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

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1)

高氏祠堂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主街道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祠堂临街坐南向北,落成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

条城高氏颂

殿侯[1]始祖籍山东,一四四五正月生。

少壮文武兼修习,报国戍边志向明。

晋氏祖母闺中秀,足智多谋女豪英。

誓佐夫君成大业,了却男儿边关情。

成化五年[2]府扩军,始祖夫妇急应征。

三弟殿伯紧相随,四弟殿子亦请缨。

巾帼妹妹[3]木兰心,立披戎装弃女红。

美谈一桩成佳话,举家五人入军营。

长兄殿公走相送,五弟殿男泪洗容。

二老别子心难宁,千言万语多叮咛。

旌旗猎猎离齐鲁,战马萧萧起征程。

露宿风餐走秦晋,跋山涉水继西征。

历经险阻始入陇,首驻鞏昌辎重轻。

厉兵秣马整装待,再度转战抵金城。

关山万里明月间,戎马倥偬三弟兄。

挽弓搭箭长枪舞,将军出战荡敌平。

三弟殿伯凉州镇,披靡无敌一蛟龙。

马革裹尸遭不幸,护旗将军肃王封。

四弟殿子甘州守,骁勇善战鬼神惊。

沙场阵亡捐躯身,汗马将军骨铮铮。

始祖王府守宅邸,尽职尽责保安平。

文才武略胜伏波[4],晋升副将服群雄。

将军在朝不忘归,三迁安家一条城。

常踏田家不闲路,早出晚归勤农耕。

挥汗锄禾斗春夏,竭力收储战秋冬。

帮困扶贫多体恤,睦族敦邻笃信诚。

居陇难断故乡梦,思亲归心日渐浓。

首次返梓探双亲,路遥急奔走匆匆。

二度赴鲁途中累,病重无奈止行程。

病愈常住高渠村[5],安居颐养百岁终。

祖母留守主里外,一肩重任独担承。

沥尽心血育子女,德才双馨福寿星。

始祖膝下育三子[6],善抚严教礼仪通。

孝悌忠信德操守,自强不息惠和恭。

三子大木尊常伦,过继姑母[7]嗣子称。

移居临夏随刘姓,潜心商贾业昌隆。

次子大海伴始祖,首度回乡苦乐同。

再赴鲁途父病重,伺父定居留榆中。

长子大林重耕耘,留守教场大盖棱。

协同母亲守祖业,勤奋劳作收益丰。

三世老祖讳扶信[8],足踏实地意志恒。

尽孝祖母心笃定,不慕荣华专攻农。

四世祖讳镇镒锐[9],家大财广旺人丁。

开枝散叶三铧分,择善治理图长兴。

大房中铧镇坐中,尊孔敬孟儒学崇。

映兆维志生治祥[10],继往开来砥砺行。

二房西铧镒居左,习文练武保常青。

诗书启佑承先泽[11],承前继后攀高峰。

三房东铧锐占右,厚德载物门风清。

孝弟谨信亲仁贤[12],光宗耀祖朝堂登。

树大枝繁伸海角,庇佑后裔出贤卿。

高飞远走遍天涯,谱写壮曲照汗青。

贡元秉信[13]九世祖,天性睿智敏慧聪。

学入黉门智超群,治国齐家通史经。

轻财重义惠四乡,“勤劳恤政”事迹丰。

创建祠堂最称道,万世伟业树碑铭。

十一世祖讳鸿儒[14],进士及第名清廷。

戡乱功卓加四品,可叹早故止县令。

才华横溢其謨[15]祖,坚韧不拔持之恒。

志坚苦行成正果,台阁墨宝四座惊。

十二世祖讳鸣桂[16],恩贡[17]平乱不用兵。

上兵伐谋[18]重攻心,“才兼文武”兵法精。

刚正家长克仁[19]祖,祠堂驳理无私情。

扶弱济贫尽心力,对河两岸振家声。

同治回乱条邑危,挺身而出柳江公[20]。

智勇双全募健勇,亲帅平乱胜顽凶。

十三世祖讳炳辰[21],修得超然一代宗。

心静如水才子气,书画精深藏故宫。

投身革命高健君[22],为国为民献终生。

含冤归去终无悔,甘陇大地留英名。

再赞九世秉信祖,创建祠堂树伟功。

一七七九开建日,奠基正遇紫微星。

爷孙三代齐协力,六年辛劳始建成。

立铁旗杆耀门楣,高中中魁[23]武举荣。

立木旗杆精神嘉,十世凌枢[24]心赤诚。

文武协力兴高氏,铁木珠联妙无穷。

一八三八吉庆日,登泰翔翰联其明[25]

前移山门更辉煌,加修雨廊及过庭。

克仁树楠联丕映[26],屡议祠堂需扩容。

高瞻远瞩共倡议,应建福堂对两庭。

一八七九福堂竣,左福右堂中门宏。

历经百年创大业,祠堂完善达顶峰。

大殿厢房望山门,相辅相成气势雄。

道法自然构思妙,前堂后墓八卦型。

四角聚珠东西对,青瓦朱门见三楹。

辉煌久长大业旺,门庭柱数九进宫。

引人入胜古色香,雨廊歇山配卷蓬。

浑然一体和谐美,庭厢辉映艳丽增。

石狮扼门家祠安,吉祥喜庆族昌盛。

威严名扬八方远,祥云瑞气罩当空。

追远感恩祭祖地,后裔岁岁聚清明 。

缅怀先祖承美德,启迪后昆肃族风。

如今国昌经繁荣,中华崛起傲苍穹。

我族贤达立壮志,修缮祠堂安祖灵。

祠堂管委发号令,登高一呼众响应。

运筹帷幄谋略远,孝友会长帅旗擎。

子孙鼎力内外助,复原修缮分秒争。

政要题词复悬匾,赋诗绘画皆纷呈。

一改旧貌换新颜,历经风雨再重生。

国定文物千秋立,凝聚高氏百代功。

南山巍巍根基深,擎天立柱势峥嵘。

黄河涛涛流不息,后浪推前气恢宏。

连同五洲达四海,寻根问祖归一宗。

龙舞神州歌盛世,天佑高氏代代荣。

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2)

注释:

[1]条城高氏始迁祖殿候(字克尊),1445年正月十二吉时生于山东登州府(今蓬莱市)渤海县(今滨州市)圆圆村。

弟兄五人:殿公、殿候、殿伯、殿子、殿男。

[2]成化五年,即1469年,明第三代肃王(朱元璋第十四子朱瑛为一代)在山东招兵,条城高氏始祖殿候夫妇及三弟、四弟、妹妹五人应征入伍。

[3]条城高氏始祖殿候妹妹,来甘后嫁与临夏刘姓商人。

[4]伏波指降伏波涛,古时对有功将领封号,最知名的如东汉时马援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5]条城高氏始祖殿候因思念家乡,第一次携次子大海回乡,返回不久,听说母病,急忙第二次携次子大海回乡,途径榆中贡井高家渠子(即高渠村)时病重而滞留,病愈后定居此地,既未去山东,也未回条城。次子大海亦留高渠村伺父。

[6]条城高氏始祖所生三子,大林、大海、大木。

[7]因姑母无子,大木过继改姓刘成为嗣子。

[8]条城高氏二世祖大林的独子——三世祖扶信。

[9]条城高氏四世祖镇、镒、鋭,即分为三铧子。

[10]大房镇中铧子第十四世起的世派字。

[11]二房镒西铧子第十四世起的世派字。

[12]三房鋭东铧子第十四世起的世派字。

[13]高秉信,条城高氏第九世,条城高氏家祠创建者,西会馆大殿、高氏家祠均为其所建。

本人豪侠重义、轻财好施。曾受皋兰县官吏指派,赴旱灾区赈灾,期间,所带公款耗尽,即拿自己钱物支付。另外,用智慧惩治乡间赌棍,使乡间赌风大敛。因而县府赠其一块“勤劳恤政”匾额。

[14]高鸿儒(1806——1860)条城高氏第十一世,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咸丰八年(1858)任广西天河县知县。时值太平天国战乱。因其防御、戡乱功勋卓著,广西巡抚刘长佑奏朝廷将其调往直隶州升用,加四品衔,赏戴花翎。惜其积劳成疾而故于天河县令任上。

其子高锡钧(丕琪)历时十一年万里运父灵归乡,乃清时条城高姓知名孝子。在此做一简略介绍。

高丕祺,字寿庵,号春山,甘肃条城人。生活在清代(嘉庆-同治年间)。据高通海《高丕祺万里运父柩归乡记》记载,高丕祺性情憨直,为人耿介,擅长易学。其父高鸿儒咸丰五年进士,签分礼部主政,咸丰八年改官广西天河县令。其时,太平天国起兵造反,清廷腐败,兵祸不断。此时做县令,对高鸿儒来说是临危受命。这次赴任要从兰州出发,到广西天河县约有万里之遥。为了能够照顾父亲,高丕祺跟送父亲前往广西天河县。

高鸿儒到任后,立即组织民团加强训练,进行积极防御。咸丰八年冬,罗城被围,高鸿儒领兵前去救援,遂解了罗城之围。咸丰九年,石达开西征,准备攻打天河县,高鸿儒率兵坚守,严阵以待,被迫石达开绕道而行。几年之间,高鸿儒颇有政绩,受到朝廷褒奖。但终于体力透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高丕祺在照顾父亲的几年之间,作为甘肃人,高丕祺知道父亲爱吃面食,而广西多米,他千方百计为父亲制作面食;父亲夜间办公,处理政务,高丕祺一直陪到深夜,悉心照料;父亲带兵到罗城救援,高丕祺随从父亲左右,从不怠慢。在广西的几年之中,他毫无懈怠,极尽了为人之子的责任与孝心。咸丰十年(1860)十月高鸿儒终于没有扛住疾病的折磨,在任上以身殉职。为了将父亲的灵骨运回故里,高丕祺在兵荒马乱之中,打通关卡。路上常常有兵匪出没,他千方百计进行周旋;路上常常有战乱发生,他耐住性子等待。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不远万里,历时十一年,终于将父亲高鸿儒灵骨从广西天河县运回家乡——兰州府一条城。

高丕祺在战乱之中,万里扶灵的举动,成为清朝经历时间最长,路途最遥远的一次灵柩迁徙。他们父子二人完成一个超今迈古、轰动一时的“忠孝传奇”。时值当今,条城高家人还把高丕祺的事迹作为教育子孙“重纲常,祭祖宗,孝父母,敬长上”的典型来颂扬。(摘自高生龙《条城高家家庙里的故事》)

[15]高其谟(十一世)大约生活在清代道光-同治年间。家住在条城街高家巷子。

早年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文章写得脉络清晰,文理通达,很受当时條城街文人们的称赞。但是让高其谟无奈的是,毛笔字写的太脏,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有一年,高其谟参加贡生考试,交了卷之后,考官耐心地将卷子看了多遍,论文章,确实写的很好;论毛笔字,此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考官掂量再三,决定对高其谟当面复试,这在兰州府考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于是,考官对高其谟另行出题目进行了复试。考试卷交上来以后,文章果然写得叙事清楚,论述得当,用典合理。就是笔性太拙。最后考官决定将高其谟录为贡生。临回家时,考官对高其谟说:回去好好练字。

高其谟回到条城街,一边刻苦练字,一边在高家巷子先后办起了文学私塾,武学私塾。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毛笔字有了大的长进。据高尧庭笔记记载,高其谟的毛笔字为台阁体,笔迹如刀裁,功力亭匀,比黄自元、陆海庠(清末书法家)们更加硬朗。当时条城街高古爷(小试场台师)就出其门下。高其谟死后,家人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他练过字的秃毛笔头子,就积累满满一水烟箱子。高其谟留下来的墨宝《潮州韩文公碑》(中楷),《腾王阁序》(小楷),在家庙里张挂过多年,后世的子孙们都曾临摹过。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没有留存下来。(摘自高生龙《条城高家家庙里的故事》)

[16]高鸣桂:(1791——1860)条城高氏第十二世祖,清道光十九年(1839)恩贡生。道光末年(1850)河套一带发生叛乱,朝廷发出文告平叛。其正任平凉府儒学教授,但以文当武应招出征,缜密分析判断,采取攻心策略,很快平复了叛乱,功勋卓著,荣获道光皇帝授予“才兼文武”圆匾。

[17]明清时由府、州、县学推荐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每年推荐一次,称为岁贡,若遇皇帝、国家庆典,再加推荐一次,称为恩贡。

[18]“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为与敌人交战,用智慧i谋略取胜为上策。

[19]高克仁(十二世)做家长。

有一年清明,家族一位寡居的婶子将大伯哥告到了家庙。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寡居女人的大伯哥,凭借自己的财势霸占了弟媳及幼年侄儿的田产,寡居的弟媳经过多次索要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不予归还。女人没有办法就将这件事情拿到家庙来解决。高克仁作为家长在家庙里经过多次协调,也没有结果。

清明到了,这是家族人丁集中上坟,祭祖的时候,也是家人们在一起处理家庭纠纷时候。

按照高家家规,清明节除了公布家庙的收支,修订族规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给孝敬老人、乐善好施、学业长进的家庭、个人披红戴花、给予表彰,同时也对横行乡里、为害地方的不肖子孙、恶霸执行家法。

这一年清明被告的是高克仁的一个叔父,他又是一名贡生,有文化、有地位,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为了能够顺利处理这件事情,高克仁在评理之前就准备了家法(一车柳条子)。到了评理的时候,高克仁见到这个叔父果然蛮不讲理。他急中生智。快速将祖宗牌位请到了怀里,喝令家族的人丁用家法伺候。叔父自认为是长辈,对高克仁说:你打不成。高克仁回答说:不是我打你老人家,而是祖宗的家法打你,你得受。

高克仁叔父气急败坏地说:就是你当家长了,甭掂不住天高地厚。高克仁说:我就是个毛猴子,是大家把我搊到供桌上了,今天非打不可。就这样高家的家法得到了执行,刹住家族内的不良风气。于是这件事在条城街里巷外传开了。从此乡里有一些脍嘴的人,就把高家人戏称为“高猴儿”,高家家庙的“驳理庭”也就有了谐音“剥驴庭”的称号。(摘自高生龙《条城高家家庙里的故事》)

[20]高柳江,条城高氏第十三世,清朝同治时发生回乱,条邑险危。其招募乡勇,严格训练,本人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乡勇与乱贼作战数十次均取胜。并彻底消灭乱贼,保得家乡安宁,功勋卓著,深受家乡父老爱戴。

[21]十三世祖炳辰(1860-1924)字显庭,号一渔翁,青城镇城河村(原直街牌教场)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7岁开始,每天毛笔蘸红土汁,在砖上习字。广闻博览,常与书画大家切磋,逐渐掌握了中国书画精髓,故而书画技艺精湛,其作品亦为故宫收藏。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3)丁酉科中举。

曾赴京城任教,并在青城,教乡子读书。

历任华州州判、富平县佐等职。

民国二年(1913),被任命为陕西长武县知事。

在长武县任职期满后,返回甘肃,被兰山道尹孔宪庭聘为幕僚,兼任武威、宁夏禁烟局长。

他制定了贩烟、吸烟处罚条例,惩办了一批烟贩、烟鬼,铲除了大量的罂粟。

为禁鸦片做出巨大贡献。

[22]高健君,条城高氏十六世。1936年在兰州一中读书时即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1937年被送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入党。

1939年—1948年期间为陇南革命根据地的筹建、扩大做出巨大贡献。

解放后曾任甘肃省组织部部长、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委第二书记等职。

“文革”期间 被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批斗。

1969年3月8日被迫害致死。

1978年6月,党中央和甘肃省委为其公开平反昭雪。

[23]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十世祖武举高中、十一世祖武举高中魁父子二人合立铁旗杆一對。

[24]十世祖武举高凌枢立木旗 杆一对。

[25]1836年,十一世祖登泰、翔翰、其明三人共同发起第二次扩修祠堂,将山门前移,加修雨廊、过庭。1838年竣工。

[26]1879年十二世祖中铧子树楠、西铧子克仁、东铧子丕映三人倡议并发起修建福堂。

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3)

编后语

为方便条城高氏后辈缅怀先祖以及光临青城古镇的广大游客参观我高氏祠堂,高氏祠堂管委会孝友会长(条城高氏十四世孙)、典书常务副会长(条城高氏十五世孙)设想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诗文形式,将我条城高氏渊源及祠堂的特点一并展现出来,以利更好地弘扬我条城高氏族史及家祠。

经祠堂管委会研究决定委托本人完成这一任务。

本人深知,自己学疏才浅,恐难担此重任,但作为高氏后人,责无旁贷,理应义不容辞挑起这一重担。

撰写期间,二位会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撰写宗旨和提纲、提供资料,提出指导性建议,还亲自审稿、修改,经多次讨论,现终于完稿。

另外,甘肃高姓宗亲联谊会及白银高姓宗亲会也给予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撰写时间紧迫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条城高氏十六世孙高启轩敬撰

2021年12月02日

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4)

作者简介

高氏族谱高启胜(条城高氏颂高启轩)(5)

高启轩,男,汉族,1942年10月3日生于甘肃省白银市川口村大阴岔。西安石油学院本科毕业,教授职称,商业部部级优秀专家。

196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甘肃工业大学工作。在兰州商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院校任教。

2004年退休。业余爱好写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