“nu nu”。也因此,很多无锡以及吴语区的观众,会感觉包母的读音很别扭。有网友就在“电视剧欢乐颂”的官方微博上留言:“为啥小包总麻麻管囡叫nan,我们这儿方言都读nu。”

热门文艺作品加速方言传播

吴方言地区所在的上海、江浙、福建等地,有着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这些地方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加速了吴方言的对外传播,尤其通过文学、舞台、广播、影视等艺术,“吴侬软语”成了一种大众追寻的人文情怀。如今,网络媒介传播迅速,方言借由热门文艺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不光是吴语,东北话、广东话也都通过媒体更加广为人知。”项行肯定了文艺作品对传播方言文化的积极性,但他也表示,影视剧中传播的方言只是皮毛,只能称为方言元素,但能引起现代人的重视是好事,不过,也要看作品跟传播媒介本身的影响力,热播剧《欢乐颂2》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在众多剧迷的期待中,前阵子,电视剧版《白鹿原》终于开播了,那些小时候听过广播剧,看过报刊上的连载,长大后看过原著与三个多小时电影的观众,看了电视剧后多少有些失落。原因就是“虽然电视剧还原了当年陕西关中平原的风貌和风土人情,却没能还原关中的腔调,实属遗憾,倘若台词能使用方言,则堪称完美”。这一观点引起诸多观众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同一个意思:乡音乡韵永远不能忘怀,即使你多久没有再说过方言,但当你回到家乡的那一刻,乡音便会脱口而出,这是血浓于水的乡情。

最新版《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收录有“囡”字,意为“小孩儿”。 (张月 摄)

吴方言称谓受社会发展影响

“‘囡囡’就是‘宝宝’‘宝贝’的意思,在无锡不分男女,叫女孩子多一些”,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项行一语中的。他编写的《无锡方言辞典》中收录有“囡囡”这一词条,解释为“婴儿爱称。也作‘囝囝’”。据了解,“囡”是吴语中典型的方言字,在明清小说中被大量使用,再早的文献便鲜见“囡”字了。项行表示,“囡囡”是家中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一般不在外面使用,虽然常被用来称呼孩子,但不管孩子长到多大甚至成年,有的家长也依然习惯这么称呼自己的孩子,足见亲子关系的融洽,也反映出溺爱的程度。

“囡囡”一般在吴语和粤语区使用,从字形上看,“囡”字,女外有围,意为闺,可意会为闺中少女,未闻世的小女孩。《吴江市方言志》《望亭镇志》《扬名镇志》等苏州、无锡地情资料里记载有“囡”字,多指女儿。项行介绍,“囡囡”在上海地区用得更多,无锡人在家反而更喜欢叫孩子的小名,对外喜欢喊小孩“细棺材”“细毛丫(音wu)头”等贱称。无锡人在外说起自己的儿子称“倪子”,女儿称“囡伲”。项行正在编一本方言书,其中的“称谓”一章颇费心思,因为中国人的称谓实在繁复,关乎人伦、宗法、职业、身份。

在项行看来,方言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始终在全社会中传播,而语言本身是在变化的,随着时代发展,人口迁徙与信息传播速度都在加快,因此,时间一长,一些地方方言开始被大众理解和使用,成了全国通用语。“比如‘赞’(形容好)和‘作’(形容闹,无理取闹),前者就是吴方言,后者吴语中用得较多。”项行认为,正是由于方言在表现性格与风俗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才使得“赞”和“作”等方言能畅行天下,因为人们觉得这些字在特定语境中,用来形容人跟事再精准不过了,甚至它们只能意会,找不出其他词来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一代代的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简单,一些千百年来出现在直系、旁系中相对稳定的人伦称谓,比如“妯娌”“连襟”等渐渐难闻。“现在没了兄弟姐妹,将来也就不会有舅甥叔侄,估计最后只剩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可怜的几组称谓了,现在一些称谓口语中也用,只是不好跟30年前相比啦。”项行的话语中透着失落感,他花心血出方言书正是为了留住正在消逝的文化符号,他希望无锡人记得,喊“奶奶”叫“亲娘”,喊“姑姑”叫“伯伯”。

链接

关于吴方言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9000多万。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有上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一百余城构成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可划分为5个片区: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其中,太湖片可再分为6个小片:常州小片(或称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湖州小片(或称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明州小片。学界大多认为无锡方言处于太湖片中常州小片和苏沪嘉小片的过渡地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