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名师课堂(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发展)
日前,教育部为了更好的促进发展教育,帮助教师们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第一站在凉山州展开,专家学者与西部地区百名教师面对面交流,特级教师与西部地区教师“同上一堂课”。
以读书为本 语文从课堂延展至生活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读书是语文教材最核心的内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表示,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要从课堂迁延到生活本身。为此,教材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教师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通过教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2017年9月起,教育部统编三科教材在全国(起始年级)推广使用。“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大家普遍认可,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王本华介绍说,统编语文教材立足方法引领,让学生能学到方法、学会阅读。
“语文中既有思想,也有美感。”著名作家、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衡表示。近年来,梁衡多篇作品被收录入语文教材,此次统编语文教材也收录了他的《青山不老》《壶口瀑布》两篇文章。梁衡为参加统编三科教材西部行凉山站的语文教师做了题为“文章作法”的讲座,他将散文创作总结为“二为、三境、四体、五诀”。“二为”即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和美感;“三境”即要关注文章的形境(描述美)、情境(抒情美)和理境(哲理美);“四体”指的是描写、叙述、抒情、论说四种体裁;“五决”即要注重文章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参加会议的教师们表示这次讲座解答了他们许多作文教学方面的困惑,能在凉山听到这种高规格的讲座真是很幸运。
历史教学要承载国家记忆 建立国家认同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国家未来一代,实际上是要传递国家记忆和国家认知,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对祖国、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表示,要想形成这种认同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学习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历史教育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叶小兵指出,从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就是具体的史事,一层含义是对具体史事的认识和评价。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继国家记忆和国家认知。所谓国家记忆,就是从国家的层面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选择、记述、传承;而国家认知实际上就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认识和评判。
“历史老师要讲历史知识、历史发展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讲中国文化,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为参会教师们做了题为“贞观之治――兼谈文化自信与历史教学”的专题讲座。从贞观之治到文明韧性,孟宪实教授幽默而生动地讲述了许多饱含政治智慧的历史故事,借以阐释了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意义。孟宪实表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文明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化韧劲,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给民族提供文化自信心,教科书的编写也应有同样目标。人们经常提的爱国主义,不应是沙上建塔,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 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接童气”
“过去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讲道理,而统编教材转向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同时注重“接童气”,让儿童的经验能够进教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高德胜如是说。
值得关注的是,统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均专门设计了法治专册。针对此举,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分册主编、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陈大文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教育精神。中国课程史上,“法治”这个关键词是首次在课程名称里出现。
以《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载体―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基本轮廓》为主题,陈大文系统讲述了统编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功能。陈大文表示,教材和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法治教育更强调的是思想观念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二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包括国家意识、国家认同,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等。三是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生活逻辑。要注重回归生活,去寻找学生生活经验与宪法的连接点。此外,日常教学中也要注重课堂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