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霸州东淀大苇塘成为保护冀中地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天然屏障和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根据地与指挥中心。自1942年起,先后有冀中十分区机关、十地委机关、《冀中导报》、分区“烽火剧社”,邻近十多个县的党政机关、分区部队、各县的县大队、区小队,分区兵工厂、电台……总计3000余人先后进驻此地。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1)

抗战时期的东淀大苇塘

1942年9月,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政委矿伏兆率分区、地委机关和部队先后在大苇塘深处的菡荚地建立营地。

当时在东淀大苇塘周围住有5000多名日伪军,敌人每隔500米修一岗楼,并实行了“1日3伪”(1个日军配3个伪军)、“1伪夫”(1个伪军配3个民夫)的铰链式封锁。为坚持苇塘斗争,我方将顽固不化、通敌叛国的胜芳镇伪镇长薛文彬活捉至苇塘内,有力地震慑和打击了当地地主豪绅的嚣张气焰,化解了大苇塘的生命之危和给养不足的问题。

史料记载:《冀中导报》、十分区《黎明报》在这里得以诞生或复刊,供给部还在这里创办起了修械所、兵工厂、缝纫厂。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2)

冀中导报

十分区军民以菡荚地为根据地,利用霸州大苇塘形成的天然屏障,与日伪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霸州人民不畏强敌,艰苦奋斗的红色篇章。刘秉彦将军著《三角地带的颂歌》,帅荣将军著《回忆在冀中十分区的二十二个月》,姜保忠(原天津市房管局长,曾任霸县县大队副政委)著《大苇塘的斗争》,王兰芳(廊坊市文史委员)著《艰苦的苇塘生活》等回忆录文章,都对当时的革命和战争环境做了详实而生动的描述。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3)

晋察冀画报

“一九三八年二月,刚刚整编成的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奉命北上,开辟大清河北,建立抗日根据地。凡是败军经过的地方,大清河两岸,一场恶梦般的灾难过去了。又经过短暂的沉寂,共产党员领导人民揭竿而起,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这中间,诞生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人民自己的抗日武装。老百姓称他们是‘红军’。”——刘秉彦著《三角地带的颂歌》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4)

晋察冀画报

“后来,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带着队伍也开进了大苇塘,占了韩家地(菡荚地)托拉白。当时有地委代理书记李彬、副书记杨英,紧接着专署、各团体、黎明报社都进了大苇塘。苇塘地形有高地、土岗,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小的沟渠人能淌水过去,大沟渠深有八,九尺,过时需用摆渡。芦苇长势茂密,高一丈三四尺,机枪打七不打八,是天然无比的坚固工事。不管什么人进去辨别不出东西南北,就像进了迷魂阵一样。在那个极端残酷的环境里,找那么一个安然自在的站脚之地是再好无比的了。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5)

十分区根据地菡荚地村

初进苇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就说不尽了。……部队初开进苇塘,发扬了三大作风,维护群众纪律,给养从老区运。有时给养运不到,吃不上饭,战士们宁肯饿着也不在苇塘边的村要给养。领导和同志们一样饿着。战士们饿得实在没法办,生虾、生鱼、苇根子都吃过。后来发现有大片藕地,同志们就去采藕充饥。弄着大块藕给领导送过去。就那样困难,战士们没有叫苦的,都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进行工作,大家团结互助,共同战斗。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6)

大苇塘里的战斗

在苇塘建立根据地,首先要进行建设。用什么来建设?群众有一句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军进驻苇塘就靠苇子来建设。根据地形,按照机关部队情况划出建房地点,一切材料都是苇子。房子用苇子捆成把子搭的,一排一排得很整齐,顶子上边用苇席盖上三四层,上边再用苇子伪装好,主要是防止敌机识别出来。炕也是用苇子做的,桌子还是离不开苇子的。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7)

大苇塘里的生活

十地委专署、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各团体、黎明报、部队经韩家地托拉白,建设起来的房子,搭得一趟一趟的,象买卖街一样。大门搭上大牌坊,上边缀上镰刀斧头,党的旗帜鲜明,伟大气魄。开了几十亩地的大操场,战士们开地种菜,养猪,开大会,部队整训,办党校,当时校长是于群,还有许更生同志。我和杨文彬同志就是苇塘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由地委副书记杨英同志讲的话,毕业前孟秋芳同志主持,请刘秉彦司令员讲十分清楚对敌斗争形势。就这样,我们在大苇塘建设成共产党的根据地,先红一点,后红一片。八路军进苇塘,日本、汉奸和苇塘周围群众不知道有多少部队,更不知有多大力量。群众扬言苇塘住满了八路军。”——姜保忠著《大苇塘的斗争》

“夏秋两季,苇塘里虫咬蚊叮,潮湿闷热,非常难熬。特别是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湿透的衣服只能靠身子烘干。小北风一吹,更是难忍。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下雨时就蹲在水中,雨停了再把衣服拧干穿上。战士们还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下雨前用荷叶把衣服包起来,雨后就能穿上干衣服了。”——王兰芳著《艰苦的苇塘生活》

禹州市曹沟豫西抗日根据地(东淀大苇塘里的抗日根据地)(8)

菡荚地村为纪念十分区抗战斗争修建的“饮水思源”水塔

晋察冀军区冀中十分区在大苇塘的抗日斗争历史,是霸州乃至河北不可多得的一处红色教育素材。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小兵张嘎》、《血溅津门》等一批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在大苇塘完成取景拍摄,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加强红色资源的发掘宣传,弘扬红色精神,打造大苇塘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对霸州红色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纪念与缅怀,更是推动红色文化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