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规划(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

今年,民政部和教育部着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近期发布的《关于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引导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研究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积极面向毕业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在职公益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再次引发关注。

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规划(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1)

9月28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作为社会力量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机构,组织益论沙龙,联合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巴伐利亚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办负责人袁东升,北京工蚁坊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倩倩,公益人力资源公司联合创始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校友石敏,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曹源,并联合媒体,聚焦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与突围路径。同时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欧阳海燕发布《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该报告是“千百计划|百个项目资助计划”资助的阶段成果。

5年就业增长27.21%,专业人才缺口百万

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比上年增长0.9%,比2017年增长了18.37%;全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与2017年的864.7万人相比,增长了27.21%。

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规划(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2)

然而,根据2021年6月18日民政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所列出的2025年预期目标值,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是1250万人,截至2021年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1100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2025年的预期目标值是200万,截至2021年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73.7万。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的增加与专业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明显。

在项目组对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分析中发现:大部分进入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属于跨界转行人士,拥有社工专业背景或系统学习过公益慈善相关课程的人,比例非常低。“通常是,凭着一腔热情而来,说 ‘我要改变世界’,但学习到公益项目管理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改变世界是一个技术活,它不仅有阶段模型,还有能力模型,不仅要按照流程,还要遵循原则。”欧阳海燕分享调研中的现象。

理想与现实,个人能力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流失率高,机构队伍不稳定。甚至有把社会组织作为就业的“无奈选择”。

社会组织职业培训面临的现状

目前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大支柱,一是高校,二是行业。

高校的公益慈善教育,随着202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两所高校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意味着将有更多增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解决一部分行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对于上千万学科背景五花八门的在职人员来说,职业培训更加影响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

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规划(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3)

现阶段社会组织一面面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社区问题出现的常态化、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等问题;一面是公益从业者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经验分享与传承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性、专业性、目标性的培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职业培训能力的提升,对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尤为重要。” 刘国玲表示。

但现阶段公益慈善领域职业培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各类培训同质化程度高、跨界交流少,且缺少培训的激励是机制。同时存在一部分人频繁受到培训,一部分人鲜有培训机会的内卷现象,这也对学习者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造成一定的浪费。

“职业培训需要基于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以学习过程的整体性为目标,也就说以解决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行动能力。” 对于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袁东升认为,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个人专业能力,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往往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跨界人士,张倩倩认为,公益行业在职业培训上需要设计一套完善、成型的职业培训体系,让筹款、项目、人力资源、财务甚至秘书长等不同的从业人员都可以去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来参加,以更好地提升公益行业从业者工作绩效。

爱一行干一行,回应更高需求

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长,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在增加,这对公益慈善领域的职业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公益慈善从业者的培训要根据行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实用、具有价值的课程,帮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职业价值感。”刘国玲表示。

作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校友和公益人力资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石敏深感,对于社会组织的职业培训,要定目标、理方法、学知识,“特别是对于公益新人,职业培训需结合职业工作场景自主学习;其次针对不同岗位可以设计职业课程;再次就是机构本身需要做员工内部培训,做工作方法的重建与优化。”

深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年,曹源认为,职业培训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要改造教学过程,把一线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推上讲台,培训要落地到具体项目上去,做项目全流程的跟进学习。”

面对一面就业内卷非常严重,降低求职的标准和对薪酬的期待,另一面却面临用工荒留人难,袁东升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业对口率不足。“有句老话叫做学一行爱一行,我觉得这个逻辑是被动选择的结果。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对口率是70%,但是据我观察,6年后降低一半以上。如果能通过兴趣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真正实现爱一行干一行,对口率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矛盾和困境也会得到缓解。”

“激励公益从业者主动学习的意愿也非常重要。”刘国玲以深慈联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合作为例,一是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参加培训在资金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合作开发公益慈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地学习提升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从源头入手,探索破解路径

在沙龙跨界的不断碰撞中得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困境的破解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首先,社会组织要放远眼光从源头入手参与职业教育,从学校阶段参与到从业人员的培养,先投入再获益。

其次,课程的开发设置,要适合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本的通识课程设置之外,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实用课程,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从业者给予指导。

再者,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能有更多跨界专家,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整合起来,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的成本上,通过争取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途径的支持尽可能降低学习成本负担,调动机构从业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最后,培训的过程中要与政府人才政策结合,除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使命感,也需要建立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让从业者在工作中专业得到提升,个人受到尊重,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