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宋庆龄的东北之行(1950年宋庆龄的东北之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此时,作为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她曾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掌握了大量有关经济、民生的第一手资料。1950年10月至11月的东北之行,无疑是这位伟大女性胸怀国事、心系民生的真实写照。笔者通过采访当年的亲历者、知情者,带您走近60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身影,重温一段尘封往事。

1950年宋庆龄的东北之行(1950年宋庆龄的东北之行)(1)

33天 ,铁路行程4260 公里

1950年的东北之行,是宋庆龄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的首次出巡。

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过后不久,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及朱明、廖梦醒、沈粹缜、罗叔章等陪同下,宋庆龄于10月16日离京,11月17日返京,历时33天前往东北等地视察,铁路行程4260 公里。他们先后访问了沈阳、哈尔滨、吉林、长春、鞍山、大连、旅顺港和天津8座城市;视察了4个已经完成土改的村庄;视察了哈尔滨铁路工厂、小丰满发电厂、东北电影厂、鞍山钢铁公司、大连造船厂等11个工厂和一个矿区;视察了哈尔滨铁路工厂的托儿所、小丰满发电厂医院、旅顺港的东方文化博物馆等 11个文教卫生机构;出席了12场欢迎晚会;先后听取松江、吉林、长春、沈阳、大连和鞍山钢铁公司等6个地方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工作汇报……

33天,行程满满,风尘仆仆。出发前,宋庆龄就为考察团定下了基调:要深入细致做好调研而不是走过场,要摸清基层的真实状况,要将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汇报给毛主席,汇报给党中央。因此每到一处,她都认真听取当地负责人的汇报,不时提出问题,并要求随行同志务必做详细记录。同时,她还深入到田间、车间察看生产情况,到农户和工人家里进行走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考察结束后,在当年的12月12日,宋庆龄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汇报信。在这封原稿长达41页的长信中,她这样开篇:“毛主席:在您指示下,我这次对东北地区做了一次访问,使我有机会接触了许许多多通过土改翻身的农民,还有那些现在已经当家做主的工人和矿工们。我亲身感受了工农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这是我生平所经历最有意义的一次考察和学习。为此,向您致以最最深切的感谢!”

在信的结尾,宋庆龄对毛泽东主席说:“我认为,有必要把我视察东北的事向国际公众宣布,尤其是向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以此增强我国农民土改后生活水平提高的宣传。”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宋庆龄整理出了长篇调研报告《新中国向前迈进—东北旅行印象记》,先后发表在《中国建设》杂志和《人民日报》上,并出版单行本。

10月20日呼兰县永贵村之行

1950年10月底至11月初,彼时的松江省(后与省会在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合并)已是雪花飘舞。而此时,在与东北大地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上,则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就在紧张的时局气氛中,宋庆龄来到松江省省会哈尔滨视察。

10月20日上午9时,宋庆龄一行首先乘车驶向卫生模范村—呼兰县永贵村。车队在永贵村东边的打谷场上停了下来。宋庆龄、林伯渠等一行12人走下汽车。正在劳动的村民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望着身穿深蓝色西装、神态慈祥、笑容可掬的宋庆龄,纷纷拥了上来,热情地问好。1950年是个丰收年,望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宋庆龄弯腰拿起一穗沉甸甸的玉米,赞不绝口。她与村民们拉起家常,问种的是什么品种?亩产多少?与解放前相比亩产提高了多少?丰收了,明年有什么打算?朴实的村民们一一作答。

工作中的宋庆龄态度严谨、细致,她善于观察,在那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汇报信中,这样介绍永贵村:

从外面向村庄望去,到处都是干草和柴木,堆放得井然有序。房子屋檐下都挂着金灿灿的种子和红红的辣椒。院子里,成群的鸡鸭、白头鹅、白毛肥猪,还有健壮的骡驴。屋内的炕上,铺着红红绿绿的床毯;房间里还有玻璃碗橱和时钟等等日常用品。所有布料,即使铺盖、衬里以及垫子的布也都是新的。村里的供销社6个月内就卖了8000英尺的布料。他们进一步计划进货2500英尺,来满足大家的需要。

从上面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宋庆龄那份女性特有的细腻,同时具有多年秘书工作经验的她又很注意用数据说话。

妇女、儿童、卫生、教育、福利等是宋庆龄毕生牵挂的事业,此次的东北之行,每到一地,她对此格外关心。让宋庆龄欣慰的是,永贵村自1946年解放后,历经近四年的变革,农民对提高文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强烈的要求。永贵村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进了小学,而且小学的入学年龄放宽至17岁。“这年龄限制是农民们自己提出来的,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当家做主了。尽管他们已经超过了读小学的年龄,他们还是想学习。”在汇报信中,她这样介绍永贵村的教育和扫盲运动。

上午10时,一行人步行来到了永贵小学。看着健康活泼的孩子,面对简陋的校舍,她对县、区领导说:“要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未来的保护者和建设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来到学校读书,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宋庆龄对乡村政事也格外关注。对村长金成林及永贵村之“政事”,她在信函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永贵村的村长金成林是个富有才干的青年。他推心置腹地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情况。他说,土改以前,村里仅有11户中农,其他72户都是贫雇农。但是现在,几乎90%是中农。有些农户,尽管他们还没能拥有马匹,但可以足衣饱食。而且,他们居住条件也与其他中农相差无几。仅仅是没有马匹,他们才被称为贫农的。当我们问及村里的政事,他说:“我们都是选举产生的。既然他们把我们推选到这个岗位上,我们就应为他们服务。”村里一共有33名村代表,其中14名妇女代表。村委会由11位成员组成,包括村长和副村长。其他村委会成员分别负责村委会事务,公共安全、民兵、生产、财务、食品、文化和公共卫生……

“烧香拜佛的迷信现象基本消失”,“政府每年三次为村民打预防针和一次种牛痘”,“过去一年,44个新生儿出生,只有3个死亡”,“妇女生小孩,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同时给予白面和米等营养品,另外还增加300—400个鸡蛋”……在建国一周年之际,耳闻目睹这些来自乡村的亘古未有的新变化,宋庆龄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临走时,她语重心长地勉励村干部:“解放啦,土地是咱们自己的,要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援新中国的建设。”她叮嘱区、县干部要花大力气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好下一代。她谆谆嘱咐做好妇女工作,让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10月21日双城县民和村之行

10月20日和21日,宋庆龄一行在哈尔滨市双城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视察。

到达双城县是在20日下午,宋庆龄听取了县里关于双城解放前后的历史和工作情况的汇报。她微笑着说:“1950年是恢复国民经济的第一年。毛主席指示我们:‘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后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与土改上,以恢复农业、工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只要政策对头、分配合理,社会就安定。照这样干下去,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和富强……”

21日,宋庆龄前往双城县民和村视察。座谈会上,宋庆龄首先讲话说:“我生长在上海,很早就跟随孙中山开始了革命生涯,直到现在,很少亲自到农村实地考察。这次是毛主席给了我一个到农村学习的好机会,有幸与诸位见面、促膝谈心。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不吝赐教!”

几位农民代表面对德高望重的宋庆龄有些拘谨和不安,但在她的感召下,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宋庆龄边听边记,对双城县农村工作十分满意。

民和村有两位能干的女性给宋庆龄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之一是女村长傅雅东。傅雅东对村里的情况,如人口、耕地、粮食产量和车马数量等都了如指掌。她向宋庆龄、林伯渠等介绍,去年,由于遭受暴风雪,村里只收获了2700担谷物,仅仅是以往的三成。今年春季也遭了雹灾,可秋季还是获得了好收成,估计能打粮食6400—6500担。这样,整个村子已经从先前的损失中恢复过来了。现在,全村除了七八家外,余下都组成了生产互助组,一共有39个互助组。傅雅东还说,以前,村里好多家都没吃没穿。有些人家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现在,我们当家做主了,我们要竭尽全力,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支援前线。虽然自己家是一个光荣家庭,还拿到政府的津贴,但是我们还是和其他人家一样向政府交税。

另一位女干部是供销社主任刘英兰。刘英兰介绍说,供销社有1116名成员。一共有1252股子,每股子5元,相当于6万多东北币。现在社里一共有270种货物,只要农民们想要的都能在供销社买到。过去的一年,他们一共出售了470匹布料。这几年,每年收购的粮食达到2500担,这些都是农民的余粮。

宋庆龄亲身访问农户,和农民座谈,亲眼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到了土地改革的巨大作用。她在此后撰写的《东北旅行印象记》中兴奋地写道:“土地改革改变了基本的经济情况,因而给东北农村的农民改变整个政治环境和政治机构铺平了道路。群众的自由,代替了旧日所受的压迫。群众的权力,代替了集中在地主及狗腿子手中的暴力。这些变革比起生产上的进展,不仅并不逊色,而且与它有不可分解的连带关系。”

根据宋庆龄的提议,傅雅东安排她到村贫协主席王济堂家吃午饭。王济堂住在一幢新盖的三间草房里,房檐前挂满了红辣椒,屋檐下是鸡鸭鹅狗窝,院东面是猪圈。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满了两个玉米楼子。那天,宋庆龄等人入乡随俗地盘腿围坐在火炕上的桌子旁,品尝着东北乡村菜,其乐融融。

10月23日视察哈尔滨铁路工厂

哈尔滨铁路工厂建于1903年,当时已有47年的历史,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抗战胜利期间,工厂被严重破坏。1946年解放后,通过全面的检测和整修,很快恢复了生产。在解放战争中,该厂连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许多损坏的机车都被他们修好,而且好些已成为著名的机车,诸如毛泽东号、朱德号、沈阳号等等。

此行,宋庆龄重点考察了在苏联专家帮助指导下,工厂开展技术革新与劳动竞赛的情况。工厂当时一共有19个分厂、工人4730人,其中约有200人是女同志。按照中苏协议,当时的执行厂长是苏联工程师赫里杰维赤少校,副厂长是张鸿树。他们向宋庆龄一行重点介绍了厂里的劳动模范保罗金和庞玺顺。

保罗金是一个已经72岁的苏联老工人,已经整整工作了38年。他是汽锤车间主任,掌握操作汽锤的所有技巧,经验丰富,但他既谦虚,又不保守,培养了8个徒弟。

庞玺顺是铸造车间主任。解放战争阶段,工厂接受了制造枪弹的任务。刚开始他们一天只能生产350发子弹,经过庞玺顺的钻研,发明了一种新的熔铁法后,枪弹的日产量达到每天1500发,合格率也从以往的50%提高到90%。

座谈时,副厂长张鸿树表示要当好一名苏联同志的小学生,赫里杰维赤同志带着满意的微笑表扬着他的学生的进步。宋庆龄看到工厂内中苏同志关系融洽,十分高兴。

在考察铁路工厂时,宋庆龄观察入微。她注意到厂里有一个疗养院,可供490名工人疗养;有一个托儿所,招收了15名女工的孩子;有一个工人食堂,可以容纳1000名工人用餐。厂里还建了一个技校,已经有102名青年工人在这里完成了两年的培训后被分配到各个车间。此外,厂里还组织干部学习班,诸如汽车制造班、工厂管理班等,总共有11个班之多,请苏联的专家担任老师。另外,工人夜校的就读人数也已达到了2317名,占了整厂工人数的51%。

以上所有数据都记录在宋庆龄写给毛泽东的汇报信中,她就是这样善于用数字说话,善于描述细节。她在汇报信中甚至列出了工厂疗养院每人每天的伙食食谱:

早饭:1杯牛奶,2个鸡蛋和饺子(5两干面粉。注:旧计量单位16两制,下同)。

午饭:6两肉,2碗菜,1碗汤,6两米饭,1杯果汁或者两片水果。

点心:蛋糕,咖啡,可可茶和糖。

晚饭:6两鱼(或者是海鲜食品),1碗汤,饺子(5两干面粉)。

数据的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深情和关怀。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工厂的考察,宋庆龄都非常重视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受教育情况,对扫盲班、技工学校、托儿所和医疗所等特别关注,而农民和工人的吃、穿、住、收入、物资供应等福利更是她考察的重点。她还特别重视人的感受,比如农民的翻身感、工人的成就感,以及大家共有的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留给历史的宝贵资料

1950年10月至11月的东北视察,对宋庆龄而言,是“扩大了视野,对许多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有了透彻的了解”。

作为全国最早最大的解放区,东北在1950年(包含1950年)之前的四年中,在各项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特别是在抗美援朝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份成绩带给宋庆龄的是惊喜与信心。在汇报信中,她这样总结:“在中国人民中形成抗美援朝的巨大力量绝不是偶然的。东北地区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并使他们认识到,为了他们来之不易的幸福和成果,他们必须先保卫自己的国家。因此,东北农民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美援朝运动。这是我们在视察的四个村亲眼目睹的事实。”

《新中国向前迈进—东北旅行印象记》论述翔实,仅考察农村部分,就分了农村和土地改革、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改进了的耕种方法、农业劳动力的良好组织、劳动模范与党团员、政府在人民遇到灾难时予以照顾、公粮与开支以外的剩余、供销合作社的任务、农村与政治进展、福利与文化的进展等10个部分。宋庆龄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这一年东北农业丰收总结了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因而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改进耕作方法,农民认识到有了科学的协助,生产才能大踏步地前进;三是农业劳动力组织得好,建立了以自愿参加和互助为基础的农业变工互助组;四是劳动模范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世事沧桑,如今知晓宋庆龄这次东北之行以及这篇调查报告的人已经很少了。2010年,中国福利会(由宋庆龄于1938年创立)在整理会藏档案时,在尘封的文件中,发现了宋庆龄于1950年12月写给毛泽东的一份访问报告。该文以信件形式写作,共41页,全部为英文打印,且其原始档案被宋庆龄修改多次。细看之下,这封汇报信与公开发表的《东北旅行印象记》有很大不同,它成文更早,按照访问日程,以汇报的语气,描述了考察途中的具体感受与印象深刻的细节,通篇都是具体的典型事例与人物,简洁、生动、形象。

这封汇报信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连同《东北旅行印象记》一文,两相互补,对于我们理解宋庆龄的人生、心理轨迹,对于我们了解建国初年东北城乡的真实图景,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 李彦敏

邮箱 lym@wsjh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