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的担当精神 这些高频词彰显气象担当
编者按: 在 2018 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 精神”“振奋人心”“气象国际影响力”“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 一系列高频词引发与会人员热议。这些高频词,提炼出要点与精 髓,描绘出气象变迁与气象传承,勾勒出事业发展的新蓝图;承载 着国家对气象事业的希冀,回应着各地民意期待,彰显着推进现 代化进程的信心与决心——
更高质量发展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表明中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已经走到新的位置。在 2018 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谋划的气象事业发展蓝图中,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必须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气象核心技术突破、基础和基层建设、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
更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占领气象科技制高点。“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说,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必须关注模式发展和资料应用,同时还需提升基础工作水平,“一手抓核心技术,一手要抓基础工作”。
“坚定科技创新的自信,坚定科技定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于玉斌认为,实施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必须重视加强预报预测重大科技问题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因为“没有基础研究,其他的应用开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研究,“围绕核心技术发展,将可能带动整个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的变革”。
更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气象在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中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智慧气象。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问题,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提到,“未来预报员怎么定位,怎么嵌入智能化预报系统?”他认为,未来的方向是研究型预报,现在就要着手优化体制机制、引导科研转型。在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看来,“开放共享是主流,特别是在大数据应用方面。”
更高质量发展并非凭空而来,而需看清问题,从改革中获取能量。在谈到大力推动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气象业务和管理体制改革时,与会代表期待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种改革是综合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结构性改革如何优化存量资源、增量资源。”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肖文名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资源集约,凝聚力量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兼顾联动,推进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共同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赵晓妮)
趋利避害并举
“ 既要做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和发令枪,又要做美丽中国的守护者。”——参会代表围绕“趋利避害并举”,展开热议。
趋利避害并举,意味着构建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发展资源气象要使气候增利,发展生态气象要使中国美丽。”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认为,报告明确了从防灾减灾一条路转变为趋利与避害同步发展的气象事业新格局,其中提出的“建立省级生态遥感中心”则是通过建立体制机制,让“趋利”在基层扎根。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拉卓说:“西藏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们往往更聚焦防灾减灾工作。但其实西藏独特的气候资源,同样需要气象部门关注。”
要趋利,就要有抓手。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开展气候资源品质认定、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有利探索。目前,气象部门参与完成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审定工作,完成 415 项重大规划和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了全国主要生态系统质量评价。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
浙江省气象部门近年来围绕服务建设美丽中国,针对气候认证等开展相关工作,气象工作含金量和影响力均得到提升。浙江省气象局局长苗长明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技术指导体系,开展标准化研究,尤其是成立专家组建立全国自然资源清单,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为各地基层气象部门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权。福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地气象部门已经与有关部门开展了“清新福建”相关指数的研究,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潘敖大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指数的社会认同性和效益等。
要避害,更要夯实基础。“强化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工作,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优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完善气象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表示,预警信息发布与城市防灾减灾密不可分,将积极抓好落实,统筹资源,推动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建设完善。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则认为,开展大数据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开放共享是主流发展方向,要积极与各大高校和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加强技术交流。 (牛彦元)
增强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气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兼顾公共社会效益,以改善气象服务体验为基本标准,开发基于用户实际需要和体验场景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广东,气象部门推出“停课铃”民生公共服务手机 APP,面向家长学生提供基于位置的随行精准气象服务,实现分区停课信号、突发事件预警、气象预警的按需精准发布;在黑龙江,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寿县气象局率先引进社会化服务,与农业部门、企业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服务农业、服务地方、服务农户的“互联网 现代农业 智慧气象”服务新模式;在深圳,气象与防灾部门联合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四级防御协同化平台,提供基于灾害影响的精准防御决策服务,实现应急响应秒级启动和四级防灾部门快速实时联动……
新时代下,气象服务改革的目标更加坚定,气象服务民生的宏伟蓝图更加美好。在今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工作报告热切讨论,“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成为讨论的高频词之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气象服务关键在于打造精品服务品牌,将气象工作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提高服务效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云表示。
围绕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效益,与会代表认为在 2017 年,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气象服务作出的贡献也在逐年增长。进入新时代,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气象服务精细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各项任务。
“推动气象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实现气象服务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江苏省气象局局长翟武全建议,气象改革要理清发展思路,推进气象部门与各领域各部门融合发展,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估。
“ 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工作报告吹响了事业发展的新号角。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发展使人满意的公共气象和保障有力的安全气象,这些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气象部门的工作目标。
“抓落实是推动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工作境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说。(赖栩雯)
国际影响力
1月16日,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这标志着我国气象预报业务能力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
我国跻身世界气象中心形成热点效应,同时引发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与会人员关于中国气象国际影响力话题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体会到责任重大。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说,回望过去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在国际会议上,外国专家对中国专家的报告关注度越来越高。尽管与美国、欧洲等最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气象业务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越来越小。
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也有同感。他说,作为与中国气象事业一起成长的气象工作者,能够感觉到这份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气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且追赶世界一流的脚步从未停止。除世界气象中心外,2017 年,我国还被认定为亚洲沙尘暴预报中心,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的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也被纳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与中亚和东盟的区域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浙江省气象局局长苗长明和吉林省气象局局长赵大庆同样表达振奋之感。中国气象事业走进新时代,国际地位受到的认可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尽显气象大国担当,也让基层气象工作者充满了信心。
根据国资委统计,我国中央企业境外资产规模已超 6 万亿元,分布在全球 185 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上亿人出境。“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气象服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周恒表示。
针对未来工作,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格局,谋求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气象国际发展前景,利用全球性资源,形成全球性的能力,展现大国担当,作出中国贡献。按计划逐步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全球创新、全球治理能力。围绕加快建设世界气象中心、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区域台风预报中心、亚洲航空气象中心和亚洲沙尘暴预报中心,深化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气象保障合作等,报告也作了部署。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表示,希望尽快看到这些愿景一步步得到落实,而自身也将加倍努力推动各自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在不断深化的开放合作中,中国气象事业正以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信心满满地从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张格苗)
激发人才活力
1 月 16 日上午,2018 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对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他们是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也将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榜样,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展现新作为。
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在分组讨论中,如何激发人才活力引发与会代表热议。
“中国气象局党组去年出台的‘25 号文’在气象职工中受到好评,激发了气象干部职工干事业的积极性。”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说。他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25 号文”全称是《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于 2017 年 5月出台,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运用选拔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松绑”,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
获得代表一致“点赞”的还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和职称制度改革的推进,大家认为这两项工作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业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走进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随着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的推进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的发展,从事观测预报的广大气象工作者该何去何从?这成为会上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对接业务需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表示,要将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分类考核,保证既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又能为气象业务发展贡献智慧,最终使两者真正融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他同时认为,应加大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储备后备力量。
面向基层,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基层气象人才培养。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局局长王志华认为,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直接面向基层决策,服务压力最大,但技术能力相对薄弱,与服务能力不相匹配,希望加大培训力度。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高山、海岛和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气象工作者的身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建议,通过提高待遇、增加聘用岗位等手段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边疆、留在边疆。(张格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