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必看种族歧视议题的电影(短短21分钟豆瓣高达8.3)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肤色》突出重围,夺得最佳真人短片奖。
故事只有短短21分钟,却跌宕起伏,呈现出最精彩的戏剧冲突,豆瓣评分高达8.3。题材使然,短片具有强烈的批判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简直是神级反转,让所有观众目瞪口呆。
故事开启于一个寻常的晚上,白人一家在超市偶遇一名黑人大叔。
大叔把玩着一个很有趣的小玩具,白人小孩特别喜欢。目不转睛盯着,还随着喜欢大叔把玩的频率露出笑容。
却被父亲误认为「黑人大叔在吓唬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合,两个人就吵了起来。
黑人不愿意理会白人,更不愿意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没说几句,就主动结束了这场莫名其妙的口角。
谁也没有想到:白人父亲是个蛮不讲理的主。辱骂黑人不说,还紧跟着黑人走出超市,当着黑人妻儿的面将其残忍杀害…
自此为止,短片才仅仅过去5分钟时间。就已经朝观众抛出好几个尖锐的事实:白人父亲明明知黑人手中拿的是玩具,却仍旧把玩具看作是武器;黑人已经主动结束了口角,却仍旧没能谈过被杀害的命运。任何不当举动都没有对白人孩子做,就遭受被夺取生命的无妄之灾。
为什么?因为肤色不同。
就算黑白平权的口号喊了再多年,也无法阻挡白色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生来就被灌输「白人比黑人高一等」的意识,怎么可能轻易接受平权?
为呈现出白人不愿接受平权的大众思想,导演在短片中设置很多强烈的暗示。比如说白人穿着黑背心,又比如说,杀害黑色只是侮辱的第一步。更让观众感到愤怒的侮辱,是往死去黑人身上泼白牛奶。
明明是色彩中最搭的两个颜色,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撕扯感。同为一体,却矛盾不已。让旁观者忍不住想要撕裂。
与此同时,这种撕裂感也被呈现在了影片的海报上:黑人和白人的脸庞被拼在一起,明明是一张脸庞,却属于两个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两张脸庞都是属于年幼小孩的脸庞。这是意味着仇恨的延续,还是意味着仇恨的终结?点点在这里卖个关子,想知道的答案的朋友可以去短片中寻找答案。
这是点点近年来看过最震撼的种族歧视故事之一。风格鲜明、脑洞惊人、反转不断。
前半段中对黑人的杀戮仅仅只是一个引子,虽说罪恶来得猝不及防,但它早已成为一种常态。故而不会让观众感到太惊讶。
真正让《肤色》这部短片成为神作的故事设定,是影片后半段中黑人的报复方法。不是简单把白人父亲杀掉,也不是绑架白人小孩让白人父亲也尝尝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从杀戮的源头出发,「把白人父亲变成黑人」。
从这一刻开始,黑白正式对调。
白人父亲的身份没有变、社会地位没有变、血统没有变,对妻子孩子的眷恋之情也没有变。但,妻子和孩子就是不愿意接受他,强烈抗拒白人父亲的接近。
仅仅只是换了一个肤色而已,所受到的对待就变得天差地别。这让白人父亲无法接受。
这还不是最让观众感到震撼的…
最震撼的情节发生在影片最后,白人父亲高高兴兴靠近孩子,却被枪声击中身亡。谁开的抢?是一直想要伺机报仇的黑人,还是讨厌黑人,不愿意看见黑人带着神经兮兮笑容靠近白人小孩的白人?(再提醒一下 这个时候白人父亲的皮肤已经变成黑色啦)
点点不能告诉大家开枪的是谁,但点点拍着胸脯保证,这个人选绝对会让大家目瞪口呆。
最后说回黑白平权这件事情。
近年来,和这一话题有关的影视作品可谓是蓬勃发展。不管是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还是口碑爆棚的小成本电影《你给的仇恨》,都尖锐呈现出种族歧视这一难以解决的社会现状。
短片《肤色》亦是如此。
在黑与白的画面中带来冲击感,在杀戮、死亡、报仇中指责种族歧视带来的「仇恨与暴力」现象。
没有人知道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什么时候才会被真正杜绝,但至少,人们持续把这一不公平社会现状拍摄出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