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古井(他为古井制作身份证)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8月25日,定海居民“鲍鱼”(应本人要求使用笔名)将一摞古井研究资料放到记者眼前。今年上半年,“鲍鱼”实地寻访定海老城古井,并为探寻到的古井制作“身份证”。他呼吁,要好好保护利用老城古井。

旧县古井(他为古井制作身份证)(1)

旧县古井(他为古井制作身份证)(2)

定海老城古井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寻访5个月,为几十处古井制作“身份证”

“鲍鱼”前两年退休,是老定海人,儿时住在书院弄,留方井和中营衙门井给他留下孩童时代的美好记忆。

“鲍鱼”喜欢看书。年初,他看到一段史料,讲舟山每10年就要遭遇一两次大旱,“鲍鱼”想到散落在老城中的古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井在抗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半年,他用了5个月时间,对定海老城现存的几十处古井一一实地察看、测量。每一处古井,他都仔细测量并记录位置、井深、井圈,井的材质和外形特征等,并查询相关史料。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定海老城的古井调查与研究》,规整每处古井数据、史料,制作古井“身份证”。

他发现现有记录有不翔实之处

寻访中,“鲍鱼”发现,在现有记录有关古井的资料及数据中,有一些不翔实不准确之处。

“如一眼井的开凿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他所提到的一眼井,是指位于建国路的中营衙门井。

《定海县志》(1994版)第338页记载“中营衙门井明代凿”,第700页又记载“中营衙门井,筑于元代”。同一本县志,有两种说法,这不是矛盾吗?

“鲍鱼”也翻阅了大量史料,并推断,该井应凿于清康熙年间。

“筑井壁材料不是石料,为长方青砖,而当时舟山还制不出高质量的青砖。明末清初,为对外防御倭寇,对内平定叛军,舟山进驻大量官兵。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派兵驻防舟山,设总兵1员,辖中、左、右三水营,并在定海北门镇鳌山脚下设‘中营衙门’。”“鲍鱼”认为,该井应是一口军需井,由中营衙门所凿。

对时间认定值得商榷的另一口井是留方井。

“鲍鱼”解释,留方井前身为方河。方河相传建于元代。当年,为方便百姓取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下令筑堤,把溪水蓄起来,形成一只三角形小水池,老百姓称“方河”。

同治七年(1868年),为纪念李昌达夫妇及战火中殉难的定海军民,邑人谷兰亭将原方河改建成三个取水口的水井,并竖一块镌有“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的石碑。

“鲍鱼”认为,留方井是在原方河基础上“盖板留口”建成,“方”字也是为纪念方国珍。井的实体和两段历史都具有传承性,开凿年代应认定为元代。

他疾呼分类保护古井

寻访中,“鲍鱼”也感受到诸多遗憾。如留方井旁建了厕所,化粪池紧贴井边;中营衙门井旁曾因坑道出租做作坊加工卤盐蛋被污染;东大街方井等水井因污染严重不得不弃用。周边居民也“吐槽”,井水洗衣服后,回家还得用自来水再清洗一遍。

据了解,根据省里要求,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现存古井做了摸底,记录了开凿年代、方位、使用情况等,留方井等数口井列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后续相关保护措施较少。

“一口古井,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鲍鱼”动情地说,一口口古井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百姓。随着社会进步,古井的原有使用价值降低,但不应被遗忘。

在他看来,眼下即可利用水位较低的优势,对水井进行清淤修缮,后续可对水井污染有计划地改造。

寻访中,“鲍鱼”还发现古井与老宅“同呼吸,共命运”。老宅不迁不拆,古井仍存。老宅动迁,古井可能就面临消失。他呼吁要处理好古井保护和旧城改造的关系,“可以分类保护古井,如对中营衙门井、二眼井、留方井、四眼井等重要古井重点保护,其他古井酌情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

“鲍鱼”也期待着更多有心人参与进来,成立古井研究会,做好古井记录、考证,规整古井故事,以传后人。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