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成吉思汗是哪个族的后裔(背井离乡四处逃散)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正是凭借这一首诗,使得分别了几百年的成吉思汗的后人们,再一次相遇了。
这首诗是铁木健在和儿女分别的时候,念出的。他的九个儿子与一个女儿,每人半句,在他们分别到各地后,如果将来有机会,还能再一次遇见,这就是他们的专属暗号。
那么,这些后代们是如何相遇的呢?又是因为什么使得他们被迫分离的呢?
铁木健
凭借诗句找后世同辈余体福是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心里,对这首诗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这首诗是他们得以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为余姓的余海奎从小就听长辈讲祖先的故事,和他一样的人,在余家村还有二十多户人家,他们每家都保留着一本族谱,就是《余氏族谱》。
在余家湾村中,《余氏族谱》以手抄、木刻等不同版本留存着。
因为每一家的族谱可能都存在着差异,为了探寻到更多细节,一名叫做余元富的余姓后人正在研究族谱。
《余氏族谱》
余元富手中有一份族谱,但是缺失严重,从小就对族谱很感兴趣的他,踏上了寻找祖先的道路。
在30余年里,他走遍了贵州、重庆等周边地区去寻找祖先的踪迹,之后他还去了内蒙古做了进一步调研,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祖先与祖先后辈们的踪迹。
他手中的《余氏族谱》编写于清朝年间,里面记载了成吉思汗是如何一步步从骑兵成立元朝的,又如何逃亡到西南地区的。
里面还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一些组训以及服饰礼仪,对元朝历史有着可研究的总要价值,因此,这份族谱受到了诸多历史学家的关注。
成吉思汗
余成文从自己刚认识字起,就被长辈要求背诵这首诗,他虽然不了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但是他对这首诗仍然记忆很深,并且,他时刻记着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人。
余治伦说他们从小不吃月饼的,这是他们小时候家中的传统,后来他才知道,因为元末农民起义者是用月饼传送起义通知的,月饼中暗藏起义通知,所以,他们作为蒙元后裔,不吃月饼。
早在1949年建国之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成吉思汗的历史开始被大家重新提起,不再成为忌讳。
余家湾就有余姓的人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内容便是那首诗的第一句,“本是元朝宰相家”,尝试过寻找远在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流淌着同样血脉的亲人。
成吉思汗
但是,这份寻人启事并没有得到回复,就如同一块石头沉入大海,没有一点儿反应。60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没人知道其他家是否流传下来了这句诗。
但是,余家湾的人没有放弃寻找其他族人,没有放弃让他们团聚的期望。他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方法,不再局限于四川地区,扩大到了全国各地。
余家湾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很快,便开始收到了第一封来信、第二封来信、第三封……源源不断的信件从全国各地被邮到了这个地方。
虽然其中有诗词爱好者、鼓励他们的人,但是还有很多是和他们一个祖先,被教育从小记住这句诗的人。之后,越来越多的成吉思汗的后裔慕名循着线索来到了这个地方,寻找来自流淌同一血脉的族人。
成吉思汗
乐山师范学院的杨炳昆教授,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地方历史,对元朝历史也有所了解。
元朝刚开始时的统治根基并不牢固,为了稳定元朝各地方局势,当时的皇帝分派了元朝贵族到各个地方驻守。
又因为元末明初时期,元朝败落,不可能所有的元朝贵族都退回了蒙古,所以,一些蒙古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必定是存在于全国的各地的。
至于《余氏族谱》还需要更多的历史材料支撑,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成吉思汗
在2003年,四川省铁改余姓的研讨会经过批准召开,给了讨论《余氏族谱》是否真实。
余氏家族各支系也派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并且带去了《余氏族谱》的不同版本、墓志铭等一系列历史物证供专家参考。
经过讨论,一些专家认为相关的物证是具备历史真实性的,余家湾的余氏居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余家湾的人们在得到身份认同之后非常高兴,表示一定要好好保存族谱,并且要把自己的家族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成吉思汗剧照
铁木健为什么要换姓根据1934年明代官员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谱》记载,“世祖之孙铁木健其人也。”“封铁木健为南平王、东路不花元帅,镇江南。”
可以了解到,铁木健是元太祖铁木真第五代嫡孙,生于13世纪中后期,卒于14世纪中叶。
铁木健从小在军营长大,15岁开始就跟着军队一起出征,战功非常显赫,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赏和重视。
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元朝爆发了很大的农民起义,当时身为皇帝的妥欢帖木儿没有任何作为,没有办法安抚到起义的农民,拿不出解决办法;在朝堂之上看着各个大臣争来争去又拿不出相当的政策。
忽必烈
但是,他又是一个猜忌心特别强的皇帝,他对南平王铁木健,这个拥有军功的元帅,一直带有戒备之心,认为在军中威望很高的铁木健会把自己取而代之。
并且,铁木健的封地又远离皇城,很有可能会集结军力,进而自立。
再加上,妥欢帖木儿几个喜欢挑拨离间的臣子,使得妥欢帖木儿的猜忌之心,变得越来越大,想要多夺走铁木健的军权。
铁木健在朝廷里工作了很久,听到了妥欢帖木儿要处理自己的风声,也深知元朝政府的腐败,为了躲避这次灾祸,他决定,以走为上。
铁木健剧照
铁木健带着自己的亲眷,九个儿子和女儿一家,踏上了南下的旅途。当时,因为元朝政府的所作所为,老百姓都很痛恨元朝的贵族。
铁木健因此很担心,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遭到伤害,而且,他们一大家,浩浩荡荡,实在过于明显。
于是,他决定,在泸州凤锦桥一带,让十个儿女分开,各自改姓为余,各自生活,又告诉所有成员要严格修族谱,以后好再次相见。
铁木健看着自己的一家人,即将分离,这辈子也不会相见,作了一首诗,也希望自己的这首诗可以作为暗号,帮助自己的家人们在多年之后团聚。
泸州凤锦桥
根据余氏家谱记载,铁木健的儿女们分别去了各种地方,他们的后代又去到了各种地方。
如,大儿子,秀一公铁承良改名余清先去了四川资阳,后来搬到了重庆垫江,他的子孙又去到了江南、江西;二儿子,秀二公铁承勋改名余珍,去到了洪雅、乐山,后代们又搬去了资阳、双流、长寿、西昌等地。
根十公铁金莲(又名寿英)之夫婿金镕,赐名承弦,改名余伯锡,先去了乐山,又来又定居到了泸定县沈边,后代们居住在四川中江、长寿、成都等地。
余氏家谱
结语几百年的演变,铁木健的这些后代们,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经过百年的时间,余家湾的居民虽然已经没有了乡音,生活习惯也几乎同大家都一样,但是依然保留着不吃月饼、重要节日穿蒙古族服装等。
现在,他们得到身份认同之后,也有很多人纷纷把自己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改为了“蒙古族”。
现在每到清明时节,这些余姓后裔,也就是铁木健的后人们就会大家一起聚集在余家湾,举办祭祀圣祖仪式。
在2022年的清明节,成吉思汗后裔铁改余第五届清明祭祖大会在崇州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们都聚集到了余氏祠堂,按照礼制举行仪式。这不光光是一个小小的仪式,更是对自己身份、血统的肯定。
成吉思汗后裔铁改余第五届清明祭祖大会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余家湾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发展越来越好,已经从20多户涨到了843户,共2580人,其中党员有50人,还成立了18个村民小组。
根据居民余江涛介绍,自己是第33代传人,最小的孩子已经到了第35代。
现在,余家湾因为传奇故事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成为了旅游观光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余家湾,同村民们一起喝酒吃肉,感受热情奔放的蒙古族的传统精神与文化。
六百多年前,因为各种原因,兄弟姐妹们被迫分离,隐姓埋名,只能靠着一首诗和家谱证明自己的血脉,以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只能用来回忆。
蒙古族
在六百年后的今天,凭借着族谱和口口相传的诗句,还有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前被迫分离的亲人,再一次团聚了,实现了祖辈的梦想。
相信,在未来,余家湾可以发展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想要认祖归宗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黄金家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