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会导致血压升高(哪些因素引起血压升高)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41%,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但是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很低,2012年的数据是治疗率<40%,控制率<10%,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治疗依从性差,因此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性及长期治疗的重要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对健康宣传才能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一、原发性高血压:
指的是血压≥140/90 mmHg,但没有继发性诱发因素的一类高血压。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可能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年龄: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病率越高。
2、肥胖
3、家族史:父母有高血压时,高血压发病率翻倍。
4、肾单位减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2)宫内发育障碍(缺氧、营养不足)、(3)早产和营养不良(4)出生后环境(新生儿感染)等
5、钠摄入量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钠摄入量<5g/日
6、饮酒:乙醇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升高血浆儿茶酚胺,引起钠潴留,等等原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过快。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
7、运动量过少:适量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
8、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
9、双酚A(BPA):有研究表明,存在于易拉罐和塑料瓶中的化学物质双酚A(BPA)可渗入到食物和饮料之中,进而升高血压。因此专家建议,应尽量使用不含双酚A的产品,如玻璃制品、瓷器或不锈钢,尤其是盛放热的食物时。同时还应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及热水中加热。10、糖:有研究表明,吃太多的糖损害心脏健康甚于盐。减少摄入加工食品和饮料(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糖)是远离高血压的一个良好习惯。1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实就是严重的打鼾症),长期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2焦虑、抑郁:长期的压力大、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血压也不利,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心理学家表示,应留出时间与朋友相处,但也应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友谊都永远存在,培养新的友谊也很重要。
二、继发性高血压:
由其他疾病或明确原因导致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其血压波动更为显著,且血压增高时更常有头晕、头痛等表现。常见病因: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常见有:
1、肾脏疾病
包括急慢性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诱因。
2、肾血管疾病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年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
3、大血管病变
先天性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
4、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已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均有可能升高血压
5、罕见病因
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
6、药源性因素
很多药物能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额外吃药时应多咨询专业医生以确定哪些药物可以服用,哪些药物不能服用。
可引起高血压的药物有:
1. 非甾体类抗炎药
长期或大量服用布洛芬、吲 哚美辛、美洛昔康、保泰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同时该类药物还可拮抗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普利类、沙坦类等药物的降压作用,导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变差。
2.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甲基或丙基睾丸素)、以及甲状腺素等长期大量使用,可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
3. 避孕药
长期服用避孕药会使血压不同程度地升高,
4.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与红细胞生成过快、血黏度增加,末梢循环阻力增大有关。
5. 减轻鼻充血剂
盐酸麻黄碱,伪麻黄碱、萘甲唑啉,羟甲唑啉,抗感冒药(新康泰克等含伪麻黄碱),可促使鼻黏膜血管收缩,缓解鼻塞,但在滴鼻时过量,易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甚至出血。
6.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左旋咪唑等可致血压短暂升高。甘草及其衍生物有类皮质激素作用而引起血压升高。
7、中草药:如人参、甘草和麻黄、黄芪等也可能使血压升高。
8. 抗抑郁药
丙米嗪、阿米替林和多赛平文拉法辛、苯丙胺和地昔帕明等可使血压升高。
9. 其他药物:麦角胺、毒扁豆碱等可直接引起血管收缩。环磷酰胺、白消安等抗癌药物,磺胺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 B 等抗菌药物都因为肾脏的损害作用从而导致继发性肾性高血压。
10. 药物的反常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嗜铬细胞瘤时,因为β受体被阻断、α受体活性相对增加,从而使周围血管收缩,导致反常性的血压升高。
11. 突然停药引起的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如果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可出现反跳性血压增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可乐定等药物。
长期使用上述药品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当出现血压升高时,要与医生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或调整药物,大多数患者的血压可在停药后恢复正常。
总体来说,减肥、运动和健康饮食、保持乐观等生活方式可让我们远离高血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