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对谁的评价最高(谢安到底说了什么)
【原文】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戏文】
人生苦短,难免犯错,看故事之前甭管是谁,都应该自罚三杯。
谢奕、谢安是兄弟俩,前者既可以叫谢奕,也可以叫谢无奕,因为他名奕,字无奕。此人是东晋陈郡阳夏人(河南太康),历任剡令、都督豫兖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看起来蛮厉害是吧?跟他弟一比就比没了。
孝武帝当权,谢安官至宰相,奉行王导缓和士族矛盾、稳定政局的政策,同时又训练“北府兵”,防备前秦。后来苻坚南下攻晋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指挥谢石、谢玄等大破前秦军于淝水,由此被拜为太保,死后追赠太傅。
今天故事里的太傅,说的就是这位谢安。
话说谢奕在剡县为令时,有一老者犯了法,谢县令既不骂也不打,而是拎出一瓶高度白酒,对老者说:“你把它干了。”
县令让喝,老者岂敢不从?然而大概是酒量一般,很快老者便大醉,可是这事还没完,只见谢奕又拎出第二瓶摆在老者面前。
当时的谢安才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子,坐在兄长膝边,看到这一幕终于忍不住开口劝谏:“哥,这老头也怪可怜的,何必如此呢?”
当时谢奕脸色一变,答道:“老弟的意思是放他走吗?”于是便真的把老者放走了。
这个故事到底想说什么呢?是说谢奕滥用私刑吗?是说谢安惜老怜贫吗?我看都对,但我最在意的是谢奕那“脸色一变”,也就是原文中的“改容”二字。
何以谢安一张嘴,谢奕就改容了呢?我们从当时的场面可以看出,县令没有动用国家正规的刑讯手段,而是逼老者饮酒,以及七八岁的弟弟坐在膝边,这都说明那不是一个正式的场合,很可能是一边饮宴一边处理老者的公案。因此,亦有极大可能谢奕也是饮了酒的,不至于醉,但应处于兴奋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谁要是敢说一句“领导,您这事办的有点儿过了”,那都是要担风险的,而谢安刚巧把话说了,谢奕于是脸色一变,其实是猛然惊醒,眼前摆着的不正是一场大祸吗?还不止老者一条性命,更是谢氏子孙的一世英名。
这则小故事在我看来最具价值的一点,就在于给后人都提了一个醒,当你沉浸于某事且渐入佳境时,你会产生一种心理学称之为“确认偏误”的感觉,也就是只听得进正面意见,这时候,你要格外尊重那些给你泼冷水的人。
我说的不是要你全盘接受反面意见,而是当你认真听完反面意见,如果依然决定要做时,那至少你的决定会更靠谱一些。
哑巢父 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