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影响你的判断(你的大脑认为你是谁)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自我认知——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已有的研究表明,青春期的自我认知逐步社会化,开始更多地考虑他人。

自我认知也是神经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内容,且一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当孩子逐步进入青春期时,作为“社交大脑”的一部分的内侧前额叶皮层 (mPFC) 会更努力地参与到自我认知的活动中。这意味着,对他人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共用了同一个脑区,这些变化可以解释自我认知随青春期而社会化的原因。

自我认知影响你的判断(你的大脑认为你是谁)(1)

想象一下,你们全家人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你的脑海或许会瞬间涌入许多感受——难过、好奇、兴奋,或许还有点紧张。这也是你转学以后的第1天:你见到新的面孔,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希望自己能在这里交到一些新的朋友;第一节课上课前,老师把你叫到教室前面,让你向大家做自我介绍。

Wow——不知道你是否准备好新的生活?你或许会思索:我要说什么?我要介绍什么?心理学家们经常通过类似这样的场景来研究自我认知,而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也开始揭秘大脑的变化。在本文中,我们会介绍自我认知如何随着成长而变化,以及神经科学家们是如何从大脑层面解释这些变化的

自我认知随时间的变化

婴儿时期的你对自己的了解几乎没有多少,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人和物互动的增多,每个人都会逐渐学习、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信息(姓名?年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的色彩?),自己擅长的方面(跑得快?)[1]。

儿童时期,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逐渐丰富起来,而变化最大的当属8~11岁、刚刚迈入青春期时,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发生大量的变化:我们的自我认知变得更社会化,换句话说,当我们在思考自己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只想到了自己,还会想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比如,当想到数学的时候,小时候的我们想到的是“啊我数学很好”,而青春期的我们会想到的是“我比我妹数学好”——我们会自发地和其他人比较。另一方面,当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除了照照镜子想“我今天真好看”,还可能会想,“别人一定会觉得我今天真好看”。随着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我们的自我认知逐渐开始囊括他人。

自我认知中的神经科学

为了观察人的大脑,科学家们使用磁共振扫描技术(fMRI)来拍摄大脑照片。当你躺在 fMRI 扫描仪上时(图 1),科学家们可以用一块巨大的磁铁来观察大脑中血液的流动,从而判断大脑哪些区域是活跃的,比如读书、看图或思考自我。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大脑的某些地方需要活跃起来,而血液会向这些地方流动,这就告诉科学家,当你做这项活动时,你大脑的这些部分会更加活跃。

自我认知影响你的判断(你的大脑认为你是谁)(2)

图1 - (A) 一位科学家帮助某人准备进入 MRI 扫描仪为他们的大脑拍照。(B) 从头部的侧面和正面看大脑的MRI图片。

那么,科学家们用fMRI发现了什么?这项研究集中在两个关于大脑和自我的问题:(1)当我们思考自己时,大脑的哪些部分最活跃?(2)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思考自我的大脑区域是否有区别?

研究发现,当人们思考自己时,大脑的一个主要部分变得更加活跃——内侧前额叶皮层 (mPFC) [3,4,5]。 mPFC 位于大脑前部、额头后方(图 2),是科学家一般认为的“社会性大脑”的一部分。当我们想到其他人时,社会性大脑就会被激活。不过,有趣的是,并非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如此——这种活跃最早开始于青少年时期(也称为青春期)。

自我认知影响你的判断(你的大脑认为你是谁)(3)

图2 - 他人和自我的关系。

如前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自我认知会变得更加具体。童年时期的自我认知一般简单地包括了爱好、个人特征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会在前面这些事物的基础上扩大,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自己。比如,你会发现,你在学校的表现(学业的自我)、与他人的相处方式(社交的自我)、外表评价(身体的自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当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时,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分开这些部分、询问一些具体的事情。

举个例子:思考“学业的自我”时,屏幕上会有一句话的描述(如“我很聪明!”),人们阅读、思考后,按下按钮表示同意与否;“社交的自我”包括诸如“我有很多朋友”之类的描述;“身体的自我”将包括诸如“我很漂亮”之类的话。在自我认知的这三个部分——学业、社交和身体自我中,社交的自我无疑是最社会性的。或者换句话说,思考“社交的自我”时,你最容易思考到其他人,也正因此,“社会性大脑”的mPFC在人们思考社交自我时是大脑中最活跃的部分!

大脑随时间的变化

不过,不是每个人的 mPFC 都在思考“社交的自我”时更活跃。

有这么一项追踪研究[3],研究者让孩子们在10岁和13岁的时候参与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孩子(10岁)逐渐进入青春期(13岁),mPFC 在思考社交自我时会更加活跃;但另一项研究发现[4],mPFC活动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减少活跃程度,在成年期变得不那么活跃。因此,了解大脑的变化有助于解释青春期自我认知最具有社交性的原因(图 2)。还有一项研究发现,随着我们的成长,不仅社交自我变得更加社会化,而且身体自我也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人们想到自己的身体时,mPFC 也非常活跃[5]。

身体自我的认知和社交自我类似,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更加活跃,并在15岁前后达到顶峰;15岁之后,mPFC 开始降低活跃性,直到成年。这意味着,在15岁左右,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身体时,我们也会想到其他人。这通常意味着两件事——我们会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我的身体自我看起来比他/她的更好/更差”)或想知道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其他人怎么想我的样子?”)。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思考自己的身体自我时,大脑也会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人。

发育中的大脑帮助成长

综上所述,青少年往往比儿童和成人更善于社交。这意味着,他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以及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

神经科学家能帮助我们了解大脑中的重要变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更善于社交。从青春期开始,作为社交大脑一部分的 mPFC 在人们思考自我时变得更加活跃。你或许会想,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只是一种随机的过程,还是一种帮助我们的机制?有些科学家认为,青春期具有重要的进化功能,它帮助我们从童年过渡到成年,并完善我们的大脑。随着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社会化,我们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我们要如何融入社会,这有助于我们准备好接受成年人的为人处世。

参考资料

[0] Jorgensen N and Telzer E (2020) Who Does Your Brain Think You Are? The Science of Thinking About Yourself. Front. Young Minds. 8:529762. doi: 10.3389/frym.2020.529762

[1] Harter, S. 201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Developmental and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s. 2nd Edn. New York, NY: Guilford.

[2] Hoyos, P., Kim, N., and Kastner, S. 2019. How 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ed to learn about the brain? Front. Young Minds 7:86. doi: 10.3389/frym.2019.00086

[3] Pfeifer, J. H., Kahn, L. E., Merchant, J. S., Peake, S. J., Veroude, K., Masten, C. L., et al. 2013.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neural bases of adolescent social self-evaluations: 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J. Neurosci. 33:7415–9. doi: 10.1523/JNEUROSCI.4074-12.2013

[4] Pfeifer, J. H., Lieberman, M. D., and Dapretto, M. 2007. “I know you are but what am I?!”: Neural bases of self- and social knowledge retrieval in children and adults. J. Cogn. Neurosci. 19:1323–37. doi: 10.1162/jocn.2007.19.8.1323

[5] van der Cruijsen, R., Peters, S., van der Aar, L. P. E., and Crone, E. A. 2018. The neural signature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domain and valence distinctions. Dev. Cogn. Neurosci. 30:1–12. doi: 10.1016/j.dcn.2017.11.0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