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

书法有五种书体,分别为“真、草、隶、篆、行”,能把一种文字写出不同的样式、不同的艺术风貌,这在世界文字范围里都是绝无仅有的情况。五种书体各有特色,广大的民众更喜爱哪种书体呢?

最为广泛的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2)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点”“长撇”“短撇”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唐代的楷书反映出国势兴盛的局面,书体成熟、名家辈出,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习字的典范。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4)

▲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自古以来就有“学书须先楷法”的说法,就是从小学习书法必须要从楷书学起,因为可以训练基本的书法笔法,而且可以掌握文字的间架结构,进一步能领悟到汉字的精妙,不啻为开蒙之道。

时至今日,无论是我们阅读的书籍、报纸,通行的公文等等,使用的大都是工整的楷书。它不仅包含着正确的文字信息,还隐含着中国人做人要“堂堂正正”的风气和精神。

最为潇洒的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5)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从东晋时代开始,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和小草。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6)

▲怀素《自叙帖》局部

唐朝的书法家张旭为人豪爽,又从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中领悟出书法的线条美,于是创造出龙蛇飞舞潇洒的狂草。狂草大师的成就无论在视觉层面,还是精神境界上都为后世所膜拜。

不过潇洒归潇洒,张旭的草书还是有着严谨的规矩。他的挥洒自如是基于笔法的纯熟,和对于线条的控制能力。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7)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北宋时,张丞相喜欢草书但是很不精通。一天他忽然兴起作诗,于是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他让侄子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书体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询问张丞相是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草书绝不是肆意妄为的书写。

最为苍劲的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8)

▲东汉《何君阁道碑》

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为程邈所创,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秦汉时期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对于文字的书写速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篆书繁杂的笔画不能满足战事的需要,于是官吏们便简化出隶书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9)

▲东汉熹平石经残石

隶书的特点是变圆笔为方笔,这样就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也让汉字正式成为“方块字”。隶书的产生与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美学特点,它同时发展出规则和率意两种方向。它的规则不像唐楷那样“拘谨”,它的率意也不像草书那样“狂放”,它是一种自然生发的美的追求,毫无雕饰和刻意。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0)

▲东汉《白石神君碑》局部

汉代隶书碑刻流传至今有许多,风格面貌也呈现多种姿态,但是汉隶的核心在于“苍劲”二字,这是我们学习汉隶的关键点。有些人学习汉隶,往往被其中某些碑帖或者某个笔画所迷惑,认为很潇洒、飘逸,于是所写的字必然产生浮漂的问题。所以正确学习汉隶,一定要谨记苍劲、古朴的特点。

最为高古的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1)

▲石鼓文拓片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篆书是一种极为繁琐的体系,古人认为篆书是仓颉所造,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的文章中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说白了就是官方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2)

▲吴让之篆书书法

篆书是最古老的书体,又是古时候官方用字,所以它与生俱来的就是高贵的血统。古时候文化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分享文化的权利的。所以时至今日篆书依然具有傲视群雄的地位,倒不是因为它的贵族血统,是因为篆书类似古老的符号为常人所不识。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3)

▲赵之谦篆书书法

所以学习篆书重要的在于“识篆”,就是要认识篆书。篆书的体系与我们现在熟知的楷书完全不同,它的书写也有着巨大差别,所以“识篆”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邓散木在《篆刻学》中说过,“识篆”要经过几个过程,第一是完全不认识;第二是认识不会写;最终要通晓各种篆书,并且熟练书写。能做到如数家珍地熟练驾驭各种篆书,想必也会在书友面前无比风光。

最为小资的书体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4)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是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妥协”的产物。“行”是“行走”的意思,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拘谨”。行书的特点决定了它拥有不可比拟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历代文人中使用频率颇高。

赵孟頫和管道升在书画领域内造诣都很深入,夫妇二人还同时精通诗词、音律,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所声誉。他们的学识、修养反映在书法中,呈现的是隽永的书卷气。赵孟頫的行书如同他画的兰花,一撇、一捺似乎是幽长的兰叶,点画又好像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的花蕊。

各书法字体的特点归类(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15)

▲管道升《秋深帖》

管道升的字画和赵孟頫有着同等的成就,风格又十分近似,以至于很多人把管道升的字画看作是赵孟頫代笔而成的。管道升所作的元曲《我侬词》,其中的“你侬我侬”倾倒了无数现代小资青年,相信许多人喜爱行书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行书最好的诠释了文雅的小资情调。

汉字书体的演化反映出中国人思想文化的演变,它从古朴、雄浑到细腻、文雅,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每种书体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民族情感。对于书体发展的解读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梳理,学习书法不仅是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