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从1851年洪秀全发起号召,到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这场打了十四年的反清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

即便如此,这场运动中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和将领,如李秀成、李开芳、石达开等,但这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忠王”李秀成了。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

作为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之一,被俘后却并没有宁死不屈,而是“阿谀谄媚”为曾国藩写下供状书。原本他企图以此换来一线生机,最终还是被曾国藩下令处死。

后人评价其为“忠王不忠”,对他的死因以及他写下的供状也是众说纷纭。直到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拿出了当年李秀成的供状原稿,才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这份供状原稿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而李秀成的死背后又有何内幕呢?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

一、从忠王到阶下囚

李秀成生于1823年的广西梧州府新旺村,出身贫苦的他自幼就喜欢学习,恰好他的舅父是村里的先生,于是他便跟随舅父读书。两年后由于家里的条件实在太苦,只得放弃了学业回家做工。

即便不能再读书,李秀成也时常自学知识,再加上日复一日在山上劳作,长期下来他的身体和心志都得到了磨练。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开始宣传“拜上帝会”,当教义传过来的时候,李秀成与他的家人全都追随了“拜上帝会”。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3)

后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经过李秀成的老家的时候便开始集结“拜上帝会”的信徒,于是李秀成就加入了太平军。

在太平军随后的征战过程中,李秀成表现得非常勇猛,再加上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多次出谋划策为太平军立下战功,很快他便得到了提拔。当他成长起来后,很快被洪秀全所赏识,成为太平军的一员猛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由于洪秀全和杨秀清二人不合,很快引发了“天京事变”。杨秀清和韦昌辉等太平军主将被杀,翼王石达开也带兵离开了,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这时候清军抓住机会,很快就攻上了天京。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4)

随后李秀成与英王陈玉成联手,为太平军连克清军。清军便指使叛将劝降李秀成,结果劝降信被天京查获。洪秀全担心他真的叛变,于是便软禁了他的家人,并下令让他死守浦口不准回京。

但李秀成就在无饷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浦口,洪秀全得知后深受感动,于是亲自写下“万古忠义”四个大字送给李秀成,并封他为忠王。而他也没有辜负洪秀全,一路攻下江浙半数地区,为太平天国带来了一个新的盛局。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清军联合外国部队一同镇压,再加上曾国藩组织了“湘军”专门与其对抗,太平天国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差。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5)

到了1864年,天京被清军合围,天王洪秀全逝世。为了安定人心,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称“幼天王”。此时的天京城内战力薄弱,而湘军人多势众,即便李秀成拼命抵抗,还是没能守住。

为了保住太平天国的火苗,李秀成决定带着幼天王逃离天京城。他与家人拜别,向母亲说:“既为忠臣,难为孝子”,为了尽忠不得不与亲人生死离别,随后便率领将士保护幼天王上山暂避。

到了夜里,李秀成等人扮成清兵的样子逃出城外。随后他让幼天王骑着自己的战马先行离开,自己则是骑着普通的马来断后。眼见不敌他便逃到附近的村子躲避,但最终还是被人举报,成为了俘虏。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6)

捉到李秀成的清军将其带到了湘军将领曾国荃的面前,此人是曾国藩的弟弟,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曾国华就是被太平军所杀,所以他对李秀成早就怀恨在心。再加上久攻天京不下,觉得丢了颜面,他更是恨不得马上杀了李秀成。

曾国荃对其动用了很多刑罚,不仅命令手下用刀割下他大腿的肉,还想要将其凌迟处死。这时候曾国荃手下的幕僚,见李秀成身份不一般,不能直接杀死,于是他们便将其押送到了曾国藩的面前。

李秀成见到曾国藩后,并没有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状态,反而是一副想要苟活的低下姿态。这让曾国藩来了兴趣,以往抓到的太平军将领大多都十分强硬,所以只能直接处死,而这样一个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的表现却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7)

二、写下供状求生机

曾国藩想要一份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的供词,无非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而李秀成无论是身份还是此时的表现都十分符合他的要求。

于是曾国藩便对李秀成好言相劝,告诉他只要肯归顺,并写下太平天国的情况和相关的信息,便可以让他活下去。

面对曾国藩的劝降,李秀成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不仅对曾国藩兄弟大肆恭维,还向其表示只要自己能活下去,马上就可以写信给其他的太平军部将,让他们都来归降朝廷。

很快,李秀成在牢里开始以每天七千字左右的速度开始写供词,过了八天以后,他交给了曾国藩一份将近六万字的供词,命名为《李秀成自述》。但是李秀成没想到,自己积极写出的供词也成了他的催命状。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8)

曾国藩在看完李秀成的供状后,并没有直接传给朝廷,而是开始了修改。而就在李秀成被俘第十五天的时候,即便朝廷已经下令要把李秀成带回京城,曾国藩还是把他就地处死了。

在临刑时,李秀成十分淡然,还写下十句绝命诗表达自己的忠心。事后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表示自己在看完《李秀成自述》后,十分感动,夸赞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但是李鸿章看到的这份供词,则是曾国藩在整理删减之后上交朝廷的,原本将近六万字的供词到朝廷手中只剩下了两万七千多字。同时曾国藩还将整理好的供词刊印出来,给当时的众多官员阅读,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9)

曾国藩为什么会删改掉这么多内容?被删掉的三万多字到底说了些什么内容呢?直到将近一百年后,这个秘密才逐渐被解开。

1962年的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急匆匆走进了台北世界书局,他不来借书也不来买书,进门就直接说要见书局的负责人。见到书局的领导后老人很快拿出了一本旧书,并表明:“这就是当年李秀成被俘后,亲手写下的供词原稿。”

书局领导先是一惊,随即询问了老人的身份,原来他就是曾国藩的曾孙,中国台湾东海大学的校长曾约农先生。书局自然知道这份手稿的意义,立刻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很快就确定了这份手稿的确是李秀成亲笔所书。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0)

这份手稿比之前史学界通行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万字,而这一原稿的问世,也让全国范围内研究太平天国的史学家兴奋不已。著名的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甚至为此将自己耗费数十年心血研究出的《李秀成自述原稿》进行了全盘调整。

三、缺失的供状

李秀成在写这份供词时,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写。他深知曾国藩想要什么,所以在回顾了自己的上半生后也详细说明了太平天国十几年来的兴衰得失。

作为太平天国的首要将领,李秀成对太平军内部了解得很透彻,所以在供词中也说出了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其中,他着重表达了自己对干王洪仁玕的不满。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1)

李秀成觉得洪仁玕无论是能力还是功劳,都无法和自己比肩,他根本配不上首辅大臣的位子。李秀成在供词中说:

“洪仁玕到天京还未满半月,就被封为军师,赐号为干王。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封过后未见一谋。”

他直言洪仁玕不过是靠和洪秀全的关系上位,自身毫无本事。当时的淮军直到此事后还派人去劝李秀成造反,推翻洪秀全自己称帝,李秀成并没有理会。可是策反的信件却被洪秀全得知,于是他便软禁了李秀成的家人。

洪秀全最终看到了李秀成坚守浦口的忠心,才将此事作罢。但是这也已经能看出,太平天国内部高层之间的涣散。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2)

如果只是这些内容的话,曾国藩完全没必要删改那么多。据曾国藩的忠王自述《批记》中所说,他将:

“其别字改之,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败亡有十误,亦均删之。”

而曾国藩到底删除了多少字,有说两三万字的,有说五六万字的。但是争议不断,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说明结果。不过根据曾约农先生提供的原稿和通行稿的对比,其删改的内容无非就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李秀成对太平军的夸赞之言。虽然李秀成表示出投降的意愿了,但是他说到底还是太平天国的领袖,对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太平军还是感到骄傲的。

他在供词中先是对太平军的军纪和实力进行了一番夸赞,紧接着则是对太平军和洪秀全等人在广西一带如何得民心的事情做了说明。这些内容在政治上对朝廷声望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自然得删去。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3)

其次则是曾国藩自己与李秀成交流的过程。李秀成将他劝降时许下的好处都罗列出来。虽然他自己知道所有的条件都是假意,但是万一传到朝廷的耳朵里,难免不会落人话柄。

然后就是李秀成对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的贬低。李秀成认为李鸿章的淮军战力不足,军纪涣散,远远不如曾国藩的湘军。如果不是洋枪队阻挠,他们早就攻破淮军,打进上海了。

虽然李秀成在贬低淮军的时候夸赞了湘军,但是曾、李二人组建军队都是为了朝廷,两军荣辱与共,此时的曾国藩自然不能任由他贬低友军,只得删去这部分内容。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4)

还有李秀成对天京城内的情况的描述。曾国藩在战斗过程中一直对外宣扬天京城内兵强马壮,自己的湘军战斗艰难,而且他们的确把战线拉了很久。

然而在李秀成的供状中,天京城内兵马极少,且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之兵,战斗能力非常弱。他这么写既是对湘军的侮辱,也会让曾国藩落一个夸大战功的坏名声,所以必然要删除。

最后李秀成还在供词中说出了洪秀全的真正死因。据他所说,洪秀全是病死,但是曾国藩却说洪秀全是被湘军逼迫的服毒自尽。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首要人物,如果他的死和朝廷没有什么关系,那将显得朝廷无能。所以曾国藩将其改为被朝廷、被自己的湘军逼死,那么对自己的声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5)

无论怎么说,李秀成始终是个军人,所以他所写的供词大多都是太平军和朝廷的军队作战时的胜败与得失。而曾国藩虽然对其中的很多战争也都了解,但是自己终究是朝廷的人,要让内容有利于朝廷和自己,至于正确与否倒不是很重要了。

四、李秀成之死谜团

李秀成已经答应了投降,而且愿意写出供状。再者曾国藩也曾经表示过对他的欣赏,这么好的人才即便不能收归朝廷,也可以与之交好。即便李秀成有些内容写的并不如他的意,做出删改也就罢了,又为什么一定要着急处死李秀成呢?

经过太平天国专史研究的学者研究和猜测,可能有三种原因。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6)

第一,就是怕李秀成东山再起。虽然此时太平天国已经被击溃,但是终究还是有一些残余势力在外面。而且李秀成本人的才能也确实很高,万一自己没有杀他,来日他徐徐图之,召集旧部再度造反,岂不是放虎归山。

这本是《三国演义》中的姜维伪降曾氏后东山再起的典故,《三国演义》在当时是所有军中将领熟读的一本书,所以曾国藩自然是怕李秀成效仿姜维,才杀了他。

第二,就是为了遮掩当时湘军在攻破天京城后的暴行。传说天京众王府储存着大量金银财宝,而这些财宝在湘军攻进来后就被他们瓜分了。

而且湘军攻破天京后,还大肆烧杀劫掠,曾国荃等将领各自抢占了许多财富,但是在上报朝廷时只说城内并无多少财产。曾国藩怕事情被朝廷知道,只能先杀死李秀成。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7)

第三个说法最有可信度,就是李秀成在两人密谈的时候劝说曾国藩造反称帝。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教授说,1946年秋,她去南京探望她的母亲,也就是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

有一天,曾广珊和孩子们在卧室内聊天,从她的出生地清朝两江总督衙门,谈到天王府,后来又谈到了李秀成。俞教授说母亲曾亲口对她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当皇帝,文正公不敢。”

俞教授说自己的母亲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绝对不会说谎。由此可见李秀成大概率真的劝说过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8)

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先生也在他的作品《太平天国全史》中说过,曾国藩本无心称帝,他怕李秀成被解送京师后,会说出这种话,对自己不利,于是索性杀了免除后患。

曾国藩在当时的朝廷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官居高位,而且大权在握。在朝廷里混迹了一生,他深知官场的险恶。

为了对抗太平天国,自己现在才能手握重兵。而一旦太平天国已经瓦解了,那么自己如果依旧掌权,就会受到上层的忌惮与猜忌,进而为自己招灾引祸。所以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李秀成活着送到京城。

这份《李秀成亲供》是这位忠王死前留下的最权威的手稿,他原本以为自己只需如实写出所有知道的事情,就可以活命了。但是却没想到,曾国藩甚至开始就没想留下他的命。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19)

五、忠王是否不忠

李秀成虽然写下了供状,但这是否就能说明他变节了呢?这个问题在太平天国史学界一直富有争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秀成在被俘时没有表现出陈玉成、洪仁玕那样的大义凛然、不屈而死的状态。

诚然,我们不能因为李秀成没有表现出英勇的样子就判断他变节了,历史上假意投诚后又东山再起的人也有不少,李秀成未必没有这个想法。

李秀成早期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即使洪秀全对他有所猜忌,他依然愿意坚守为其坚守浦口,这才被封为“忠王”。后期天京被破时他又忠心护主,让马给幼天王,逃难时不肯剃发,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太平天国的忠义。

被清兵俘虏之后,曾国荃对李秀成恨之入骨,所以用了很多的刑罚,甚至让刽子手割其臀股的肉,但是他都丝毫没有畏惧求饶,更不用说写下供状了。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0)

从这些事情来看,李秀成并不像是一个贪生怕死、不忠不义的人。但是在见到曾国藩之后,两人经过一番私下交谈,他的态度就直接发生了大转变。

李秀成是当月二十三日被俘,五天后见到了曾国藩并与之密谈,三十便开始写供状。在供状的言语之中对朝廷和曾国藩兄弟都透露出谄媚之意,那么原本坚贞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心里又在盘算什么?

李秀成深知以自己在太平天国的地位,被清廷抓住,无论投降还是不投降恐怕都只有死路一条。而自己唯一的生路,就是曾国藩。

所以李秀成在见到曾国藩以后就决定劝曾国藩造反做皇帝,只要曾国藩同意,那么于自己就会有一条生路。只要自己还活着,太平天国就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1)

李秀成之所以会选择策反曾国藩,首先是因为曾国藩手握兵权,而且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很高,很多官员都是他的门生。再者他还是汉人,如果他愿意高举反旗,必然会的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李秀成愿意投降和写供状除了想策反曾国藩,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还希望以此拖延时间,让幼天王有机会逃走。逃出天京城后,李秀成断后掩护,而幼天王则逃往广德方向,所以当曾国藩向他询问幼天王的下落时,他只说已经被杀了。

如果李秀成当真变节,他大可告诉曾国藩幼天王的下落,让其带人追杀。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秀成的投降未必是真心的。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2)

李秀成除了为幼天王逃跑拖延时间,还要想办法掩护广德、湖州军队的安全撤入江西。紧接着再想办法让清廷暂缓攻击,这样长江两岸的太平军才能够乘机迅速完成会师,进而能够保护幼天王。

所以当曾国藩问他如何看待广德、湖州的太平军时,他对曾国藩说这些人已经是残兵败将,即便不去打,他们也会逃掉的。就这样,他成功掩护了广德、湖州的太平军能够向江西进军。

因为在数月前李秀成就已经看出天京的颓势,他向天王洪秀全建议“踞西北,以图中原”,只有让侍王李世贤和堵王黄文金的二人手下的太平军经江西、湖北到陕西与扶王陈德才的军队会合,将西北占领,才有机会慢慢进攻中原。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3)

可惜无论李秀成写下供状是真心投降还是“卧薪尝胆”,曾国藩都没有放过他。他不知道的是,曾国藩虽然具有发动造反的实力,但是其思想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根本难起造反的心思。

再者清廷的掌权者也绝对不会放任曾国藩这种手握大权的人,他们早已经让其手下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相互制衡,一旦有人有异心,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

李秀成不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劝,忠于朝廷且一生谨慎的曾国藩都不会选择造反称帝的。但是曾国藩也的确佩服李秀成这么一个忠义之人,最终曾国藩只下令将李秀成处以斩首,而没让其受凌迟之苦。

所以李秀成在临死前说道:

“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4)

曾国藩在李秀成死后曾对其表示:

“甚怜之”,而李鸿章曾评价李秀成说:“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

李秀成一生的是非功过我们难以评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虽然他的供状手稿已经现世,但是关于“忠王不忠”的争议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结果,但是史无定论,只要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法和证据,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种合理的可能。

曾国藩给后人的评价(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25)

而李秀成所留下的供状,其内容是大多是他自己历经太平天国的兴衰的思考,也算是他为太平天国所留下的遗书。将近六万字的内容,即便原稿问世也仅整理出三万六千多字,至于其他被毁去的内容,其中的秘密也只能永远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各位读者对李秀成这个人作何评价呢?大家觉得他在最后是否变节了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