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

网络上关于艺术的争论,有时候难免落入“站队”的毛病,明明是一个学术或者艺术的问题,一旦形成站队就不太容易说清楚,这中间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粉圈”。

粉圈的问题是,只要是我喜欢的明星,他干什么都是对的,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最好的,不仅容不得批评,甚至连客观评价都不可以。

更糟糕的是,一旦其他人和粉圈进行争论,则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怪圈,黑粉。其逻辑是,我不喜欢哪个明星的话,不管他说什么都是不对的,极端说法叫:呼吸都是错。

所以,有时候一些不是粉圈也不是黑粉的第三方声音也许会更清醒一些。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1)

近日,网络上有人上传了一段北京老相声迷的街头采访录像,这位相声爱好者的话也许对现在的相声行业会有所启示。

这位相声迷的背景:北京人,年轻时学过一点相声和数来宝,这在老北京人那里很常见,因此这位相声观众其实也可以算相声票友。

根据这位相声迷的自述,他相对比较喜欢马三立的相声,学天津话也很像。对相声界也比较了解,比如他认为郭德纲师父侯耀文的相声水准就不如侯宝林。

此外,这位相声迷不是所谓粉圈也不是所谓黑粉,他对相声界一些争议的看法比较温和:都是不同的派。潜台词是,不同派别造成很多相声演员的风格不一样。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2)

采访这位老相声迷的视频作者当然不会忘记“流量密码”,问他是否听过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相声。

没想到这位老相声迷不仅听过,而且还去现场看过好几次,还都是别人给送的票。

视频作者继续“不依不饶”,非要让这位相声迷说一下对德云社相声的评价。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3)

关键点来了,这位老观众的点评看似随意却一针见血:哈哈一乐过去就忘了。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4)

对于优秀、经典相声的定义,这些相声迷的观点也很简洁但同时也很到位:你得让人回味。

视频到此结束,采访这位老观众的视频作者拿到了他想要的素材,我们从这段视频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为什么笔者一直说现在是相声行业赚钱的高峰,却不是相声艺术的巅峰,甚至于,如果从艺术上考量,现在的相声行业还处于历史的低谷。

这位老相声迷的话对相声行业尤其是德云社相声的现状做了最简单的说明:优秀的作品没有,快餐式的段子到处都是。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5)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能想到的郭德纲于谦的经典段子有哪些?说到底还是十几年前那几段,近些年最流行的却一直是“于氏家族”。

同理,岳云鹏的代表作是《五环之歌》,张云雷的代表作是《探清水河》,孟鹤堂的代表作是“盘他”,张鹤伦的代表作是《小娟》,这都跟优秀相声不挨边。

在这则视频的评论区里,除了大量粉圈式评论和黑粉式评论外,也有一些网友的评论是很中肯的。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6)

有的网友认为,之所以相声行业的作品有的是回味悠长流传至今,有的则是瞬间欢心一笑而过,原因是有些人是真正把这种曲艺当作一种艺术,有的则是先混个脸熟,然后打着“传承艺术”的旗号疯狂捞金。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7)

还有的网友认为,德云社很多作品完全是快餐式的相声,却老爱打着传统的幌子,不招人喜欢。相对来说郭德纲还是可以的,但他的徒弟真不行,尤其是最火的那几个。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8)

有一位网友的观点笔者最赞同:相声的创作出了问题,经典的相声,其创作是撷取生活之趣,通过塑造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件、矛盾和巧合,促使人会心一笑。如郭德纲的成名作《西征梦》、《我要幸福》系列都在塑造人物上下了很大功夫。

但是,现在一些段子就是杂烩汤,看起来很猛味很足,却是胡乱堆砌没有逻辑,结果就串味了,没有回味经不起细咂摸。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9)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

1、德云社的快餐式打法有其合理之处。就像现在很多影视剧也是如此,以前四年拍二十五集电视剧,一集电视剧拍俩月,所以那是经典剧。现在的偶像剧、肥皂剧是三个月拍六十集,恨不得一天一集,能成经典就怪了,最后很多偶像剧无非是让流量明星的粉丝买单。

这样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电视剧选主角首先看的不是演技而是粉丝数量和活跃度,为此甚至不惜魔改剧本,反面典型就是胎死腹中的《青簪行》。

德云社相声的打法和那些流量偶像剧的打法相似度很高,从商业角度上看倒也无可厚非,只要别整天打着“传承传统相声”的幌子这么干就行了。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10)

2、不光德云社,整个相声行业都存在类似问题,创作相声普遍都缺乏精品意识,以前创作相声要到生活中采风,要逐字逐句推敲打磨,现在几乎都省了这些工序,直接从网络上扒段子,或者浅尝辄止只注重创意。比如金霏陈曦在春晚上的《如此家长》,多好的题材,多反映社会痛点,还贴近“双减政策”,结果因为创作上不给力,没把这个创意做成经典,可惜了。

3、不光现在,相声历史上也不光只有经典段子,传统相声流传下来的有六百多段,经常被拿出来表演的也就那有数的几十段经典。其实,在相声历史上存在过的段子何止一千段,只是很多相声也都像现在的快餐相声一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经不起观众的考验,同时更经不起社会进步的考验,最后自然消失了,这种消失不叫失传,应该叫淘汰。

德云社请过哪些相声大师(一位相声迷的街访)(11)

哈哈一乐过去就忘的相声能赚快钱,回味悠长流芳百世的相声创作难度大,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一个选择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那,能不能赚完快钱之后再去琢磨琢磨经典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