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通新手教程(微精通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策略)

微精通新手教程(微精通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策略)(1)

自助天助

自助天助

人类是学习型动物——我们必须这样做。为了积极度过人生,每代人都需要学很多东西。我们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变化,所以必须能分辨哪些变化是新的、紧迫的,以便及时应对。最后,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以保持大脑的基本功能运转正常。

微精通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尝试开展新的潜在课题研究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大脑可塑,用进废退

我们都受困于这样的印象:大脑决定行为方式。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认为大脑灰质的数量恒定,更糟糕的是,从20岁起,或多或少会开始退化。现在我们知道这完全是错误的。神经系统的生长和改善贯穿人的一生。迈克尔·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博士是研究大脑可塑性的一流学者,他这样写道:

大脑塑造是一个物理过程。灰质实际上能变厚或缩小,相应地,神经连接可得到锻炼并增强,也可能被削弱甚至切断。大脑的物理改变会体现在能力的改变上。例如,我们学会一个新舞步时,它反映出大脑的一项新改变:负责指挥身体走出这个舞步的新“连接”(神经通路)已形成。如果忘记了某人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大脑改变的表现,说明负责记忆的“连接”退化甚至损坏了。这些例子表明,大脑的变化可以导致技能提高(如学会新舞步),也可能导致技能退化(如忘记别人的名字) 。

“用进废退”这个词用在我们具有可塑性的大脑上再贴切不过了,和微精通也有明显的关联。微精通具有多样性,能快速学习,所以,在一生中,我们始终有机会持续动脑,让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活导向的微精通获得起来更“自然”,类似我们祖先狩猎采集式的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现代靠电脑屏幕实现的受限的媒体生活方式。

大脑的连接方式决定了微精通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处于险境时,大脑会非常专业地断开连接。

我们前面提到过古典吉他演奏者或其他人群遭受的肌张力障碍病痛,如果人体的某部分被持续高强度使用,比如手和手指,其他部分却闲置,大脑将调整连接,一定程度上认为手指和手腕周围区域都是没用的。久而久之,根据“用进废退”原理,巨大的差异会使没用到的区域“停业”,甚至导致其他用于弹奏吉他的“零部件”都失去控制。最后,吉他弹奏者什么都玩不了了。我们已经了解到,重建连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用整个手臂来演奏,而不是只用手指,这能使大脑慢慢重归平衡(不会过于刻意),为人体构建一张合理的“神经体系图”。

赫布律(Hebb’s law)是神经学的一项基础发现,认为“同一时间被激活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如果你第一次去巴黎旅游时遇到下雨,这两件事就会总被联系在一起。更广泛的含义是,经验越丰富、越多样化,对感官的影响越大,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大脑连通性也就越强。这不但能增强记忆,还能防止衰老。

惊讶于当前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如此之高的人,一定会同意莫山尼奇博士的观点。他的大脑训练公司主要治疗认知衰退患者,认知衰退使人缺乏多种感觉需求。靠自动驾驶仪活着是容易的,但长此以往,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会丧失殆尽。与之相反,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会让你的大脑充满活力。

这世上只有3.4%的人是“天生的专家”,其余人想成为专家都需要依靠外部力量,通常靠经济。在商业领域,那些伟大的“呼风唤雨者”博采众多传统独立领域之长,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基于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强化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也实现了物质繁荣。这也是一种用进废退。

锻炼记忆

你最后一次想要把东西记在脑子里是什么时候?现在有了4G手机,我们真的什么都不需要记,不过我们也能意识到,这是一场小小的灾难,我们的长、短期记忆都因之受损。

如果像专业人士那样总是重复做一件事情,大脑中已有的神经网络将得到强化,但不会产生新的神经通路。也就是说,中、短期记忆的使用越来越少。有一项直觉经验最近才得到科学的认可:记忆不被使用就会衰退。如果不去需要自己确认各种方位的新地方,比如记商店位置,找返回酒店的路...

记忆方法有好有坏,庆幸的是有些诀窍管用。例如,持续制作内容精确的旅行手账,附上照片,回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大部分需要回忆的内容都已呈现眼前。

如果我们对周围一切都非常熟悉,看见了也只不过是扫一眼,知道个轮廓,这样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就不深。日复一日,越发熟视无睹,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只知大概、不懂细节的世界里。因此,神经学家及学习专家迈克尔·莫山尼奇总是试图改变他的回家路线,以保证他每天都能注意到新东西。同时他也和别人谈论这些新事物,这更加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这样做就够了吗?有一点有些特别,甚至颇具讽刺意味,那就是,一个人只有记得时,才会用到自己的记忆。斯坦利·卡兰斯基(Stanley Karansky)博士在90岁时仍自称是终身自我教育者。与其浅尝辄止,每个新的兴趣点都该转化为一个充满激情的、走向精通的新课题。在一次与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博士的访谈中,他说道:

5年前,我对天文学有了兴趣,成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我当时住在亚利桑那州,那里的观测条件非常好,所以我买了一架望远镜。我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我的兴趣爱好中。然后,在水平提高后,我就不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了,而把学习触角伸向了别处。

卡兰斯基博士实质上是对其各种兴趣逐项实践了微精通,这种专注的、强效的学习给他带来了健康回报。尽管他曾两次心脏病发作(分别在65岁和83岁),但都完全康复了。相反,他的父母没有他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去世得比较早,他的母亲在四十多岁时、父亲在六十多岁时就走完了一生。

痴呆症的加重不仅与“不学习”相关,年复一年,患者也会对周围环境越发觉得“单调乏味”,敏锐感和兴趣度日益降低也是因素之一。缺乏准确度会减弱工作记忆,这是很多慢性认知障碍患者病程的第一阶段。事实上,你可以学习任何东西,去做实验,沉迷于一项具有游戏性的技能训练,拥抱微精通理念,这样就再也不会觉得无聊了。

书本靠后,感官向前

别惦记着艺术创作,努力完成就好。让其他人来评判好坏,不管他们喜爱与否。评价的过程会创造出更多的艺术。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现在大多数的知识传播都依靠基于文字的教学,要求标准、规范和可控。在以前的年代,学校的艺术课都是有关绘画的微精通实践,现在不一样了,你可能还得阅读艺术理论书籍,并且学习艺术评论。

人们认为以文字为基础、书本为中心、再加评论的学习模式比其他方法的效率要高,所以忽视了探寻和观察的作用。然而,微精通方法与大脑的实际运作方式更合拍。

因为布满了多感官而非单感官神经元,大脑能够同时记录声觉、触觉、嗅觉,甚至痛觉,这一发现支持了大脑具有高度互联性而非局部分割孤立的观点。大自然决定了我们能够博识,我们的各种感觉不仅能联合起作用,实际上还能互相促进。如果你在吃培根前听到了它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那嚼起来一定会觉得更加美味。

人要先能感觉到某种声音,才能对其有所认知。研究表明,如果在听到声音的同时感受到相应的空气振动,你对这种声音的辨识度会加深,即便只是风从你的脚踝边掠过。

有这么多的感觉相互沟通、交融、激发,难怪会有通感(联觉)出现,即一种感觉的唤起不经由直接刺激引起,比如人们会视音乐为各种色彩,这叫色听联觉。

关于大脑的陈旧的、错误的观点是:每种感觉都有自己的一一对应区域,联觉是异常的,是一种大脑损伤现象。一些脑损伤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联觉能力,也加深了这一谬误。但是随着对多感官神经元认知的提高,我们开始看到,联觉并非无关紧要的经验之谈和边缘科学,而是身处关键地位。

神经学家现在认为,“超刺激”效应是存在的,它是一种脑力协同效应,我们联合各种感觉认真做研究时就会产生这种效应。它深嵌于大脑连接中,催生更快、更优的学习效果,也让我们有能力关联其他感兴趣的领域。

微精通通过探索那些要求我们使用多种感觉的任务,用这种自然而更优的学习方法来重塑我们。

有更好更快的学习方法吗?

我们每天要查收邮件、发短信、看新闻和博客,谁有时间学习?更不用说慢慢学习了。很多人嘴上说得好听,要“慢生活”,比如从头开始学烹饪、去旅行,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所有东西都飞速运转的世界里,慢是多不容易的事。或许,沉湎于学习新事物是我们唯一可以躲藏起来的机会。

任何一个在教室里觉得时钟变慢的人都知道,学习实际上能改变我们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知,感觉时间过得更慢了。不过即使觉得有事情能让时间慢下来挺好,我们仍然希望任何学习都能取得飞速进步。

迈克尔·莫山尼奇博士已表明,如果事物够新奇,或是我们很投入,学起来就会很快。在这种状态下,刺激神经生长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trophic Factor,BDNF)会变得活跃,并建立更强、更深、更好的连接。因为每次你实践微精通时都会全神贯注,所以这满足了增强学习效果的条件。微精通结构同样重要,其回报和可实验性使每次尝试都新颖有趣。此外,每项微精通都是独立的可观察单元,这大大有助于快速学习。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观察别人学得最快。在互联网及随之而来的大量视频及测试表演出现之前,西方的合气道水平远落后于日本。但是现在有很多合气道练习者从来没去过日本,看上去却好像是在日本训练过一样。

观察能使我们的大脑产生各种精细而微妙的连接,错过的只是规则和指导而已。重申一个关键点: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握每一部分的相对重要性。观察别人时,我们能根据他们的表现和举止来弄清楚每项元素到底有多重要。

仔细观察,提升微精通水平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次我的汽车出了问题,有潜在危险。一位叫赛义德(Sayed)的年轻当地居民帮我修好了。

他不是专业技师,但是只观察了下停着的车子,都没有听见声音或看我开车,就判断出是一个悬挂装置断裂了。我不信,于是自己检查,发现车子有微微的倾斜,这下我很是佩服他,就是这个倾斜让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他告诉我,他年少时,整个夏天都是40~45℃的高温,为了避开刺眼的阳光,他会爬到车子下面去躲着。经常盯着裸露的引擎好几个小时,这使他成了一名技师。他说:“我对每个零部件和各处连接都了如指掌,仔细观察让我学到了本领。”

那么“看上去有难度”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一种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宽泛视角,意思是你不准备尝试解决或弄清楚任何问题。你等着好点子自己蹦出来,而不是逼着自己就所研究的事物挖掘想法。

18世纪的德国作家、哲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认为,与将事物分解并注意其组成要素的常规科学方法相比,依靠深入观察学到的东西也一样多。歌德发现,通过关注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丰富的背景之间的关联,我们能对其中的重大价值获取深刻见解。

我觉得关键是不要仓促行事。在去一个国家游览之前,我常在墙上挂上该国地图。我从未真正研究过它,只是把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不时地凝视一下。我所有关于旅行和写作的想法都源于这一简单的行为。

长久以来,艺术家们认为“深度观察”是一种从头脑中捕捉事物精华的方法。作家布鲁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曾是苏富比拍卖行的董事,他相信,你和一件艺术展品相伴时,可以用所有的感官(如眼睛、手等)去慢慢感受,如果愿意并能够坚持下去,那么过一段时间,它所有的秘密都将展现在你面前。在完全了解它后,将其卖出,然后拥有另一件艺术品。

微精通要求我们接纳有限的、独立的活动,这有助于深度观察。不是像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四处游荡,我们可以拉近镜头,集中注意力观察。比起试图把形形色色的东西一股脑儿塞进心不甘情不愿的大脑,这样学习要快得多。

学习策略也具有可塑性

有一种传统而过时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暗示着,如果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是学不到所需知识的。这也让你有借口不努力学习新东西。在《软连接》(Soft-Wired)那本书里,迈克尔·莫山尼奇博士指出,大脑的可塑性可延伸到我们的学习方式上,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学习。的确,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这一点。

和阅读、听课一样,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培养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准确地说,是学习策略。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面对的表扬与责备、鼓励与打击模式会形成一种偏见,好像某种学习策略会好于另一种。这种所谓的好策略就成了默认的标准,但未必对你最有效。例如,我过去深信自己是一个“通过实践学习”的人,所以在买了一架新相机后,虽然其中附带一本厚达1英寸的使用手册,我却看都不看一眼,也不去查一下怎么安装电池,就直接开始用起来。

几个月后,我意识到我只了解相机的一点皮毛。于是,我只好坐下来仔细查看使用手册,并测试相应功能。在大约一周的时间里,我让使用手册相伴左右,每次按下按钮或试过一些操作后,我都会回查,努力学习相机的每项功能。

现在我很乐意再得到一本技术产品配套的使用手册。我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并得到了回报。多亏大脑具有可塑性,这种策略正在逐渐取代我以前总是坚持的“通过实践学习”的策略。

微精通能让你尝试并使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因其旨在取得卓越成就(这需要一点毅力),所以你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增加潜在的学习策略储备。这会增强思维流畅性,使你能自由转换不同的想法,即便它们是相互对立的。

如果一种策略行不通,不论曾经与之多么合拍,你也能无缝切换到另一种。在当今这样的“快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提高思维流畅度,以适应迅疾变化、快速学习的大环境。

更幸福,更健康

讨论幸福的书籍数不胜数,英国亚马逊网站上就超过500种,议会图书馆的编目上更是多达12,000种,这说明我们对这个话题是多么津津乐道。

但是直面这些书籍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中有多少认识到了幸福中的求知成分正在消退?你不得不做别的事情来靠近幸福。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自我感觉良好。但当我们对一些关乎人生的严肃项目(如登山、职业规划)冥思苦想时,会失去本心,退回到消费,而不是做点、创造点什么出来。消费成了幸福的默认来源,即便我们不希望如此。

对此,微精通是一种解决办法,它能帮助我们发现微小的、令人愉悦的、独立的改善,让我们重回真正的幸福之路。

如果做某事前先做出决定,你会更有可能感受到幸福,因为这个决定激发了快乐。通过实践自己期待的幸福,你能发现某个领域的微精通,从而把自己从一种混沌的、等着你去把握的想法中解脱出来。你决定要幸福的时候,就从消费心态转向了创造心态,这是一种创新开拓、付诸行动、积极主动的心态,让我们变得不热衷于自我,同时很神奇地变得更快乐。

对于任何活动,维度越多越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像微精通这样的多模式活动能整合创造力、学习力、进取心、体力和智力。这将刺激神经传递素和生长因子,使你感觉良好,换句话说,你会倍感幸福。

创造幸福

约翰-保罗·弗林托夫(John-Paul Flintoff)曾是《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优秀记者,该报是全球领先的财经类报纸。他不快乐,找不到原因。

年轻时他热爱画画,想成为漫画家,但没人鼓励他。后来的很多年里,他靠打字谋生,这是他唯一熟练的、依靠双手的工作技能。当时,《金融时报》的记者们普遍遭受重复性压迫劳损的折磨,就好像身体知道,除了打字什么都不做对自己不好,所以它用疼痛来唤醒人们的意识。

人类天生能够博学多闻。我们依靠成为能工巧匠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手脑并用,而不是像高深的“唯心”专家那样只用脑力。弗林托夫觉得他的手除了打字,没能掌握足够的技能。“不过学生时代时我总是有这样的想法:你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人。”他说,“如果你烤面包,就会成为面包师。我发现这种想法非常自由。”

我们大多数人受困于认同感,但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如果告诉别人我们是树木修补专家、艺术家或足球记者,我们会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做好工作,即使仍有不足之处。

弗林托夫领悟了微精通的力量,它能使你超越身份的束缚。在做煎蛋卷时,你不再是一个尝试烹饪的银行家,而是一项微精通技能的实践者。

这是指引他从所谓规矩的压力中逃离的一线光明。他开始公开谈论自己多么渴望用双手做点别的事情,在那之前的很多年里,他的手只用于打字。“我在一个晚宴上谈到这个,有人说缝制衬衫实在太难了,业余爱好者几乎做不到。好吧,我比业余爱好者还不如,完全不会这项技能。不过这是一项挑战,是一项我看起来需要的挑战。”

弗林托夫回家后,开始着手这项未经筹划的微精通,打算从头学习做衬衫。

他找出了一件旧衬衫,沿接缝拆开,把零部件都摆开来,这样做很有启发性。然后他以这些为模板裁剪出新衬衫所需的零部件。一件新衬衫的雏形在他手里新鲜出炉了,看上去相当不错。

有了基本模型,就可以据此做实验了。他试过把一些零部件省掉。加大某些部分,随意调整衣领和衣长。他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台,用来装备缝纫机,并实验自己新学会的缝纫技能。不过,他并没有停留在做衬衫上,他继续制作五花八门的服装,包括夹克和长裤。

现在,弗林托夫可能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学成一名裁缝了。他也许已经熟练掌握了缝纫基础,比如行针法,缝纫机缝法,在空白布料上手工锁扣眼,拼接碎布头等;也许已经放弃了,把他的所学都丢到了爪哇国。

我们中有多少人在学校学过数学、法语、地理、化学,却从来没用过,现在甚至连想都想不起来了?你学这些基础的时候,它们从来都不是稳固存在于记忆中的,除非你不断去完成一些能长久存在的目标,就像微精通那种独特的、可辨识的技能整合体。

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其余基础学科都不会达到精通的水平,所以大部分学过的东西都被丢掉了。如果我们不自然地积累一些微精通,这样的状态就不会改变,让人心灰意冷。哪怕主流学术文化反对或拒绝认真对待,我们也该努力实践微精通。

弗林托夫接受了多年传统教育,还取得了英语硕士学位。现在,他将这些搁置一旁。他并没有对学术方法失去信心,只是想回到童年,像孩子一样做事情,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加以模仿。

弗林托夫告诉我,他“欣喜若狂”,再次因为自己的双手得到别人的钦佩而高兴,而且大家觉得他做的事情还很有难度。他得到了微精通带来的巨大回报,因衬衫制作而获得了身心解放,于是再接再厉,写了一本书,叫《自任裁缝》(Sew Your Own)。

在戏剧天才(我很少用“天才”这个词)凯斯·约翰斯通(Keith Johnstone)的指导下,弗林托夫接着研究起了即兴表演,后来还成了一名生活指导者。他开始唱歌,并重拾童年爱好,画漫画。微精通可以是小而简单的事情,但是它能带你进入前所未有的幸福仙境。

创造还是消费,这是个问题

人类“以专家为中心”的生存模式是一种经济模式。比如你是位整天做鞋的专家,社会和你双双从中受益,你就不再需要去挤牛奶、种玉米、捕鱼。可是如果你就是喜欢做这些事情呢?如果你觉得一周只做三天鞋才是合适的,而不是在敞开式工作间里一周工作五天,每天2小时通勤后再干上12小时的活(这会让你抓狂),那会怎么样呢?

创造比消费更让人有满足感。消费使地球资源消耗殆尽,还会污染海洋。当然,比起狼吞虎咽地吃下难吃的烘豆罐头,美食能让人大快朵颐。但是,微精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具创新观念。我们能看到,创造让生活更美好。

幸福来自内心,由你自己决定。享乐来自外部,你必须去寻找。享乐大清早把你从床上拽起来,而幸福助你在静谧的夜晚安眠。通常,创造带来的快乐远比消费提供的要持久。

增强信心

微精通能帮你一步步地树立自信心。完成的微精通越多,你就会越自信。这不仅仅是因为你从每项微精通中获得了一些具体的技能。你还能开发那些适用于各种微精通的技能,比如快速学习,建构知识获取相关信息,绩效技能,记忆改善(这是老天给我们的能力)。

自信心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年轻时,自信是我内心的一种超强优越感,没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或紧张。但是我发现,很多看上去自信爆棚的人却会被各种自我怀疑困扰。有时,一些看似自信的表现,如快速的语调、洪亮的声音,以及幽默的行为,只是为了掩盖不自信。

科幻作家阿尔弗雷德·埃尔登·范·沃格特(A. E. van Vogt)所言极是,他说自信只是一种简单的能力。是被问到的时候能清晰响亮地说出自己名字的能力,是向人温暖致意的能力,是及时向他人表示热烈祝贺的能力。换句话说,忘掉内心的感觉,好好表现就行。

对于旁观者而言,以下这两种人没什么区别,一种人天生能和公交车站上的任何人搭讪,另一种人开始只能自言自语,但是经过努力,成功克服内心的胆怯后,也能与人广泛交流。你能从一些极端的例子中看到这一努力过程,比如一个口吃患者变为天才演说家。

所以,自信其实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确立目标,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更多有针对性的努力就像特意打开一个水龙头,让能量喷涌而出,而不是坐等它魔幻般地自找出路。

如果缺乏自信,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定好目标,打开水龙头,投入更多的努力。学唱歌时,缺乏信心会让歌手不敢放声,更容易跑调,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信心。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在感觉自己跑调的时候,你要大声唱出来,而不是更加放低声音。这是一个有意识地打开水龙头,而不是坐等灵感从天而降的例子。

缺乏自信往往意味着我们只是不去尝试,而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根本没尝试过。人们把自己描述成“失败者”的时候,通常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他们仅仅是有个想法,却没有做更多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努力。他们认为那“不值得”“太多人已经做过了”,或是“自己不够优秀”,但其实你已经够优秀了。

微精通是提升自信的阶梯

在任何领域,我们都能借助“增强信心”这架梯子步步向上、勇攀高峰。微精通非常顺应自然,实践中,你将获得足够的信心去攻克更大的难题。以下几点将使这成为可能:

运用可复验性使实验变得容易。微精通属于小项目,能快速推进,并易于复验。可复验性能培养自信。如果每次重做都是一种实验,你就能收获更多的信心。你会扩大实验范围,心理上也能承受更陡峭的学习曲线。

摒弃“一次性”执念。人们对早期潜能报以真诚的鼓励时,你有多少次听到过这样的论调?“这是侥幸”“是新手的运气”……当然,新手的运气确实存在,老天看上去会对敢作敢为的学习者好一点,但这不能成为你偏执于早期成功的理由。你应该全力以赴、稳步提高。每项微精通都具有可复验性,这一事实将减少对“新手的运气”的指责。微精通并非被设计成“一次性成功”,所以怎么可能受制于“一次性运气”呢?

微精通微小,并且有可复验性,能很容易体现出你正在精进。很多人在过去几年里都没有学习任何新东西,这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都丧失了很多。实践微精通,你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观察到自己因不断进步而表现出来的变化。

承认显摆能力也是一种社会需求。有人可能会嘲笑或贬低人类对他人关注的需求。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只是有人多、有人少而已。每个人也都在学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只是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而已。现在,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恰当的关注,为什么不开展微精通然后通过“注意力回报”来得到更多呢?有担当的谦谦君子可能会避开这种回报,但我知道,当面对陡峭的学习曲线时,你需要任何能得到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还有一个要素与此相关。缺乏自信的人不喜欢被注视或曝光,他们甚至对在公共场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都觉得勉为其难,更是惧怕在研讨会或课堂上不得不做的短小的介绍性演讲。(我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的。)

其实问题不在于被注视,也不在于你想象中的被评头论足。在一群友好的8岁小孩而不是易怒的青少年面前,你可能会很开心地玩“三牌戏法”(three-card trick)。

没人喜欢被说三道四,但微精通可以使你不被说长论短,因为每次实验都只是多次练习中的一次,做得差并没有什么影响。给某人做煎蛋卷的时候,我可能会紧张。如果做坏了怎么办?但随后我想起来,最关键的是自己走在通往微精通的路上,而不是得到一次性成功。这只不过是又一次练习而已,如果他们说还不够完美,我会衷心感谢他们屈尊品尝我的食物,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精炼并重启遗愿清单

虽然比起“遗愿清单”,我喜欢“愿望清单”这个词,因为它听上去更积极,但我坚信这样的清单是改变生活的工具。我们可以认为生活是由外部驱动的,比如升职、当选、被选择、被喝彩;也可以认为自己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我们衰弱到无力做任何事之前,简单列出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

在大多数人的愿望清单上,各种微精通以多种形式或特征高频出现。美国作家、博学家克利福德·皮科夫(Clifford A. Pickover)是制作愿望清单的强烈支持者,以下是他清单的前十项

1. 演奏巴赫(Bach)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2. 学习张氏太极拳(Ch’ang-style Tai Chi)

3. 获得博士学位

4. 写一部小说并卖出去

5. 饲养亚马孙金色英丽鱼

6. 成为摇滚乐队低音吉他手

7. 品尝香辣金枪鱼寿司卷

8. 拥有一台三菱30GT手动挡跑车

9. 试射配置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弹匣的乌兹冲锋枪(Uzi)

10. 发表一篇有关三重积分符号的技术论文

试射乌兹冲锋枪不太能算是微精通,但是打得准了就算。拥有一辆手动挡跑车看上去也不算是什么技能,但如何以跑车的调性来驾驭好它,也会受到微精通理论的影响。

皮科夫是一位精灵古怪的博学家,他写了三十多本书,范围从科幻小说到艰深的数学。他还有很多专利,在纽约的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就职,是语音识别软件专家。从他的愿望清单(大部分已完成)中估计你能猜得到,他已掌握了广泛的技能并都实现了微精通。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更多他的“愿望项目”。

皮科夫的精神实质是顺应自然的自由博识,汲取、融合不同领域的精华,提高生命质量和专业水平(如果你有专业领域的话)。

不过这个清单也有一个问题,它可能会变成消费品清单,而不是真正的成就清单。而且纯粹是为了回顾而做事,这有点怪异,当然,这些事情当时做的时候应该也是有益的……也许有益?这需要平衡。列一份微精通清单,你就能做一些趣味横生的事情,不但能温馨回顾,还能一直对自己有帮助。

微精通和心流

“心流”这个概念在本书的开头已经提到过,由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推广普及。其中心思想是:在完全沉浸于活动中时,我们会进入一种意识不到时间的精神状态。我们的专注力增强,感觉充满活力,不过一旦意识到这些就会打断心流状态,我们只有在事后才能回想起这种感觉。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的思维批判闸门关闭了,因而学得更快。

传统学习方法实际上会妨碍人达到心流状态,而微精通有利于形成心流并使之持续不断。举个简单的例子,画禅圆(在“什么是微精通”那章讲过)在不断尝试用钢笔或毛笔画出完美的书法圆圈时,你能轻松进入半冥想、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在专注地练习一门语言或相对简单的一项技巧(比如在指尖上转篮球)10~15分钟后,你能很容易地达到可以被称作“微心流”的状态。

练习能够促进心流状态的实现。首先选出一个有能力攻克的挑战项目。若挑战超出了你的能力,你会发现自己更兴奋(如果你的水平很差,甚至会产生焦虑)。反之,若挑战完全处于掌控之中,久而久之,你会深感无聊。

心流处于焦虑与过度控制之间。一开始就要百分百专注,因为分心是致命的。然后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虽然心流不受时间影响,但时间压力会阻止它的产生)。最后,你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焦虑,无聊,还是活力满满?

微精通可以算是一种体验心流的完美方法——挑战目标明确,需要的技能也不难学到。到了微精通复验与实验阶段时,你可以通过观察自己从无聊到兴奋或焦虑的过程,提高对心流的认识。

可以用数字标识状态,0-无聊,1-放松,2-可控,3-心流,4-兴奋,5-焦虑。如果觉得这个挑战稀松平常,那就加大难度。如果觉得紧张不安,那就放慢脚步,降低难度,提高技能。如果实现了“3-心流”,那太棒了,能让人欣喜若狂,时间都静止不动了。我曾练习手绘线稿草图的微精通,在下午4点半时还以为才到午饭时间。4个小时就这样飞速地消失在聚精会神和自得其乐之中。这完全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

跳出“过于复杂”陷阱

复杂性科学家塞缪尔·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的《过于复杂》(Overcomplicated)一书涉及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控制生活的系统和技术被大量应用、扩散(而且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正在失去对其的控制。

微精通让我们有机会聚焦于微小、简单和精妙。你可以在实验煎蛋卷中学到它所有的内在奥妙,而不会困于“过于复杂”的陷阱之中。每攀登一个新的精妙高度,大脑都会分派单独的神经元来执行任务,在以前的学习中则需要一整圈神经元的参与。

这个世界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有精美绝伦的大自然,有幽默有趣的人类。但在最近的一百年里,它变得异常复杂。历史长河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狩猎和采集状态,这是一种简单生活,但存在实现精通的各种可能,你可以从微小、简单的事情做起。

而现在,尽管创造出了很多美妙的“玩具”,人类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却也给自己垒了一道“复杂门槛”。你要发展自己的兴趣?那请先跨过相应的门槛。这让人望而却步。光做事情是不行的,你还需要合适的装备、任职资格,或许还要博士学位、保险、许可证等。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复杂得荒谬至极,搞得我们都要靠边站了。你要么拒绝,要么屈服并融入遵循“复杂仪式”的不透明小角落。(我有个朋友醉心于石油公司的合同,把它们看作是接受了石油公司的大脑训练后,某种接近开悟的承诺。)或者你可以抛弃所有有点复杂的东西(包括那些精妙的),但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愚蠢透顶了。

要避免淹没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将任务分解成多项微精通后,我们将回到简单而精妙的有益世界中。

a①参见迈克尔·莫山尼奇:《软连接:大脑可塑性新理论如何改变你的生活》(Soft-Wired: How the New Science of Brain Plasticity Can Change Your Life),Parnassus出版社,2013年。

a②参见罗尔夫·林格伦(Rolf Bøe Lindgren):《从五大人格特征看雷蒙德·梅瑞狄斯·贝尔宾的团队角色论》(R. Meredith Belbin’s Team Role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ig 5’),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论文,1997年。

a③参见诺曼·道伊奇:《重塑大脑,重塑人生》(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Penguin出版社,2008年。

a④该研究始于2012年,由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交叉研究实验室(the Crossmodal Research Laboratory)负责人查尔斯·斯宾塞(Charles Spence)主导。

a⑤参见布莱恩·格克(Bryan Gick)和唐纳德·德里克(Donald Derrick):《空气触觉与语音感知的整合》(Aero-Tactile Integration in Speech Perception),《自然》(Nature)第462期(2009年11月26日发行),第502-504页。

a⑥1英寸等于2.54厘米。——编者注

a⑦参见克利福德·皮科夫:《性、毒品、爱因斯坦和精灵》(Sex, Drugs, Einstein and Elves),Smart出版社,2005年。

a⑧参见塞缪尔·阿贝斯曼:《过于复杂:无法理解的技术》(Overcomplicated: Technology at the Limits of Comprehension),Penguin出版社,2016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