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乡侗寨风景(城步印象--侗族风情大寨村)

黔东南苗乡侗寨风景(城步印象--侗族风情大寨村)(1)

(大寨晨曲)

黔东南苗乡侗寨风景(城步印象--侗族风情大寨村)(2)

(古杉群里芦笙飘)

黔东南苗乡侗寨风景(城步印象--侗族风情大寨村)(3)

(挤油尖)

侗家寨门。在旧社会兵荒马乱,秩序纷乱的年代,侗族人民为了防止土匪的抢劫和外部敌人的入侵,通常都在寨子的四周插立竹木桩子,栽植缠绕刺藤,堆垒石头,筑起一排又长又高的不易逾越的栅栏、篱笆或围墙,作为全寨的界限和屏障,还在村寨外头的大路上建立寨门作为全寨的门户。

大寨古杉群与中国杉树王。大寨村的村落前耸立着一丛世人罕见的古杉群。这群千年古杉共有38棵,绝大多数生长在溪流的沙滩上,也有几棵屹立在小溪两岸的崖畔上。古杉群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耸立在西边崖畔上的那棵最高最大的古老杉树,俨然如民间传说中顶天立地的英雄守卫在山寨隘口。林业专家、教授们测量,此三树胸径2.45米,胸围7.7米,冠幅28米,树高30米以上,立木蓄积量达50多立方米。据省林科所鉴定,它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最大杉树,比福建的杉树王(胸径1.6米,胸围5.02米)还大40%以上,是“中国杉树之王”!民间传说,这棵古杉为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初所栽,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据湖南、安徽、江西三省林学家考证,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高龄了,应是东晋时代(公元317—420年)人工所造。这棵古杉的营造年代甚至要比国内林业专家,教授们公认的我国人工营造杉树始于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还早400多年。这一发现突破了林学家们和林学史上的论断!它的存在,将为我国林业科学尤其是种源研究提供活的原始依据,为林木改良、遗传育种提供可靠的丰富资源。

廻龙桥。廻龙桥又叫风雨桥,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以来侗族人民一般都选择依山傍水地方建立寨子,寨旁一般都有山溪或河流,为了沟通两岸,便于人畜来往,完善村寨风水龙脉,侗民便在当道的溪河上修筑桥梁。因这些桥,亭、廊、阁、栏齐备,能遮风挡雨,故谓之“风雨桥”。

吊脚楼。侗家吊脚楼与苗家吊脚楼有相似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每扇屋架只有两三根柱子立在主要宅基上,另外一两根柱子则落在下坎的坡地上,楼房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藏粮食、家具,通风干爽;中层住人,怡然自乐;下层储存杂物,用来喂家畜。翘角、层檐线条抹成白色,显得非常整洁亮丽。此外吊脚楼还有一大特色,即同一家族的三、五户人共选块较宽的带状宅基,同规格的修建成一条街道似的连排式民居。所有檐柱外侧是通廊,两头开大门,分别由此进出。天气炎热时,大家就会聚集在同廊上休息、闲谈。

侗寨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侗族标志建筑,是侗族进行重大节庆活动或集中议事的场所,历史非常悠久,展现了侗族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钟楼和鼓楼属于对应性建筑,现只保留了鼓楼。鼓楼分为楼阁式、屋檐式、干栏式等多种形式。迄今保存较好的是岩寨鼓楼,它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该楼阁高4.5米,除见方的楼基为砖石结构外,其余部分全部为木质结构,共有两排,每排三柱四爪,楼顶为悬山式,上盖青瓦、飞檐翘角、楼下层为2.3米高,楼上层有4米多高。四周檐下置有满幅“回”字格和雕花窗,下设卷棚式样的鼓形栅栏靠背和长条板凳,供人歇息乘凉,鼓楼正中有主匾一块,上面刻有“双龙抢宝”“双鳌腾跃”的图案,精工细雕、生动逼真,岩寨鼓楼迄今保存完好,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