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

来源:【消费日报】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1)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2)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3)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4)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5)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6)

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科技成果)(7)

9月15日至21日,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展览包括“喜迎党的二十大,奋楫扬帆新征程”“科普托起强国梦,十年砥砺铸辉煌”“新时代科普实践,创新赋能书华章”“科普事业新发展,赓续奋斗向未来”四大部分,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多媒体、图文展板等形式,把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带到公众身边。

□ 本报实习记者 暴梦川 文/摄

二氧化碳“变身”天然气

进入馆内,记者在“等离激元 治碳制能”展区看到,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等离激元碳中和技术”展项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等离激元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子打碎,可形成天然气和氧气。

现场展出的模型通过灯带的示意模拟出局域等离激元效应激发时的能量聚焦现象,并展示了等离激元碳中和技术的完整应用场景。“火电厂利用燃气产生的热量做功推动汽轮机发电,在这一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等离激元反应装置捕集这些二氧化碳,并将它们转变为燃气。燃气可以继续充当火电厂的燃料进行发电,或者通过市政管道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实现能源供应的零碳绿色循环。”工作人员介绍道。

工作人员表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解决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是真正的“变废为宝”。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进入到中试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会大规模推广。

除了“等离激元碳中和技术”,在活动现场,地热能开发、城镇污水深度净化等 “双碳”相关前沿技术也纷纷亮相。

带你感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公众格外关注的话题。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健康中国 食品安全”展区里,食品安全关键词、中国居民健康素养问答、食品安全常识等内容引得观众驻足观看。

在展区内,记者看到,益生菌、叶黄素酯、酵母蛋白、乳铁蛋白、透明质酸钠等在日常食品中经常用到的配料,被摆放在了展台中。

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择这些食品配料展出,一方面是因为有许多种配料的生产技术在以前被国外垄断,随着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这些配料都已经实现国产化。另一方面,观众对这些配料并不是很了解,认为很多配料是所谓的食品添加剂。

“这几天我接待的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些配料时的第一眼就认定它们是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说明大家对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非常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向大家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大家了解食品科学。”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现场观众邓女士对记者说:“我之前对食品添加剂很抵触,认为它们对人体有害,通过今天展览上的知识科普和工作人员的讲解,我认识到食品只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其实不会有问题。”

在展区内,根据过去十年与食品相关的内容所罗列出的食品安全关键词也成为一大亮点,“食品添加剂”“食品可追溯”“特殊食品”“未来食品”等纷纷上榜。

此外,“健康中国 食品安全”展区还举行多场科普实验和科普测试,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参与。

百余位科学家珍贵资料展出

除了科普内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也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

据了解,本次展览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几十万件资料中,精选100余位科学家的150余件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其中有百余件手稿、照片是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展览分为“众心向党”“矢志报国”“心系民生”“求真探源”“扬善塑美”“纸短情长”“启航新程”七个篇章,展现科学家手稿背后的科研故事与字里行间的赤子情怀。

在中岛展柜里,一组来自1963年由核物理学家朱光亚批复的文件,吸引了现场多位观众的目光。1963年11月,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朱光亚为了更好地完成研制原子弹的“596”任务,在批复文件中,对“596”任务的组织领导、基地建设、人员调配、队伍建设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一位观众参观完展览后告诉记者,这些真实文件资料和科学家们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