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会音乐作品和特征(音乐史早期基督教会音乐)

早期基督教会音乐

公元五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道路废弃、神庙坍塌、剧场一片荒芜的景象四处丛生,而此时,基督教会悄然在一片衰败景象中兴起,到公元十世纪,基督教已经成为了欧洲主要的统一力量和文化渠道了。

公元312年,随着康士坦丁皇帝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成为了帝国家族宗教,到公元五世纪后期,教皇的力量已经巩固到足以建立教会、传播文明、统一治下人民的程度了。

基督教会将音乐视为精神拯救工具,禁止盛大的公众集会,甚至在一些时期禁止所有器乐,于是,音乐集中在了教堂和修道院中,由唱诗班演唱,与犹太教会堂中的读经和布教不同,基督教圣殿中通常举办献祭一世,利未人唱诗班在弦乐队的伴奏中合唱特别准备的诗篇,于此同时,人们则在圣殿中进行祈祷,祭司多是为了纪念“最后的晚餐”,模仿犹太教节日的圣餐 。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目前还没有发现东罗马宗教仪式中音乐的手稿,但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音乐实践却为西方圣咏留下了印记。

阿方索十世的诗Cantigas de Santa Maria中的微细画:基督徒和穆斯林在弹鲁特琴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音乐指欧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乐,有歌曲、器乐作品和礼仪音乐等种类。中世纪音乐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时代,包括用于教堂的礼仪音乐(亦称为神圣音乐),以及世俗音乐、非宗教音乐。中世纪音乐的种类包括独唱声乐,例如额我略圣咏和合唱音乐(由多个歌手同时唱歌的音乐)、独奏器乐、以及同时使用人声和乐器的音乐(人声通常配合乐器伴奏)。在天主教弥撒期间,出家人会颂唱着额我略圣咏。弥撒是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的重现,目的是为人与神之间提供精神联系。这种联系的一部分是通过音乐建立的。

中世纪始于五世纪,自西罗马帝国沦陷开始,大约结束于十五世纪初。要划分出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音乐早期并不容易,因为不同地区的音乐趋势在不同时期开始变化。本文所定的时期是音乐学家通常采用的时期。中世纪时期为音乐记谱法和音乐理论等准则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些准则对古典音乐在共晓时期(拥有特有的主流音乐模式和一些约定俗成惯例的音乐时期)约定俗成的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1600-1750年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例如巴赫;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和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如瓦格纳。当中最显著的贡献是发展了一个全面的音乐记谱法,使作曲家能够在羊皮纸或纸上写下他们的歌曲旋律和器乐作品。在发展音乐记谱法之前,歌曲和曲目必须“透过聆听”来学习,口传心授。这极大地限制了可以教授新音乐的人数,亦使音乐难以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或国家。音乐记谱法的发展让歌曲和音乐作品的传播变得更容易,使得有更多人、更多地区能听闻。然而,一些进阶理论例如节奏、音符的定时、复音音乐(同时使用多个交织的旋律)的运用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同样重要。

中世纪教会音乐作品和特征(音乐史早期基督教会音乐)(1)

历史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

简介

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额我略圣咏。歌词多是采自圣经。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

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对对中世纪音乐作出不少贡献。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罗斯推行对圣歌的双声合唱,引入和声,并准许非僧侣、教士的俗人参与演唱。是教会音乐得以发展和普及。公元590年-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出一套用于庄严礼拜的曲目,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在祈祷仪式中必须有音乐,形成一整套额我略圣咏,成为宗教创作的典范,后来又发展出记谱法,虽然尚没有小节线和五线谱,但使用高低位置记谱的方法为五线谱的发明提供了基础,这种记谱法只有四行线,每行前面有三个菱形谱号,结尾有一个菱形谱号提示下一行音高,基本是五线谱的雏形,但不能表示节奏。还成立了培养歌手的学校,在教会势力范围内大力推行音乐,使教会音乐在10世纪以前成为欧洲的主要音乐形式。

中世纪教会音乐作品和特征(音乐史早期基督教会音乐)(2)

乐器

演奏中世纪音乐的乐器至今依然存在,但是形式有所不同。当时的长笛用木材制成,不像现代长笛用银或其他金属制成,并且有直吹和横吹的类型。现代管弦乐长笛通常由金属制成,且有复杂的音键和气密垫,而中世纪的长笛上有孔,表演者必须用手指覆盖(就像木笛一样)。中世纪木笛正如其名由木材制成,尽管在二千年代它可以由合成材料制成,但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当时古老的形式。 号角(Gemshorn)前面的指孔虽和直笛相类似,但它实际上是的陶笛家族的成员。排笛是笛类器乐的其中一个祖先,其历史可追索至古希腊时代,在中世纪时期亦曾流行过,排笛的管子是用木头制成的,并以长度分级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中世纪的音乐使用许多弹拨乐器,如鲁特琴,一种有梨形空心体的弹拨乐器,为现代吉他的前身。其他弹拨乐器包括曼陀罗,gittern和萨泰里琴。Dulcimer本来也是拨弦乐器的一页,在结构上类似于psaltery和齐特琴,到了十四世纪金属弦出现之后变成了击弦乐器。

拜占庭帝国的擦弦lyra是在欧洲首次记录到弓弦乐器。和现代小提琴一样,表演者在琴弦上移动被拉紧弓弦来产生声音。第九世纪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卒于公元911年)在他的著作中提及过拜占庭lyra。它作为弓弦乐器并列于阿拉伯的rabāb、urghun(管风琴)、shilyani(大概类似竖琴或里拉琴)和salandj(相信是一种风笛)。另一种擦弦乐器手摇琴,结构上是一部机械小提琴,使用擦上松香的曲柄木轮作为“琴弓”擦弦发声。没有共鸣箱的乐器,例如口簧琴之类的乐器亦很常用。古式管风琴、小提琴(或vielle)、伸缩号等乐器亦已经出现。

中世纪教会音乐作品和特征(音乐史早期基督教会音乐)(3)

类型

中世纪音乐由声乐和器乐组成,为不同的音乐类型提供即兴创作。中世纪的神圣音乐(教会使用)和世俗音乐(非宗教用途)一般由作曲家创作[4],亦有一些神圣声乐和世俗器乐是即兴创作的。

在中世纪早期,僧侣会在礼拜仪式颂唱额我略圣咏,是单声部的(“单声部”意味着只有单一的旋律,没有和声部分或乐器伴奏)。至于复调音乐(多个独立的旋律线同时进行)则在中世纪后期开始发展,在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变得普遍。复调形式的发展、不同声音的交织,和13世纪中期兴盛的新艺术有密切关系。所谓“新艺术”,是指一种创新的音乐写作风格,是从中世纪音乐风格过渡到更具表现力风格的文艺复兴音乐的关键。

异音音乐是在早期基于单声部音乐的创新。异音音乐是由两个不同的表演者同时演奏同一旋律,其中每个表演者的装饰音都有略微改变。另一种简单的异音形式是歌手唱出相同形状的旋律,而在一个人唱着旋律时,另一个人则用更高或更低的音调唱出旋律。以奥尔加农为例,它使用了额外的旋律线,以固定的间隔(通常使用主旋律的纯五度或纯四度)演唱,并在简单形式的复音和单音之间进行交替。奥尔加农的原理可以追溯到一个无名的9世纪文本-Musica enchiriadis,它在素歌的基础下在八度,五度、或四度的间隔建立额外的旋律线。

经文歌是更为复杂的中世纪音乐,从克劳苏拉流派的素歌发展而成。经文歌是中世纪复音音乐中最受欢迎的形式。早期的经文歌仍是神圣音乐、礼拜仪式所用,到了13世纪末,这种类型已经扩展到如宫廷爱情般的世俗主题。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高贵的骑士向贵族女士表达爱与钦佩的概念。许多受欢迎的歌词都与男人对美丽、高贵和备受尊敬女人的爱和崇拜有关。

经文歌在文艺复兴音乐时代(1400年后)发展起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世俗音乐牧歌体裁开始流行。牧歌在主旋律线中有更大的流动性和动机,与复调音乐相类似。牧歌的形式也产生了复调的卡农(多位歌手在不同的时间点唱同一个旋律的歌曲),特别是在意大利,他们被称为“caccie”,是分为三部分的世俗作品,其中有两个更高声调的声音,并带有乐器伴奏。

此外,纯器乐亦在不断增长的戏剧传统和贵族宫廷表演的背景下发展起来。舞蹈音乐是最大型的纯乐器类音乐,通常是在熟悉的作品桥段中即兴创作的。作为世俗音乐的巴拉塔源于中世纪的器乐舞蹈音乐[11],后来在意大利的Trecento时代变得相当受欢迎。

中世纪教会音乐作品和特征(音乐史早期基督教会音乐)(4)

理论及记谱法

在中世纪时期所形成的音乐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为古典音乐在共晓时期形成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当中最显著的贡献是发展了一个全面的音乐记谱法。然而,一些进阶理论例如节奏、音符的定时、复音音乐(同时使用多个交织的旋律)的运用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同样重要。

来源: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