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最美十幅画(一生作画藏画无数)
2006年6月25日,北京,随着拍卖师的一锤定音,一幅名为《愚公移山》的油画,以三千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仅仅五个月后,另一幅油画《奴隶与狮》又以5000万人民币的成交价,打破了这一记录,这两幅连续刷新纪录的画作,均出自一人之手,画家生前一定不会料想到,今天的这些天文数字,他一生作画藏画无数,却没有半点积蓄,他坚持为人生而艺术,却说自己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以画奔放的骏马闻名于世,却自喻为"一只悲鸣的鸿雁",这是一只在中国画坛上划破长空的鸿雁,他就是徐悲鸿。
徐悲鸿作品
1918年,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学员们,迎来了一位新导师,他自我介绍说,他叫徐悲鸿,他与下面坐着的学生年龄相仿,但看起来却风度翩翩,潇洒不凡。眼前的这个人无法让人联想到,一个卖艺的乡下孩子,唯有他浓重的江南口音,似乎还能透露点什么,六年前,江苏宜兴的农村,有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叫许寿康,他向亲戚借钱,埋葬了自己病故的父亲。父亲徐达章,是个乡村画师,,以替人写春联,刻图章,画山水花鸟以及为死者画像为生。十年的流浪,许寿康跟随父亲边走边学,而徐达章最终在路上身患重疾,痛苦地死去。在丧父的悲痛中,许寿康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悲鸿,如果徐达章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他去世后,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从江南的乡野,走到比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心里会是怎样的欢欣?
徐悲鸿
19岁那年,徐悲鸿离开宜兴老家,前往上海,他凭借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绘画技法,加上天赋勤奋,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在一个文化名流的聚会上,徐悲鸿遇到驻足上海的康有为,得到了他的赏识,康有为看了徐悲鸿的话,很是惊奇,让他为自己画像,康有为称"写生入神,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并将他介绍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1918年,徐悲鸿就这样,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5月14日下午,他发表演讲,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画家说出的第一句话竟是:"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面对千年的中画坛,他发出来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
徐悲鸿 马
明末清初,中国的画家画山水,却很少真正讲过山水,或许这个年轻人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但他对中国画的弊端却是一针见血,正是看到了这种弊端,才激发了他创作热情,徐悲鸿明确了中国画画的变革方案。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帮助下,他拿到了前往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留学的名额,徐悲鸿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在这里继续着文艺复兴留下的精华,完全沉浸在写实主义和学院派的境界中。他的人体素描是超过国界的,如果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流素描里面,仍然是非常优秀的。
徐悲鸿作品
这个年轻的中国人,也让整个欧洲见识到了他的绘画水平。徐悲鸿学习的西方绘画技艺,却为中国画寻找了新的气象。他从巴黎回来,拜访了67岁的齐白石,曾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徐志摩曾这样评判徐悲鸿:"你爱,你就热热的爱,你恨,你也热热的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仰望着天,脚踏着地,悲鸿,你永远不是一个走路走一半的人"。徐悲鸿设立了中国油画系、图案系、雕塑系、版画系等学科,延承至今。
说到徐悲鸿,总是与马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徐悲鸿的奔马是在抗战的烽火中奔向世界的,实在战争的苦难中,成为世人心中永恒的艺术形象的。徐悲鸿早期画的马,体态圆润,温顺可爱,国难当头,他忧愤难安,心中的激愤使得笔下的马也变得骨瘦嶙峋,豪迈悲怆。
奔马图
他一生收藏了很多画,都无偿地捐给国家,他曾想要为鲁迅和菊秋白画像,但却没有完成,要为自己的祖国建造一个美术馆,要为自己心中的两个人画像,竟成为徐悲鸿的遗愿,这一年徐悲鸿58岁,这一年是1953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