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大抗日名将杨虎城(杨氏兄弟共同打造的杨派代表作文昭关)

一、杨宝森先生简介

陕西十大抗日名将杨虎城(杨氏兄弟共同打造的杨派代表作文昭关)(1)

杨宝森

杨宝森先生生于1909年10月9日,卒于1958年2月10日,享年49岁。

他八岁学艺。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习余派、汪派艺术。

建国后,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唱法、行腔自成一派,世称"杨派"。四十年代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小须生"。代表剧目有《伍子胥》、《失·空·斩》、《击鼓骂曹》等。

杨宝森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余派和汪派艺术,在此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多年的舞台实践,创立“杨派”艺术,而今的"杨派"艺术成为当今京剧舞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老生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

二、《文昭关》简介

陕西十大抗日名将杨虎城(杨氏兄弟共同打造的杨派代表作文昭关)(2)

文昭关

《文昭关》一剧,取材于小说《东周列国志》。为全部《伍子胥》中最精彩的一折,也是早年有名的汪(桂芬)派戏。

说是的:楚平王斩伍员之父伍奢,又追捕其兄伍尚。伍员逃出樊城,投奔吴国。楚平王在各处悬挂图像,缉拿伍员。伍员被阻于昭关,幸遇隐士东皋公,将其藏在家中,一连数日,计无所出。伍员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东皋公有友人皇甫讷者,容貌与伍子胥相像,乃邀其过府,嘱与伍员互易衣服。皇甫讷先至关,果被关吏拿住,大声剖白,关吏不信。正扰攘间,伍员混出昭关。东皋公乃见关吏,说明被捕者并非伍员,乃是其至友皇甫讷,关吏释之。

三、汪派名剧《文昭关》

汪桂芬先生是程(长庚)大师的弟子,最初曾为程操过琴,因此他对程的唱法,行腔吐字等都非常熟悉。而且他天赋条件极佳,嗓音又高又亮,甜润浑厚,且气力异常充沛,就是唱乙字调以上的高调门,也丝毫不显得吃力。所以汪老的唱腔高亢激昂,很有气魄,与当时的谭鑫培、孙菊仙齐名,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三大流派之一。

汪老的拿手戏很多,像《取成都》、《取帅印》、《朱砂痣》等,都是极有名的。尤其是《文昭关》,更是他拿手戏中的拿手戏,是《文昭关》汪派代表作。

汪老之后,再唱《文昭关》就要数王凤卿先生了。王先生学汪学得好,也是由于嗓子好,调门高,又是纯宗汪的唱法,无论是在唱腔、吐字、收音等各方面,都是与汪老一样。

四、杨氏兄弟学习《文昭关》

陕西十大抗日名将杨虎城(杨氏兄弟共同打造的杨派代表作文昭关)(3)

杨宝忠

《文昭关》这出戏,是在唱腔上很有特色的京剧传统戏,

杨宝忠与其堂弟杨宝森,曾先后向陈秀华先生学习《文昭关》,都是学的汪派的路子。虽然此戏后来成为杨派的代表作,已经不是汪派的唱法了。但杨氏《文昭关》,确实是在汪派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与再创造。

最初,杨宝森在演出《文昭关》时,在唱法上是还是宗汪派的,但是到他17岁时,由于变声,时演时缀,这出《文昭关》就暂时放下了。经过六七年的养护,嗓音才逐渐恢复,但已变成一种平宽浑厚的嗓子,这出以高腔出名的《文照关》仍然不能演唱。

五、杨宝森重新改造《文昭关》

后来杨宝森在艺术上有了较大成就,能够挂“头牌”了,其无论在唱、做、念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后,为了丰富上演剧目,才又动意,对这出久置不唱的《文昭关》,根据他自己的嗓音条件,进行改革创新。

杨宝森的最大优点,是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条件,加以发展变化,加之他聪明,肯于刻苦钻研,因此才能够把这出以髙腔为主的汪派《文昭关》,改变成以低回婉转唱腔享名的杨派《文昭关》。如果说汪腔是以慷慨激昂的唱腔来刻画伍员的话,杨宝森则是以悲伤委婉而又激愤的腔调,来塑造悲愤填膺的伍子胥。

杨宝森在戏曲艺术上继承了余(叔岩)派,但他又不拘泥于―家一派的禁锢,而是有发展有创造。他的革新创造,既不囿于传统,又不脱离传统,这出《文昭关》就是这样。例如:戏的唱腔是以汪派腔为基础,而在唱法上又是以余派为主,同时他又吸收了言(菊朋〉派、程(砚秋〉派等的一些腔调,进行重新创造。《文昭关》是杨宝森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他也是通过《文昭关》、《失、空、斩》、《托兆碰碑》、《洪羊洞》和《击鼓骂曹》等戏奠定了其一代宗师之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