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记录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战疫日记在武汉)

来到武汉几天,远离家乡,甚是思亲。下班后迫不及待地同五岁的儿子视频通话,孩子问我:“爸爸,你怎么这么久没回来看我们呢?奶奶带着我看电视,说爸爸就是穿白色大衣服的人,你们看起来和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一模一样,你是去太空了吗?”“不,爸爸在武汉,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是我们的战斗服,穿着它,我们才能打赢病毒,将很多人从另一个世界的边缘带回来。”儿子睁大了眼睛:“那你们好厉害呀!等你回来,一定要跟我说说你们战斗的故事哦。”我笑着回答:“一定!等爸爸回去,一定有许多故事和你分享。”

挂掉电话,抬头看看夜空中明亮的月亮,对家人的思念挥之不去,我想,等我们凯旋归来,我要给儿子讲讲“四个一”的故事,更要告诉他,在故事的背后,藏着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医护工作者践行一生的道理。

观察与思考,不可留死角:一点“暗红色”

我们支援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是武汉危重症定点救治医院,这里的病人病情危重救治难度高。虽然日常工作不在危重症科,但是多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让我有着非常扎实的抢救技能;多场的护理急救技能培训,让我这个“新手”也有了几分底气。穿上这一身白衣,就不能怕苦怕累,怕危险怕困难,我来到这里,就是希望自己能竭尽全力为人民解除病痛,同时,更希望我擅长的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技能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当班时,不少危重患者都出现过病情变化,我们临床上需要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并及时处理,将病情恶化扼杀在起源。

前几日,我发现一个气管插管的患者嘴角有些脏,于是为她进行了吸痰,气道内痰液不多,到口腔时,发现吸出来的东西有点暗红色,量不多。我记得麦医生说过,每个危重症患者都需要各方面的平衡,治疗手段看上去大同小异,可是平衡把控得好与不好,病人就是生与死的差别了。通过这一点暗红色,我推测患者有可能发生一过性消化道的出血或者是卧床病人常发生的胃潴留;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抽出胃内物,容易倒流到气道,加重肺部感染,后果可想而知。

战疫日记记录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战疫日记在武汉)(1)

陈永昌护师在工作

我马上报告医生,和护理组长一起遵医嘱从抽出患者胃内的500毫升咖啡样液体并进行负压引流。清理干净后,医生调整了用药剂量,嘱咐要监测血压变化。我们丝毫不敢怠慢,10分钟监测一次。前一分钟,血压还是120/82mmhg,汇报完后,大家心里安稳许多,但是一转身再查看时,收缩压便下降到了90。虽然血压的一过性下降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但是职业的敏感性让我立刻警觉起来,仔细分析,病人体位没有发生改变,血压袖带也没有更换位置,于是我赶紧复测了几次,得到收缩压仍低于90的结果后立即报告医生。经过几次调节,病人的收缩压才恢复到了110,我们也长舒了一口气。

心贴心,同理心:一本“康复宝典”

抗击病魔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精神支持;护士不仅需要关注病人的生活,也需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前几天上班时,一位刚入院的病人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看到同一病房内,住着两位气管插管的重病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也会恶化。后来经过医生的协调转床和护士的轮番安慰,患者情绪才平复下来。经此一事我想到,病人对病人的心理影响要比医护更为有力,如果重症病人的情况会使其他患者感到担忧,那么痊愈病人的经验或许要比医护人员的安慰更加鼓舞患者。

战疫日记记录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战疫日记在武汉)(2)

陈永昌护师在护理患者

因此,我向即将出院几个病人提出请求,请他们把住院期间的想法记录下来,把重获新生的希望传递下去。想法一说出口,几位病友们都积极响应,除了一位写字困难的老奶奶,每人都写了满满的一两张纸。病友们康复出院后的第二天,马上住进来两位年龄比较大的阿姨。我们将之前病人留下来鼓励的信件交给阿姨,告诉她们这是刚出院的病友留下来的,里面藏着康复的秘诀。观察到阿姨们虽然很感兴趣,但阅读不便,我便自告奋勇读给她们听。但我忘了自己现在戴着眼镜还要戴着护目镜,阅读时要把纸张挨得很近很近,才能看得清楚,阿姨们都笑起来,表示着实心疼我这只“六眼龟”,还是接过去自己阅读吧。病房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病人们的情绪明显高昂了许多,那一刻,我们的笑声传得很远,我们的心贴得很近。

亲切而专业:一个“男姑娘”

2月12日,查房时我发现12床的奶奶留置针肿了,需要重新留置。老人的血管很难摸清,经过几天的治疗,她的手背上已经针孔密布。老奶奶认为自己的血管难打,坚决要求“老师傅”扎针,我只得像哄孩子般压低了声音,学着大叔的嗓子安慰她道:“巧了,您运气真好,我就是今天最老的师傅,别怕,咱先看看血管,保准一下就好了。”当时我戴着三层手套,自己也有点担心此次不比平时只戴一层手套那么灵活,但是经过仔细“瞄准”,我还是“精准命中”,一次成功了。老奶奶又惊讶又高兴,连连赞叹“你好厉害”,甚至还和我拉起了家常。我对奶奶说:“奶奶,我是来自广州的护士,我们广州人喜欢叫护士为姑娘,你以后可以叫我男姑娘。”这个有趣的称呼一下子把老奶奶逗笑了,她挥挥手同我说:“男姑娘,你的技术棒棒的!谢谢你!”

战疫日记记录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战疫日记在武汉)(3)

出院患者留下的鼓励信

察“颜”观色,无微不至:一位“超级奶爸”

我是两个顽皮儿子的奶爸,有时会觉得生活不能自理的危重症病人就像婴幼儿一般。他们很难开口说话,甚至有时意识也不清楚,难以动弹,只能躺着,但他们也有生活基本需求。虽然我们无法通过语言交流,但我们可以从病人的动作神态来观察了解到他们的需求、用换位思考和基本常识来让病人得到最贴心,最温柔的护理。记得有一位病人,病情重,体型重,连说话和翻身的力气都没有,生活无法自理。我和同事们会时常给他翻身拍背,更换尿片,摆好舒适的体位,重病中的他总会流露出感谢的眼神。渐渐地,病人有所好转,某一次我们护理完后,他艰难地抬起了手,努力向我们做出感恩的抱拳姿势。那一刻,我们收获的惊喜和感动难以言喻。那一刻,病房外的春暖花开,不及病房内的温暖蔓延,心花怒放。诚如圣人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离开家乡,站在前线,为每一个生命牵动着悲喜,因为在我们心中,这场战疫不仅是在救治病人,更是在守护家人!

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 陈永昌(通讯员 张阳、封雯轩整理)

制作:永基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