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称为桑梓的原因(为什么古人会把桑梓代指故乡)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常以“桑梓”比喻故乡故里,桑梓也渐渐变成乡愁的代名词。
为何古人将桑梓比作故乡呢?这其实与我们国家过去几千年的社会经济结构相关。桑梓指的就是家乡或乡里,而且古书上也有记载,如元朝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及唐朝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桑梓”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小弁》所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一见到桑树和梓树林,就想起在故乡家园的周围父母也有种,顿时生起了恭敬心。所以无时不敬爱我的父亲,无时不依恋我的母亲。
另汉朝陈琳所著《为袁绍檄豫州》也载有:“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意思是,面对桑梓松柏,应该要表现出端严恭敬的态度。所以,正因为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种植,也生长在自己的家乡,后来人们就把这两种树名缩简为“桑梓”,慢慢的就成为家乡的代称了。
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以桑梓比作故乡,表达对故里的思念之情。
桑梓原是桑树与梓树的合称,因为桑树、梓树在过去的农耕时代,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桑树的叶子是蚕虫非常重要的饲料,梓树是一种很重要的木材树种。
所以在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旁栽植这两种树。我们可以想象,在以前的村落,周围布满郁郁葱葱的桑梓树,夕阳西下,袅袅炊烟缭绕在绿树青山间,牧童赶着晚归的牛羊,村落里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那可不就是无数个游子对于故土难以割舍的羁绊吗。
桑梓两字,将国人骨子里故土难离这一天生的民族基因表现得恰如其分,无论飞得再远再高,使我们魂牵梦萦的,总归是深埋在桑梓林里的那片村庄和袅袅炊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