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

看到一位老师讲一位高学历的学生向他辞别,因为这位学生找到了灵魂的归处,他要出家了。

老师当然是搬出世俗的道理劝他不要出家,譬如远在穷乡僻壤的父母还指望着他养老,但他坚决地说“尘缘已了”,老师也就无话可说了。

待到六、七年后他突然找到老师问可否收留他,老师诧异地问你不是出家了吗?学生答我现在“出世”了。老师问其缘由?他说发现寺庙远非他想象中的清净之地,反倒比尘世更加混乱,总之一句话他对佛教失望了。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1)

这让我想起初读六祖慧能的故事时,当时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想不明白。

五祖弘忍大师准备传衣钵时,让寺里的和尚们每人各作一偈,以此判定谁是明心见性之人,这就有了被后世广为传诵的两首偈子,分别是神秀和惠能所作(这里不过多介绍)。

我不明白的是:五祖看了惠能所作的偈,知道他已开悟,却不敢当着众人面将衣钵传给他,而是让他半夜三更到五祖的房间。先是偷偷给他传授《金刚经》,再将衣钵授予他,最后五祖亲自送他到江边,让他速速离开,以免有人加害他。

看到此,我是真的不明白原因。怎么可能呢?这是在寺庙啊,周围都是慈悲为怀的修行人,何至于去加害同门师兄弟呢?更何况这是位开悟之人?如果真是这样,寺庙的僧人和红尘中的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2)

前段时间柳智宇也还俗了,他的经历和上面那位老师的学生很相似,都是名校高材生,出家时遭到了父母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反对,但他还是坚定的选择了出家。

而今再次“出世”,又回到了红尘中,很多媒体对他的还俗进行了报道,他也说着同样的话:“寺庙中的人际关系比社会中还复杂,我经常遭到僧众的排斥,那里的尔虞我诈令我感到窒息”。

但幸运的是他现在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那位老师的学生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3)

多年前我经常去北京某寺院,也认识了几位僧人,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僧人的圈子。发现他们之间会相互诋毁,甚至出言不逊。

有一位年轻的僧人眉清目秀很是好看,他的言行也比较拘谨,闲聊后得知他刚出家不久,我羡慕地说:在寺庙这样清净的环境,身心都能得到净化。

没想到他很无奈地告诉我,这里面的勾心斗角不比社会上少,听到这话令我很是困惑,当时我不能懂,更不能理解他的无奈。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4)

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我对很多僧人也是失望的,他们个人的行为举止,已完全有悖于佛教的教理,同时也断掉了很多对佛教有好感的人的善缘。

这到底是僧人的个人问题还是寺院或者说是佛教的问题呢?必定世俗人对佛教的直接感受就是来自于僧人的一言一行。

我开始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翻阅了一些佛教书籍,想从中找到答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5)

譬如在佛陀晚年时,他的堂兄提婆达多先是想方设法杀害佛陀,在未能得逞的情况下,他决定分裂僧团,带走五百名比丘另立山头。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种种做法并不恐惧更无嗔恨。

因此可以看出即使佛陀在世,这类情况也不可避免,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

提婆达多即是佛的堂兄又是佛的弟子,常年在佛陀身边受教化,但还是有嫉妒和怨恨,那这是佛的问题还是他个人的问题呢?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6)

跳出红尘外去到寺庙里修炼到底好不好呢?肯定有其优势,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但也应了那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有的人在那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和对生命的体悟;有的人则倍感孤独、空虚和无聊。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证悟了,有的人沉沦了,有的人退却甚至迷失了方向,这是谁的问题呢?

人在红尘中眼界在红尘外(未必能让心灵得到净化)(7)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颗向往至善至美的心,选择出家的人,是羡慕那里的环境,认为它是清净无染著的,在那样的氛围里,自己的心就能受到熏染,会变得安静柔和。

但他同时也忘了,荷花出自淤泥中。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心魔,去到哪里都枉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