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帝皇后(崇祯帝之周皇后)
大明“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周氏,明思宗朱由检之原配皇后,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媳,明朝末代皇后。
宫廷人物 剧照
我们对晚明的动荡投入了太多的关注,叹崇祯的刚愎自用,看闯王的高歌猛进,悲朝臣的自私自利,观清军的势如破竹,哀百姓的民不聊生,却很容易忽视王朝覆灭之际后宫女眷的苦乐离合。
如果抛开国破家亡,我倒是认为周氏是一个活得很有层次的女人。出生微寒,却品味高洁;性情柔软,却暗藏坚毅;能以细末之处而俭德,亦不缺家国天下之胸怀。如果仅仅以纯粹的夫妻来看,周氏的精神世界要比崇祯来得更加充实而强大。
周氏于万历三十九年出生在北京大兴,祖籍苏州。父亲周奎算是一个落魄文人,在街头靠着算卦测字,代写书信补贴家用。家世是足够清白,但也过得着实清贫。
没有养尊处优的家境,周氏很小便操持起了家务。与历史上很多皇后都会伴随的传奇故事相似,幼年的周氏也有这么一则奇遇。
孝节周皇后 像
说一位文士早年在周家见过周氏之后,惊为天人,断言周氏日后必定富贵无比,便主动要求成为周氏的老师,教授周氏经史子集。其实这个故事比起什么梦中见到神龙入腹,出生时身带金光要接地气很多,我个人是认为这件事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因为从后来周氏成为王妃,皇后的事迹来看,周氏的见识是远远高于普通的平民子弟的。而以周奎那点少得可怜的收入,周家是万万请不起私塾老师的,更何况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周氏应该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启蒙教育,起码养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天启六年,明熹宗朱由校要为自己的同父异母弟,信王朱由检选妃,遂下令礼部着手办理。亲王选妃毕竟不是皇帝选后,所以在人数和区域上,规模要小很多。周家占了地利的便宜,周氏被送去海选。
仕女图
周氏长得怎么样?我对比了一下熹宗的皇后张嫣,发现周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皮肤白。正所谓“一白遮千丑”,再加上周氏自有一股书卷气,所以气质上是非常突出的。但也可能因为家里条件一般,小时候营养没跟上,与张嫣相比,周氏明显瘦弱一些。
熹宗的张皇后当时是信王朱由检的长嫂,自然也是其选妃的主要话事人,所以一开始对于周氏成为信王妃,张嫣是不怎么赞同的。因为张嫣体态丰腴啊,“艳后”之称可不是浪得虚名,自然对体弱的周氏不感冒。
但架不住另一个主事者,奶奶辈的刘太妃喜欢啊。刘太妃的理由是,周氏年纪还小,身子会慢慢长开的。这个场景和当年张嫣自己入宫选后何其相似。
天启六年十一月,周氏正式被册封为信王妃。这一年,周氏16岁。
张嫣 像
其实做一个亲王的王妃,远远要比当皇后要舒服。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也没有那么多家国之事需要费心。大婚之后的夫妻二人,小日子其实是过得很甜蜜的,只要关起门来,外面的纷乱便再难袭扰这一室春暖。
但历史就是历史,绝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天启七年,游湖落水的熹宗一病不起,不久便驾崩了。明思宗朱由检兄终弟及,登基继位,改年崇祯。
周氏也从王妃升格为了皇后,母仪天下。
宫廷生活的复杂与繁琐,自然不是王府可比。但周氏这个皇后,做得游刃有余。
明代皇后亲自在宫里浣纱织布的,并且真的做了成衣穿在身上的,据我所知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也就只有周氏了吧。这一前一后,倒也呼应上了。
马皇后 像
史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氏冬天只穿棉鞋,不穿缎靴。夏天的时候,就罩了一件白纱,不施粉黛,一身素雅。崇祯有时候见到周氏,便笑称周氏是白衣大士。很多人说这是周氏节俭的表现。
节俭这点我承认,因为周氏一入主后宫,就大幅度地缩减了宫廷的开销,十七年皇后生涯只看过两场戏。但上面这个例子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氏是一个有情趣有品位的女人。
大夏天的,一个体态妍长,肤色凝白的美女,就罩了一层薄薄的白纱,除了素雅,广大的男性同胞们难道就不觉这很勾人吗?因为这样更显身段,更托气质。事实上后来宫中女子在夏天都学周氏的这种穿法,并在里面配上大红色的亵衣,红白相衬,自是一番春色无边。
仕女图
再说这个穿鞋的习惯。以当时的制鞋技术,棉鞋的舒适性肯定是大大地高于其他材质的靴子。说周氏在冬天穿这个,其实我是说的笼统了,因为在很多重大节庆典礼上,周氏也这么穿。
周氏身为皇后,不过分追求外表的奢华,而注重自身的体验,可想其内心的平和与自信。平和来源于以往的才学与认知,自信得益于恩爱的夫妻感情。
是的,即便朱由检做了皇帝,依旧和周氏保持着和谐的夫妻关系。关于周氏的生育状况,我们能够明确是其所出的共有三子一女。崇祯二年生长子和长平公主,崇祯三年生二子,崇祯五年生三子,从儿子的数量看已接近崇祯生子数的一半。
而崇祯本身并不是沉迷女色之人,他的后宫有册封的高阶妃嫔并不多,甚至对于一些被临幸过的宫女,崇祯会令其服药防孕。
宫廷人物 剧照
我的理解是崇祯是为了防止后宫妃嫔过多,而出现复杂混乱的局面。毕竟生了孩子,就要册封母亲。儿子多了,人心就易散。但皇帝搞计划生育这套,崇祯也算独树一帜了。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这对夫妻感情的和睦。
有一次周氏正在梳妆打扮,崇祯皇帝轻手轻脚地来到周氏身后,拨弄她的头发。周氏习惯性地一个反手后甩,堪堪避过了皇帝的脸颊。这一幕正好被进来的一个小黄门看见。周氏显得非常不自然,崇祯却一笑而过。
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孝宗和张皇后之间,是正常的。但当事人可是崇祯皇帝啊。崇祯是谁?那个要面子要到骨子里去的男人。自己皇后差点给了自己一个大耳光,还被小宦官看到了,这要是传出去,皇帝的威严何在?但崇祯就是没发作,反而心情愉悦。
崇祯帝 像
你再看周氏这个反手一甩的动作,明显已经养成了习惯。宫女和宦官不可能做这么无礼的事情,那么就说明崇祯之前经常和周氏开这样的小玩笑。
周氏还时常会教一些小黄门识字。有时候小黄门学得慢,周氏便会不快,埋怨几句。崇祯撞见之后,便会笑着为小黄门解围,这个时候周氏便会假装生气,对着皇帝一顿撒娇。
怎么样,周氏和崇祯之间,是不是满满的生活情趣?这和我们印象中在朝堂之上,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性情无常的崇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周氏带给崇祯的生活体验,此间乐趣不足为外人而道。
但这些事例并不代表周氏和皇帝之间就一直顺风顺水,周氏能够和人好好说话也不代表周氏真的就是很好说话的人。我们可以看看周氏治理后宫的手腕。
故宫
崇祯有一个宠妃田氏,典型的江南女子。田氏很牛,文能琴棋书画,武能骑射蹴鞠,在女红,园艺上也造诣不俗。据说身带异香,从不流汗。这么一个女子,外表看起来又很冷,非常内向,平时寡言少语,这种奇特的气质让崇祯对她非常迷恋。
渐渐地田氏恃宠而骄,在周氏面前也有些放肆无礼。周氏怎么做?公事公办。过年的时候,后宫妃嫔们都要到皇后这请安。别的妃嫔在门口行个礼,周氏就热情地招呼进来,偏偏田氏请安的时候,周氏就是不做声,一直让田氏在外面候着。这冰天雪地的,滋味肯定酸爽。
田氏后来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崇祯怒气冲冲地找周氏要说法。周氏不冷不热地细数田氏的无礼之举。崇祯默然不语,之后责令田氏偏居冷殿,三个月不召见。
仕女图
如果你以为这个时候的周氏会摆足皇后的架子,以胜利者姿态耀武扬威那就大错特错了。周氏后来的举动才是其真正的手腕。
之后的一天,周氏和崇祯在花园赏花。周氏趁着皇帝高兴,说要不把田氏喊来一起赏花吧。崇祯嘴里嘟囔着说,喊她过来作甚。周氏轻轻一笑,还是让人把田氏接过来,加入了赏花的队伍。
周氏深知自己夫君对田氏的迷恋,三个月的冷落已经给足了自己皇后的面子。崇祯自己虽然不开口,但是周氏知道事情已经差不多了。主动给了梯子,能让崇祯下得来台。
同时,对于田氏先打一棒子,再给一颗糖吃,一软一硬,使得田氏日后对周氏尊礼有加。
宫廷人物 剧照
周氏和崇祯同样也有争吵。有时候崇祯火气上来,有些不管不顾,这个时候周氏便会称呼皇帝为“信王”。这其实有点洪武年间太子朱标随身携带马皇后画像的举动,每当朱元璋要发火,朱标便掏出母亲画像保命。
周氏喊崇祯“信王”,是想让皇帝恢复冷静,告诉皇帝:我是你的“糟糠之妻”,你要念旧情。
当然,这招也有不灵的时候,有一次怒火中烧的崇祯和周氏有了肢体接触,周氏被推倒在地。之后周氏数日卧床不起,还闹起了绝食,言语中有轻生之念。崇祯估计后来也后悔了,让人赏赐给周氏一些物件。这等同于变相的道歉。周氏见好就收,逐渐恢复如初。能硬能软,收放自如,这就是周氏。
明代皇后凤冠
周氏于朝局并无甚多影响。
一来,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二来,崇祯一上台就清算了阉党,剩下的事情就是各种拆东墙补西墙,周氏插不上话;三来,毕竟是小门小户出来的,在政务上见解总是欠缺一些。
这点周氏做的就要比自己的皇嫂张嫣好。张嫣是典型的听风是雨,不懂还要硬插一手。当然换句话说,崇祯的权力欲又比自己的哥哥熹宗要强上不知几倍了。
崇祯末年,朝廷哪哪都缺钱。周氏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断压缩宫廷开支,再拿出一些自己的私房钱给丈夫,算是皇后为国家的一份心意。后来缺口实在太大,崇祯就让朝臣和外戚捐款。
明代官员
当时北京最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王公贵族,高官重臣的宅子,都挂出了急售的牌子。干什么?卖房子给皇帝凑钱啊。其实就是做给皇帝看的,就一句话:陛下,我两袖清风,穷得叮当响,但为了国家,我把房子卖了,您容我缓缓慢慢凑。
这批人中间自然就包括了周氏的父亲周奎。也许是以前苦日子过得太刻骨铭心了,发达之后的周奎是出了名的守财奴。周氏把父亲召进宫狠狠教育了一通,逼父亲拿出五千两白银。后来又变卖自己的首饰,凑了五千两让父亲以周奎的名义再捐一次。周奎扣了两千两,交了三千两。当然,最后在大顺军用鞭子把周奎抽得半死的时候,周奎还是把所有的银子交给了农民军。
我们忽略周奎的视财如命和自私自利,周氏作为一个皇后能够有如此思想觉悟,也确实没给明代的几位前辈祖先抹黑,维护了大明多贤后的美名。
农民军入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下给周氏的最后一道圣旨是:自缢殉国。周氏领命赴死,最后留给崇祯的是几句埋怨:这么多年了,你何曾听过我一句话。
看似不涉朝政的周氏,原来心中一直有一杆秤。看似怡然充实的生活,挂念的依旧是万里山河。
崇祯十七年,周氏在和孩子们道别后,悬梁自尽,站完了大明皇后的最后一班岗,年仅32岁。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