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

国内新能源的红火,特别是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后,间接让德、意开始担忧了!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1)

半个月前,欧盟通过决议:2035年禁售燃油车。

原本这是一次以“碳中和”围剿中国的“阳谋”,结果,我们没慌,欧盟成员国急了。

德国带头抗议:欧盟从2035年开始停售燃油车是错误的决定。

意大利补刀:禁售就是送给中国最大的礼物,对欧洲是一场灾难。

按理说,禁售燃油车,发展新能源车是各国国策,车企应该夹道欢迎才是。

为什么会出现抗议的局面?

国内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让德意燃油车强国受到刺激,产生落差感在所难免。

要知道,电动汽车最大的瓶颈就是: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效率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车,续航里程在500-700公里,但真实用车场景还要打6折,也就是300-400公里,这也是困扰消费者最大的难题。

而随着众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努力,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已经不遥远了。

2022年6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了第3代无模组电池包麒麟电池。

从参数看,这款电池取消了横纵梁,水冷板与隔热垫3合1,电池体积利用率达到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续航里程将实现1000公里。

根据宁德时代的投产计划,这款电池将会在2023年量产,意味着市场上有望出现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的纯电汽车。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2)

而德意之所以对禁售燃油车比较反感:一方面,是燃油车的优势没有了,不能再用技术壁垒割韭菜;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突破,侵蚀汽车市场份额,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和耻辱。

因此禁售燃油车决议一出,德意出现担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他们是“气候政治”的始作俑者,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人问:同属于“气候政治”急先锋的日本,为什么对电动汽车不感冒,反而一心玩“氢能源”汽车呢?

日本为什么非要发展氢能源?是想抢技术制高点,还是另有隐情?

“我们要领先于全世界,创造一个氢能源社会!”

这是安倍的原话,当时让无数日本国民为之兴奋,其中就有东京电力公司新总裁,因为那时候的背景很特殊。

2012年5月,也就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14个月之后,广濑直己出任东京电力公司新总裁。

为了挽回公司的形象,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未来,东京电力公司将对核事故进行赔偿,并对核反应堆进行废炉,同时大举进军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源领域。”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3)

01,东京电力公司是什么来头?

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事故之前,相当有分量,全国三成的电力都出自它们,主营业务为核电发电、天然气,其中福岛第一、第二和柏崎刈(yì)羽共3座核电站都属于它,发电量占日本核电的5成。可以说东京电力公司吼一吼,日本全国抖一抖。

但核事故之后,东京电力公司被迫关闭所有核设施,但弃核,似乎只是短暂的妥协,因为它们背后在下一盘大棋,而棋子就是氢能源。

2017年4月,在日本“氢能源会议”上,安倍郑重宣布:“我们要领先于全世界,创造一个氢能源社会,到2050年全面建成氢能源社会。”

此时此刻日本成为地球上,首个以此为目标的国家,并承诺205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

由于福岛事故后,大量核电站被关闭,为了达成减排目标,日本政府愈加重视氢能源。加上安倍修改“和平宪法”引发众多反对声音,因此为了扭转支持率,他把“氢能源社会”当做筹码,借此翻身。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4)

有人问:氢能源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优势?

氢能源相对于石油、天然气,有三大优势。

一是,氢气燃烧热值很高,在同等重量下,产生4倍于天然气的热量。

其次,氢气产生能量的过程是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只产生水,所以它的碳排放是零。

第三,氢能源是可再生资源。

因此氢能源被视作“减排神器”。

那么,氢气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5)

氢气一般是被输入燃料电池中,通过和氧的化学反应来产生电流,以电力形式提供人们日常交通、取暖、家电所需的能量。

而最受关注的就是氢能源汽车。

之所以大家津津乐道,是因为跟传统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电池相比,加满氢气也就5分钟左右,略高于加油的时间,但比充电的效率高了很多。

加上氢气的燃烧热值高,氢能源车加满的续航里程在600-800公里。如果氢燃料电池车得到普及,那么就没锂电池什么事了。

日本积极推广氢能源,企业界的热情也被点燃,其中东京电力公司更是欣喜若狂,因为新总裁广濑直己,想投资氢能源来改善公司形象。

2019年他就宣布公司要在东京建设普及的加氢站点,要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向世界展示氢能源的优势,同时也展示东京电力的全新形象。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6)

‬02,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氢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丰田公司,研制了世界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并于2002年限量销售,售价降至32万元(人民币),但年销量仅为900辆,有点打脸的味道。

另外东京燃气公司和松下、东芝一起研发的氢能源热电共生系统ENE-FARM,可以让燃料电池为家庭供电、供暖、供热水,看着挺不错的样子,同时日本补贴企业约2万元人民币/每台,但至今只售出10多万台。

从数据来看,氢能源发展并不顺利,从公布的能源政策草案:计划到2030年,让氢、氨等新燃料的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1%。

没看错,只有1%!

为什么发展步伐如此缓慢呢?

先得说说氢气是怎么来的。

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工业氢分为灰氢、蓝氢、绿氢。

灰氢和蓝氢都是通过天然气或煤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氢气,弊端是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绿氢,是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者核能产生的电力,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基本做到零碳排放。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7)

安倍眼中的“氢能源社会”,指广泛使用绿氢。

而东京电力公司,被外界怀疑是生产的蓝氢,这才是障眼法。

简单来说:氢能源其实是一种能量存储形式,是一种传递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中介载体”。

由于福岛事故,谈核色变,而碳捕捉技术又不成熟,日本要想推广绿氢,就只能依靠可再生能源,但这又是新的难题。

因为日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仅为23%。

英国占比43%,德国占比46.3%,而差距就在风力发电上,因为英国、德国都是风能大国。

德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3.17GW,日本只有4.37GW,还不到人家的零头。

为什么日本的风能为何如此不堪?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8)

首先,日本不是多风的国家,有专家测算,日本陆上的风力发电能力,只够满足国内电力需求的4%左右。

其次,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而风电项目回报周期长达25年。风电机不能有任何侥幸,必须有很强的抗震性能。这样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日本企业没有这么大的魄力,所以不敢轻易涉足风电项目。

第三,日本虽是岛国,但它临海位置水太深,这个就限制了固定式海上发电机的安装。

而欧洲的风能资源丰富,还有大量的浅水海域,这是日本比不了的。

日本风能薄弱是其自身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足,绿氢的产量就很难上去,一旦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氢气的价格就会水涨船高。

在日本,用纯氢气发电的成本,1度电高达5.5元人民币。

我国西部用天然气发电的成本,仅为1度电0.5元人民币。

另外氢能源相关设备的价格很高,加氢站建设成本约1500万元人民币,是充电站的3倍。

因此日本要实现绿氢量产化,就必须依靠核能制氢。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9)

03,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两难的选择。

日本可再生能源不给力,核能又受到民众反对,路在何方?

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前,日本的核电占比是25%。核事故之后,日本政府关闭了所有54个核反应堆。

日本依靠核能发展的计划困难重重,尽管后来又陆续重启了9座反应堆,但核能占比只有7%。

于是为了掩人耳目,官方玩起了文字游戏:

能源政策草案提到,要在2030年前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一共达到50%。

猫腻就在,没有明确指出核能的占比,就是想搞模糊概念。

民众当然不同意!

既然软的不行,直接来硬的,最新一期能源草案中索性亮明底牌:到2030年,让核能发电量占比达到20%-22%。

这就回到核事故之前的水平。

由于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必须大量进口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这背离日本追求能源独立的初衷,而且造成电价大幅上涨。

法国跟日本一样,面临“四个匮乏”,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都很匮乏,他们也追求能源独立,因此非常依赖核能,核电占比一度达到75%,也是全球核电使用最高的国家。

马克龙对媒体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能源和生态未来取决于核电;经济和工业未来取决于核电;战略未来也取决于核电。”

安倍早就意识到,不论是从民生、能源独立角度,还是从建设氢能源社会的角度,日本都离不开核能。只有走核能 氢能源的路线,才能最终实现零排放。

因此东京电力公司,下的一盘大棋,就是捆绑日本国运。

3年内新能源车续航(新能源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10)

‬写到最后!

纵观全球,为了实现碳净零排放,各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英国、德国风力资源丰富,依靠风能;

挪威水力资源丰富,依靠水电。

沙特因为担心减排影响石油的出口,准备要大力发展太阳能。

法国,依靠核能。

日本逐步走上核能➕氢能源的发展路径,这也是为氢能汽车做铺垫。

而我国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目前是很风光。

那么30年后,谁才是汽车的未来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