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十大散文(大象文艺周刊第27期)

宋朝十大散文(大象文艺周刊第27期)(1)

白鹤亮翅 飞渡江南(散文)

陈兆平

1

  是的,我要从白鹤滩讲起。2019年11月,我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出发,去云南境内采访正在修建的特高压直流工程。经四川宁南县,过云南巧家县,沿着金沙江一路前行,奔腾的江水在近千米深的峡谷中咆哮而过。我知道,这个时候,就在这宁南与巧家交界的峡谷之间,一座巨型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正一天一天长高,而那座巨型拱坝所在地就是白鹤滩。

  经过一座大桥,汽车一个拐弯,就直接进入云南巧家县,目的地是云南昭通。当天,我与白鹤滩擦肩而过,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白鹤滩的美好想象。

  关于白鹤滩地名的由来,缘自白鹤。当地老乡说,这一带很久以前山清水秀,成百上千的白鹤白天从金沙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翩翩飞出,缓缓降落在两岸的沙滩上,它们成群结队在江边自由觅食、悠然嬉戏,日落黄昏时又飞回林中休憩,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故得名“白鹤滩”。

  去过白鹤滩的人都知道,站在干热的河谷地带,看着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水,呼啸的山风说来就来,它会随时拉扯你的衣襟,甚至吹动你的身躯,让你站立不稳,最大风力可达13级……自古“金沙江上不行舟”,两岸的悬崖峭壁,飞流直下的瀑布,一里一滩,半里一险,金沙江在川滇交界处被称为“一千公里内,水流迂回曲折,急湍于山麓间,水流坡度最陡者。”而白鹤滩一带,传说当中便是彝族的祖居地“邛之卤”。早年的彝族人沿着金沙江大峡谷不断迁徙、繁衍。云南巧家县为产铜之地,白鹤滩曾被视为一条重要的铜运水道。为打通这条水道,清乾隆年间,当地官员征调民夫数十万,耗时九年,但终以失败告终,只在白鹤滩留下了盘滩拖纤的栈道。

  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寇的封锁,使战时物资能快捷地从中缅边境运送到重庆,当时的政府曾3次进行开疏金沙江航道的尝试,无奈被白鹤滩紧紧卡住咽喉,功败垂成。

  进入21世纪,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开发建设吹响了号角。建设者们要修建一座289米的大坝,差不多每天都在逆风作业,开山挖洞……2021年被称为“白鹤滩时间”,5月31日,历经1511个日夜,白鹤滩大坝全线浇筑到顶并实现全线贯通,像一轮新月撑在金沙江两岸的岩壁之上。从这年4月蓄水验收,5月大坝到顶,再到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让我国水电行业再次屹立世界之巅——装机规模高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三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运转一小时就可满足一个现代三口之家400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那些穿越山河的脚步声、震撼世界的巨型机组、锐意进取的中国建造、造福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部汇聚成白鹤滩最清晰的印迹,值得我们铭记。

  真正亲近白鹤滩,我不得不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金沙江水一路奔流到此,忽然由100多米陡峭的山壁,收窄至五六十米的狭窄江面。两岸悬崖绝壁,耸立如刀锋,江涛汹涌澎湃,水中礁石密布,犹如剑阵。

  此时,我才知道,翩翩飞翔的白鹤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微风拂阑干,不是小雨湿江南,它是大开大合之美。白鹤滩的美,是野生野长的美,最能欣赏和认可这种美的人,是极富理智态度与思辨精神的实干家们。

  尽管“白鹤亮翅”的梦想延宕了半个多世纪,但终究梦想成真。

  2

  从500米的高空俯瞰,白鹤滩水电站全景尽收眼底,挺立在崇山峻岭中,宏伟壮观。最令人讶异的是,白鹤滩水电站的电能仅仅耗时7毫秒就可以实现“乾坤大挪移”,搭乘电力“特快列车”,从四川直达江苏负荷中心。

  而电力“特快列车”指的是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2022年7月1日,这个超级工程在这一天正式竣工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将金沙江的滔滔江水化为电能,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翻山越岭,跨江过河,穿越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历经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直抵2087公里外的江苏。

  这是一条攻坚之路。电力“特快列车”跨越岷江、汉江、长江,穿行大凉山、大巴山、大别山,沿线的建设之路颇为艰难,重覆冰区、高海拔区和无人区都是绕不开的“拦路虎”。

  从金沙江畔到江南水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3万余名建设者历时1年7个月,在山巅立起铁塔,让银线飞渡江河,架起了这条横贯东西的钢铁巨龙。

  从今年3月开始,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的员工越高山、下江河,登铁塔、高空走线,夜以继日对±800千伏建苏线的设备进行全方位体检。今年5月的一天,天空晴朗无云,我随自贡运维分部的员工前往宜宾市屏山县的验收现场,我站在1000号铁塔下面,仰头看着运检工谢劲科和他的同伴在距岷江江面170米的高空中行走,那一段线路仅仅只有1600米,他们俩却越走越吃力,直到两个小黑点在眼前消失不见,这才得知他们走到了岷江的对岸铁塔上。后来,我从一段视频中听见了谢劲科走到岷江上空时与他的同伴对话:“前面就是我的老家,就在那个坝子上,我都能看见我的家。”他建议同伴:“我们在前面休息一下,因为那边又是个上坡,现在脚有点软。还有7个间隔棒,但这7个间隔棒就是最难的时候,爬坡,慢慢走,慢点儿……”人在高空的导线上行走,岷江水在下方深流。那一刻,我的眼角有些湿润,不知道是感动的泪水还是额头上流下的汗水。

  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国家电网特高压部副主任种芝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采用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核心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年输送电量将超300亿度。”这一工程首次创造性地研发了“常规直流 柔性直流”的特高压混合级联输电新技术,是我国适应能源变革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就。至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突破4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

  从白鹤滩发电到布拖换流站换流,到线路送电,再到江苏用电,1度电走完这2087公里用时不到一秒钟。

  一秒钟,地球在宇宙中行进30公里;

  一秒钟,一个成年人完成一次呼吸;

  一秒钟,蜜蜂扇动200次翅膀;

  而白鹤滩的清洁水电送抵江苏,只需要7毫秒。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来自金沙江的澎湃电力,沿着2087公里的铁塔银线瞬间点亮姑苏城外的璀璨灯火。

  3

  2022年夏天,来自白鹤滩的消息让我迷恋。金沙江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怀揣雪峰的圣洁一路南下,撞进横断山野莽的大峡谷,一路浩浩荡荡,不改其桀骜不驯的姿态。征服白鹤滩的接力棒传到今天,勤劳、智慧的人们将它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金沙江在白鹤滩被拦腰切断,高峡出平湖。金沙江的恣意纵横也仿佛消散了,那座如一轮新月的大坝也展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姿态,不动声色,兀自庄严。

  我试图回味那些在和金沙江水抗争的过程中以失败者的身份黯然退场并已缩影到历史文献中的人们,如果他们看到今天的白鹤滩水电站拔地而起,将会作何感想?清乾隆年间督察金沙江流域白鹤滩段的东川府参将缪弘无奈在崖壁上留下了“安澜吉水”的石刻,也刻下了他理想中白鹤滩的美好未来:“何日天人开一线,连樯衔尾往来游。”当年的摩崖石刻已被水淹没,而它的复制品如今留在了巧家县大寨集镇新修的文化广场上。我期待那每一个字都能闪烁光泽,照亮这片被历史委以重任的地方。

  洁白的山羊花开在农历四月,如一串羊脂白玉做成的项链美化着久远的白鹤滩。进入盛夏之时,山羊花的果实逐渐饱满成熟,味道香浓,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白鹤滩人的味蕾。

  然而,征服白鹤滩,却足足花了70年。梦想终于照进现实。1950年迄今,7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人来到金沙江,他们殚精竭虑、开山凿洞,铸就了今天的大国重器。

  早春二月,白鹤滩的木棉花开了,一树火红。一到夏天,便绿树成荫。流连在白鹤滩,看着眼前的金沙江水,我想将最新的记录收入新的文献资料当中——如果打开白鹤滩水电站整个枢纽系统,8分钟就可以灌满西湖;白鹤滩水电站总库容20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洞庭湖。未来的白鹤滩,一个长200多公里、平均宽度600米的山谷型湖泊将呈现在天地之间,烟波浩渺,碧水蓝天。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当白鹤滩水电站的电能一经发出,我能想象到那亮翅的白鹤从白鹤滩破空而出,飞向天际,飞向布拖换流站,开始一度电的长途旅行。它离开艰难蜀道,又见山城重庆,它忍不住一阵鸣叫,如利箭般直插云霄,然后搅动天上的云团,上下翻腾,一低头便径直冲向荆楚大地……不一会儿,它便进入徽山皖水,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展翅翱翔,闪电般击穿波浪,向江苏的辽阔平原疾驰而去……是的,作为一只白鹤,它唯一的使命,就是飞翔。唯有飞翔,它才能穿越高山流水,又拓展了高山流水。动听的鹤鸣回响在天际,又回响在江河之中,回响在人们所有的希冀之中。

  作者简介:陈兆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天涯》《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等上百家报刊,出版散文诗集2部,长篇纪实文学5部。曾获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长篇报告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奖等奖项。

宋朝十大散文(大象文艺周刊第27期)(2)

“艳遇”云南(散文) 

  □ 程昕逸

  亲爱的妈妈:

  现在我正在丽江给你写信。

  我上一次给你写信好像还是在高中,那时候接近高考要开家长会,老师让我们写一封信,讲讲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但即便是这样,我依然没写出什么名堂。我一边骗同学说我们无话不谈,没必要写信,一边绞尽脑汁,面对大片苍白的纸想从同样苍白的话语中找出值得写下来保留一辈子的话。

  云南很美,特别凉爽,太阳早起晚睡。要是你那边到傍晚了可以打电话给我,我请你看明朗的天空。要是你那边天黑了,你发起视频通话,我们或许还可以一起看日落。

  我觉得自己在那一刻特别像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

  这种执着好像没有什么来头,毕竟其实原来也看不到落日,傍晚的时候没有太阳落山,而是太阳落高楼。不过,比鲁迅“四角的天空”稍微好一些,我的天空形状并不规则。在被撕裂的天空一角,对着夕阳光秃秃的头顶,我和城市的水泥格子们面面相觑。

  我想我大概是有点叛逆,搞点不规则的野性的美,我挺乐意。

  所以,妈妈,你知道我到大理古城吃烤乳扇的时候,我还挺高兴的。它有一股芝士放久了有点发酸的味道,烫嘴,很香。有点像洱海反射的一片片金灿灿的,有点拉丝的黏稠的午后的阳光,并且慢悠悠地加了点玫瑰酱。于是我吃了第二个,不过这次有点发苦。

  在大理博物馆里碰到了云南大学考古系的教授带着研究生讲述古南诏国的传奇,我上前去打招呼,然后跟着他们走了小半个博物馆。我踮着脚努力接近这个地方,从一个更遥远的角度,环顾着。

  之前在大理,白族金花导游说在丽江古城会有艳遇,到了丽江,那个纳西族胖金哥却大手一挥:“没有艳遇。”但是,对于惊艳的遇见,我仍然很期待。

  然后,像是老套的剧情安排,我不经意间艳遇了玉龙雪山。在4591米的地方,太阳冲破了灰色的薄云和乳白色的雾气,鸢尾蓝的天衬着钢灰色的山和碎石,以及闪闪发光的雪。这不是在最高处的4680米,但是我很满足。提前遇见也值得庆祝。

  下山的时候遇到一群年轻人,大声唱着周杰伦的歌。边走边唱,边唱边吸氧。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笑得很活泼。然后呢,我和朋友加入他们,并且怂恿过路人加入我们,被拒绝了也不在乎。我想我们应该入乡随俗,玉龙雪山上的空气稀薄,那些无形的樊笼也应该再少一些。

  妈妈,我去束河古镇吃了一碗土鸡米线,听胖金哥说,束河古镇是更多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妈妈,我很高兴,云南的艳遇很棒。

  当然,鸡汤很鲜,尽管汤里既没有鱼也没有羊。可惜不能给你带一份回去。

  想你的女儿

  2022年7月25日

  (程昕逸,女,2004年9月生于浙江温州。)

好时光(诗歌)

  □ 何先锋

  时光刻度

  汽车穿过厚厚的暮色

  芦苇在云端迂回

  倦鸟计划好回家的行程

  以及下次逃离的时间

  窗的余光见证和思考一个时代

  一条没有终点的省略号

  砂石伙同柏油越走越远

  滴滴答答时针

  一条野性的大河

  必先画图为引

  经由毛孔渗出每一滴汗水

  必有回响

  林中的青春驿站,它所必须抵达的

  还是林子之外的远方

  雨的介质

  一睁眼,又见漫天的星空

  忽一转身,那时十七

  若不是途经你学校门前的窗口

  近在咫尺的风花雪月

  我不会想起那个活色生香的人

  如果不是看见十年后的自己,我也不会感到你

  像是一颗颗橄榄,出现还留下痕迹

  那时的我们,青涩、憨厚

  甜甜的微笑,迷人的酒窝,还有那句

  “我们,一会见啊”

  是的,那时的心很柔软

  洁白的像朵雪花

  你不知道是来自,石头、稻香,还是一些透明的灵魂

  永远以一枚诗词的样貌,抵达人间

  把情愫抠出

  朴素成一首民谣,穿透水的镜面

  清幽的竹林小径

  我绵延的青山

  路过你柔婉的碧波

  我还想念冬天飘飘洒洒的雪花

  洒在每一秒红扑扑的脸颊

  喊一声,心跳一声

  如黑夜划出一道口子 红得发烫

  后来

  时间勾勒的行囊

  在远行的路口互道珍重

  回望归途

  青春发育的那几年

  包括:

  青涩、幼稚和很多的故事

  也没有懂得

  亲情、友情、爱情的所谓真谛

  抬起头

  红橙黄绿

  唯青色最诚

  一树一树的花开

  等待一次一次的绽放

  那一年

  初见

  (何先锋,大理鹤庆县人,作品发表于《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出版个人诗集《青春恰自来》。)

宋朝十大散文(大象文艺周刊第27期)(3)

 《行走与思索》,蔡毅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40年的“行走”与“思索”(评论)

□ 温星

  拿到蔡毅先生签赠的《行走与思索》,我立即想起另一位更加年长的老先生的一部作品——周良沛之《良知与狗食》。蔡老生于1951年,刚刚迈进古稀;周老则生于1933年,已然米寿耄耋。我并不清楚两位老人之间是否有何关联,让我直接思维跳转的原因,在于两部作品惊人相似的气质——封面设计如出一辙,皆为全黑底色,作者肖像深深嵌入黑暗之中,目光如炬,肃穆凝视;而两个书名,也结构相同,且均指向人生、内心、思考、批判等维度。

  如果说周良沛先生几乎见证并亲历了中国新诗七十年,那么,蔡毅便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文坛尤其是云南文坛四十年。两位同时都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批评者。但出于身体及性格原因,即便前些年,周良沛也多采取“隐于世”或蛰伏的姿态,常常“缺席”;而蔡毅,总是热情饱满,颇为积极地参与诸多文学文化领域的公共事务,往往“在场”。于云南,周良沛犹如一位神秘莫测的“空中飞人”,总难以“着陆”,而蔡毅,则一直扎在这片土地之中,接通着深深的地气。

  作为在当代具有一定影响、在云南堪称主流之一的文学批评家,蔡毅先生著述颇丰,这部《行走与思索》,依然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个意义便在于,为自己四十余年来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做个小结,也为他眼中的云南文学四十年做个小结。正因为如此,他为本书做写的代序,竟洋洋洒洒近12000言,可见用心极深,而题目直接就是《文学生涯四十年:我与云南文坛》。

  “云南文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是汇集全省各方力量,让每个文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又是通往全国文坛、世界文坛的一个平台。”蔡毅说。

  蔡毅早年的落寞,近来的欣喜,以及贯穿始终的批判精神,在本书五十余篇文章中,俯拾皆是。当然,他是乐观的,他是尖锐的,所以,后两个关键词占绝对主导。这些文章,并不都是文学评论,有些我更愿意称之为是关于文人或文化现象的文化随笔,其笔法往往摒弃学院腔调,轻松好读。而实际上,作为云南省社科学资深研究员,就身份定位而言,他正是典型学院派。

  《晓雪:拥抱诗神与爱神》(首发于《人民日报》)中,蔡毅直接以“高富帅”来描写“前辈之前辈”、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晓雪。但凡有缘得见的读者便知,晓雪老先生约一米八五的个头,如今依然挺直如松,玉树临风,曾被著名评论家谢冕评价为“令整个白族都为之骄傲的美男子”。至于“富”,当然指精神财富,这点更是无可置疑。所谓“高富帅”,如此写法,毫无文化含量,太俗?岂不知,“大俗即大雅”之辩证统一,于此恰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本书书名,出自一篇《行走与思索》(首发于《中华读书报》)。这是蔡毅先生为民族出版社“秘境家园”丛书所作评论。丛书作者四位,我认识其中的杨福泉和郭净两位先生,尤其杨福泉先生,与我堪称忘年之交。以“行走”与“思索”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套书尤其杨福泉那本《寻找丽江之魂:融合纳西古王国》,真是再恰当不过。作为我眼中纳西文化最杰出的两位代言人之一(另一位是白庚胜先生),杨福泉几乎熟稔这片圣地的每一寸泥土,他寻找丽江之魂的旅程,就是数十年如一日贴地行走与苦苦思索的过程。

  据我的了解,蔡毅人生足迹之半径必远远小于杨福泉,但若论于万卷书海之行走与深航、探究与思索,两位当在伯仲之间。故,蔡毅先生这本以“云南文坛四十年亲历”为旨趣的集子,顺手拈来评杨福泉的两个关键词为书名,亦可谓精当。

  略读《行走与思索》,记下些许心得感受。蔡毅先生说:“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多年,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怨喜。”我亦忝列此道,虽时年不长,难免有些感同身受。

  但不论如何,蔡毅都告诉自己:“写文章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思想、情感、见识与主张,写自己的心性、脾气、追求与企盼,写自己的为人、为事和对他人及世界、社会、生活的态度,用不着遮掩,也无须矫饰,白纸黑字会将一切都透显。”

  善哉,斯言。

  (温星,阅读推广人、评论家、文化观察者。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云南开明文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供职多家主流媒体,任主编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篇,出书编书若干。)

————————————

大象文艺周刊投稿邮箱:

dxwyzk@126.com(大象文艺周刊首席责任编辑闫钰)

813745542@qq.com(大象文艺周刊主编张稼文)

来源及作者(彩龙社区 大象文艺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