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

在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第一个描写的好汉就是王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然而,他最终并没有选择上梁山,也不属于天罡地煞的行列。而且在小说中,他还是一个“神龙”式的人物:高太尉点名时,只有王进没有到,可以说是“不见首”;在《水浒传》后来的故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身影,可见他还“不见尾”。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先来描写王进这个人物呢?

咱先来看看王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1)

一 王进很讲“孝道”

王进和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一样,不喜女色,只是一味的打熬筋骨,所以家中并没有妻子儿女,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母亲。

王进的父亲王升,也是禁军中的都军教头,早年间曾经把高俅狠狠地打过一顿,然而没想到当年的泼皮破落户高俅,后来居然做上了殿帅府的太尉,成了王进的顶头上司。两人第一次见面,高俅就找了个机会差点儿打了王进一顿,想着报当年被他父亲打过的仇恨,只是当时在众人的劝说下,暂时没有得逞而已。看来以后高俅这个小人,还是会再找机会来报复王进的。

王进回到家后,和他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苦闷,“母子二人抱头而哭”。王进作为一个武功高强的男子汉,却愿意在老母亲面前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并没有拿出丝毫的豪横劲儿,可见在母亲的眼里,王进永远保持着一个听话的好儿子的形象。

为了避免以后高俅对他的进一步的迫害,王进听从了老母亲的建议,两人商定并实施了逃跑计划。

王进自去备了马,牵出后槽,将料袋袱驼搭上,把索子栓缚牢了,牵在后门外,娘上了马。家中粗重都弃了,锁上前后门,挑了担儿,在马后。

你看王进“扶”娘上马,“跟”在马后,一副孝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见王进是一个“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的孝子。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2)

由王进故事的发展,引出了第一个梁山好汉“九纹龙”史进,然而史进却是一个“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母亲说他不得,一气死了”的人,他不但不愿意继承他父亲的农庄,居然还能把他的老娘气死,这样的好汉,成色比起王进来,就显得逊色的多了。

二 王进忠于国家

在《后汉书》中,韦彪曾说过“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只有能够先做到孝敬自己的亲人,才能够推而广之,做到忠君爱国。那么,作为孝子的王进,也一定会是一个忠于国家朝廷的人。

王进和林冲一样,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而且同样也是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是,他却没有像林冲一样,最终选择了上梁山落草为寇 ,而是逃到了老种经略相公那里,凭着一刀一枪,为镇守边关,抗击外族入侵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是北宋大将种世衡的次子种谔,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北宋时西夏人不时地侵扰边境,在种世衡的要求下,北宋政府在距延州(今陕西延安)的东北200里处建起了一座新城,取名叫青涧城。从此,种世衡就开始了自己的戍边生涯,并且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坚守在抵抗西夏和金对北宋边境侵扰的第一线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百姓们的敬仰。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3)

在《水浒传》中,当鲁智深和杨志提起自己曾在老种经略相公处任提辖官时,是充满了自豪感的,就连曾经在那里打造过兵器的汤隆,说起这事来,也是很得意的。

小说中的王进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有他的原型的,而且原型也叫王进,是北宋的禁军将领,同样也是因为在东京得罪了高官,先是逃到了位于延州的小种经略相公府上镇守边关,曾经领兵抵抗过西夏的数次入侵,都获得了胜利。后来,王进又投靠了位于河北的战将种师中军中,做了一名先锋。在后来的太原解围战役中,王进随同种师中与金兵力战而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水浒传》中的王进,还是历史上的王进,都是一个忠诚于国家朝廷的人,即使是他们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也没有忘记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好汉。

三 王进讲义气

在王进母子二人逃跑的路上,他的老母亲病在了史太公家里,得到了史太公的照顾。在王进刚刚想要离开的时候,他又收了史太公的儿子史进这个徒弟。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4)

史进是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的,他的启蒙老师就是梁山好汉之一的“打虎将”李忠。然而史进学的这些东西,在王进的眼里,却“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开始时史进不服气,非要和王进过一过招比试一下,结果王进只用了一招,便胜了史进,让史进输的心服口服,急忙拜倒在王进面前,虚心求教。

王进道:“我母子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

既然教,就要教些真功夫,所以王进只好“从新点拨他”,结果又在史太公家里多住了多半年,把这十八般武艺,对史进一一从头教起。史家村离老种经略府已经不远了,王进完全可以教上几天,还了史太公的人情,然后就此上路的。然而王进更爱才,更愿意把自己一身的本领完完全全地都教给史进。

后来史进离开史家村后,一心要到老种经略相公处去寻找师父王进。只有师父教徒弟教的用心实在,肯将真功夫倾囊相授,徒弟才能和师父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可见王进对史太公有恩必报,对史进更是情深义重。

同样是《水浒传》中的师徒,宋江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在孔太公的庄上躲藏期间,收了孔太公的两个儿子孔明、孔亮为徒。宋江作为一个刀笔小吏,自己的功夫还跟个三脚猫似的,却还大言不惭地向武松介绍他们的师徒关系:

因他两个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

刚开始孔亮和武松尚不认识的时候,在他和武松动手之前,还“作个门户等着他”,却被武松一把抓住他那双摆着“门户”的双手,向怀里一扯,在向外一拨,如同放翻一个小孩子一般撂倒了他,可见,教些毫无用处的花拳绣腿的师父,都是为的混饭吃的。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描写的王进,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好汉的形象。那么,为什么作者要放着那主角一百单八将不先写,而要先写王进呢?

一 王进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认为,诸多的梁山好汉都是被高俅这一类的奸臣贼子逼上梁山的,要表达出乱自上作的意思,就得先写高俅。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5)

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

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

由高俅对王进的报复,迫使了王进的出走,在王进的出走途中,便引出了收徒史进,史进出走寻找师父王进的途中,又遇到了鲁达,进而又是林冲,如此等等,梁山好汉就可以在小说中逐个的出场了。王进的形象就成了一个连接点,在小说的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王进是作者在开篇树立的道德标杆

作者之所以要先写王进,还有在书中预先树立一个道德标杆的作用,王进在忠、孝和义的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都是要强于大部分的梁山好汉们的。

例如号称“孝义黑三郎”的宋江,对他的父亲宋太公如何呢?宋太公耳提面命的嘱咐宋江不要上梁山为寇,宋江也在众人面前口口声声提这个话头,以显示自己的孝,可是在这之前之后,宋江却给梁山收罗了大量的人物,最后不但自己上了梁山,违背了宋太公的意愿,更是把宋太公和弟弟宋清都接到了梁山上,这和王进听从老母亲的话,三十六计走为上,到边关安身立命,为国效力,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6)

宋江的“义”,也是参杂着大量的水分的。“携手”,“哭拜”,甚至是动不动就送银子,都是宋江结交好汉们的惯用手段,这些人物大都是宋江的嫡系人员。咱们再以“霹雳火”秦明为例,看看他是如何对待其他的梁山好汉的。

秦明就是一个宋江用计收服的梁山好汉,为此宋江派人杀了青州城外数百家的无辜百姓,更是把秦明的一家老小都害死了,恨得秦明不禁破口大骂: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到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着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

如果让你在王进和宋江之间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呢?

水浒中王进后来为什么不见了(王进并没有上梁山)(7)

晁盖死后,宋江把“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极言宋江对“忠”的重视,可是他是否忠于国家朝廷呢?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虽说是不义之财,可他们只是劫了富,却并没有去济贫,也算不上是什么义举。可当宋江得知了县里要去抓捕晁盖时,偷偷骑马去给晁盖送信,放跑了朝廷重犯,宋江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领着朝廷的俸禄,却做出了这样的行径,还能说他是忠于国家朝廷的吗?

三 在王进的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生平,在历史上记载很少,而且真假难辨。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施耐庵在中了进士,当了两三年的官以后,因为不能适应官场的生活,而辞官回家,一生在教学著书中度过。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四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的张士诚就曾经慕名来请施耐庵出山,可是施耐庵以母亲年事已高,要在家侍奉老母亲为由,拒绝了张士诚的邀请,随后便携带老母亲及其他亲人远走他乡了。这是不是和王进很像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