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远思考)

驱车从河头镇向阳村穿村而过,只见河道如玉带蜿蜒流过,河岸两边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墙面上用了浓墨重彩的壁画做装点,房前屋后还可以看到用旧石磨、废瓦片砌成的矮墙。整个村落干净整洁又不乏村趣,正如一幅活动着的田园村居图。

这梦里水乡“诗与故乡”兼具的情景,正是平远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效。

不久前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和梅州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为全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画出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平远当前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围绕“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总要求,全面擂响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战鼓。

武平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远思考)(1)

下好环境整治“先手棋”

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向阳村村口,一块客家传统民居样式的村牌颇为显眼,村牌采用镂空设计,背景为景色宜人的向阳村,让人感觉村牌融入村庄,村庄嵌入了村牌。

人文与自然如此和谐共处的场景,正显现了向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打造理念。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是就地取材,‘三清三拆三整治’后遗留下来的废旧瓦片、旧砖头、旧石墨都保留了下来,作为村道两旁和公园里的一大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保留村庄的乡土气息。”向阳村党支部书记黄志坚说,向阳村在改造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保留旧物的原因是让人们可以睹物思乡,安放乡愁,切实体会到整个村庄的巨大变化。

今年66岁,一直生活在向阳村的村民林育兴对此有着切身感受,“以前那边的桥就只剩下两个桥墩了,现在利用原来的桥墩重修了风雨桥,晚上好多人去乘凉。”林育兴说,向阳村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河道两旁遮挡视线的竹子被砍了,昔日脏乱差的废旧仓库拆除后摇身变成了小广场。

村容村貌的变化还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前晚上都不知道去干啥,现在每天会去散散步,跳跳广场舞,”林育兴说,“看到村子那么干净漂亮,大家垃圾也都不乱丢了。”

这一切变化发生的时间不过短短半年,2017年8月,向阳村正式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开始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还遇到过阻力,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这一“拦路虎”,向阳村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建设方案,党员和村民理事会挨户上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建设公园、广场、沿河公路的计划得到了一致拥护,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全村已累计投入900多万元,拆除杂房、茅厕等房屋1425间约23000平方米,实施完成向阳村牌、沿河公路、村规民约主题公园等9宗节点工程项目。

“现在邻村都羡慕我们呢。”黄志坚说。

向阳村的变化引来了邻近双溪村、河清村村民艳羡的目光,主动要求加入河头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打造规划,形成六村联动效益。根据规划,河头镇将以河头河为主线,以“生态胜地 水源重镇”为功能定位,突出水乡、水生态主题,通过古驿道、绿道和乡村道路将沿线乡村串珠成链,打造梦里水乡。

“我们要逐步实现‘公路变绿道、圩镇变公园、家园变花园、河道变湿地’目标。”河头镇镇长陈瑞平说。

河头镇向阳村的变化是平远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初,全县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从历史意义来讲,推动乡村振兴是着力解决平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从现实意义来讲,推动乡村振兴是加快生态富民强县、建设美丽平远的必然之路。平远要走好环境整治“先手棋”,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建,突出做好“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三清三拆、产业带动、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工作。

如今,环境整治“先手棋”已落子,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不少群众自发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队伍中,平远乡村建设全面开花,美丽乡村画卷正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远已有158个自然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旧复绿33.9万平方米,改造外立面31.5万平方米。

武平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远思考)(2)

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

助推村民开通“致富快车”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整治村容村貌只是起点,民富村兴才是目标,为此,平远在乡村振兴这盘棋上将“子”再次落在产业上。

走进上举镇八社村,可以看到田地里红彤彤的一片,成熟的红辣椒挂满枝头。几名“淹没”在“辣椒海洋”中的村民翻动手指不停采摘,为着幸福奔忙,见到来人手中活计也不停。

“这是村能人丘志堂从福建引进回来的项目,现在赤城、塘里等片村已连片种植30多亩,能给村民创收30多万元。”八社村党支部书记谢传颂介绍道。

现年65岁的贫困户邱志奎是红辣椒种植户之一,他说:“今年我种了2亩红辣椒,年收入大概有2万元,比以前种烤烟要高多了。”

除了红辣椒外,小小八社村产业有不少,香菇、灵芝、仙人草、梅菜……都可供村民选择种植。“我们要保障村民时时有事做,时时有收入。”谢传颂说,八社村通过村能人、对口帮扶干部引进不少致富产业。

在上举镇西面的仁居镇社南村也同样受益于对口帮扶干部,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借鉴广州市“种业小镇”的经营模式,今年引进红秋葵、五彩辣椒、白茄、台湾酸枣等育苗进行试验种植,如果试验结果良好,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当地劳动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来自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帮扶工作人员刘郡怀介绍,其单位在帮扶过程中投入不少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富民产业。

产业带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藏在绵延大山山凹里的梅畲村,采用的是项目带动模式。

梅畲村隶属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位于平远、蕉岭、武平三县交界处,约1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全村依山而建,举目望去,皆是青山绿水,连绵坐落在山间的是典型的古韵客家民居,村内还有古驿道、望梅亭等人文古迹,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崇文重教”村。

然而,如此美丽的山寨人家,户籍人口有1904人,常住人口只有四分之一,约480人,年村集体收入近2万元,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

为了扭转村美人少收入不高的局面,2017年,平远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客天下•梅畲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发展项目,以乡镇城互动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梅畲。

变化从此展开,丢荒的水田、山地被重新复耕,废旧的祖屋、吊脚楼改造成了民宿,村民变为员工、股东,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变成梅畲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据介绍,规划建设中的田园梅畲项目是集生态旅游、田园观光旅游、美丽乡村特色、种养、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未来要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计划在2018年国庆期间首期开园。

“看到变化后,不少村民都回来工作了,目前梅畲农旅公司已经成立68人的耕作队,田园演出队,影视创作组等,吸收了梅畲及邻近村超百人为员工,他们每月收入为3000元到5000元不等。”刘洪算起了经济账,该村共有可耕作及开荒土地面积约2600亩,村民可将荒弃水田、旱地、山林以出租形式供给企业使用,采用租金转股金模式入股并参与分红,入股后村民还可以在公司工作,再获一份工资收益。根据协议,土地保底收益金首年是53.82万元,后续每5年提升10%左右,每年12月30日之前发放。待田园综合体正式运营后,村民还可以获得二次分红福利。

2017年12月,2018年度土地收益金已发入村民手中,梅畲村有355户村民领到了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土地收益金,合计37万元。

放眼全县,平远县以建设生态富民带为支撑的乡村振兴蓝图也已绘就,重点推进差干旅游特色小镇、八尺酒业特色小城镇、仁居威华茶博园等项目,打造华清园、新大地、飞龙、金穗等休闲农业综合体,并引导各个镇村根据自身不同的基础发展新型农业,包括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现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绿色经济。

武平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远思考)(3)

培育文明乡风“软实力”

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格局

如果说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面子”,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里子”,平远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充分利用乡贤、理事会等示范带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盛夏时节的傍晚,长田镇长田村石赖坑村民黄兴红正抱着宝宝在村中公园散步,谈到村中变化,她指着眼前的公园说,这公园就是新修建的,村里路也拓宽了,原来车是开不进来的。

这些变化得益于外出创业乡贤黄亮新、黄亮兴兄弟俩对家乡的支持,近年来,兄弟俩先后捐资400多万元用于修建村祖祠、乡道、桥梁、河堤等村中基础设施建设。

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其他乡贤和村民参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2015年8月,以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村民自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目的,石赖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黄亮新任名誉理事长。村民理事会成员由本村民小组户代表推选产生,其工作职责包括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调节村民、邻里纠纷,组织村民开展群防群治,鼓励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等。

兄弟俩投资上百万元、历时两年修缮一新的石赖坑老屋下黄氏祖祠也成了当地传播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精神新家园”。改造后的祠堂,不仅张贴了家训和村规民约,同时又融合了家族文化主题馆、农家书屋、讲堂等功能布局,让人们在享受古韵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当初修缮祠堂是为了圆阿公阿婆一个心愿,开了头后就想为家乡做更多事。”黄亮新至今仍记得,2009年,村中开展文艺演出时的那一句话:“树高万丈不忘根,人在辉煌不忘恩。”“作为出门的游子,心中始终有个乡村梦,希望家乡可以建设得更好。”黄亮新说。

与石赖坑一样,上举镇八社村也在着力发挥村中祠堂和乡贤的引导作用。老祠堂变身成为农村文化俱乐部、党群理事会办公室,村规民约、党政宣传栏、文艺宣传栏等一应俱全,屋后一句“永远记党恩,建设新农村”的红色标语,寄托了干群齐心共促乡村振兴的心愿。

上举镇八社村赤城村民理事会会长丘志宏认为乡贤带动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的乡村振兴行动得到各家各户的大力支持,其中乡贤丘春仁贡献很大,他个人无偿拿出十几万元,用于荷花池、停车场等公共场地的建设。”

如今走马平远,可以看到不少村庄的墙壁上都写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或画上了客家民俗故事,潜移默化地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在平远县乡村振兴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宋才华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平远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咬定“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不动摇、不放松,抓住关键环节,瞄准短板弱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雷厉风行、久久为功的干劲,努力展现平远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态势。

记者观察

乡村振兴因村施策

千村千面更有魅力

项目带动、乡贤引导、对口帮扶单位支持,走马平远,记者发现该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固定模式,而是结合村庄特点,针对每个村发展的个性需求,采用了不同的推进办法,这种“千村千面”的推进打造办法,让每个乡村变得与众不同、更有魅力。

乡村振兴不是不需要示范或样板带动,但样板并不是模板,如果乡镇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样板区”,结果打造出来的各种高规格设施又与本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格格不入,就容易陷入既花了大价钱又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记者认为,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因地制宜,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既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也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客观精准地把握着力点,科学谋划乡村振兴项目,充分展现农村特点和优势,坚持特质化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生活和治理价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乡村振兴并不是看起来好看就行,而是要注重真正起到振兴作用的“里子”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蓝单

【通讯员】朱双玲

武平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远思考)(4)

【作者】 蓝单

【来源】 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