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借调(到底该怎样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
原创:镇长本人
公众号:大树镇长
借调,永远是年轻公务员们关注的最热切的问题之一,在上级部门的“惊鸿一瞥”,承载着无限遐想。
有的是把借调作为往上级机关跳的过渡,有的想多认识几位上级机关的朋友,还有的是希望通过借调实现其他目的……
当然,还有的想被借调,有的不想被借调,很多读者的来信涉及隐私比较多,也比较具体。索性,小镇就不贴具体问题了,这一期就全面地聊聊对“借调”的一些看法。
本期内容将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出发,重点是怎样避免“借调”带来的弊端,最大限度的通过“借调”帮助我们进步,或者通过“借调”解局,希望有所启发。
01
借调是一种非正式的人员流动方式,在不同时期,借调的目的、原因、发挥的作用以及借调结束后被借调人员的去向都不同。
在2000年以前,确实有很多人通过借调实现了正式调动。
曾任云南省副省长的高树勋,借调并留用改变了他的命运
典型的就是老师,上世纪很多老师被借调到党政机关部门,然后大多转为了机关干部。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那个时候老师文化水平比较高,机关对于编制管理也没那么严格。但是随着教育普及和编制管理完善,尤其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老师通过借调留在机关单位就不再普遍了,这也是一种大势。
“教师从政”的影响深远,第18届政治局常委中李克强、张德江就曾有教师生涯
到了现在,再想通过借调,实现从非机关转到机关、从边缘机关转到核心机关、从下级机关到上级机关,已经很难了,但并不是说借调对个人就没有帮助了。
如今限制人事流动是一个大趋势。像小镇当年还可以从基层公务员通过国考直接到中央部委,赶上了窗口期。
后来,基层公务员一入职就限制5年最低服务期,中央部委和省厅机关的招考名额也被选调分去很多,往大机关跳的路子越来越难。不仅仅是体制内,就连体制内往体制外跳都开始被限制。
因此,在编制管理越来越严的当下,借调反而成了一个更好操作的方式。
除了正式留下来的难度更大,其他好处反而并没有消减多少。不好留下来,反而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程度下降了。
02
为了启发大家,我先讲几个身边的例子,有顺心如意的,也有不那么完美的。
第一个例子,在山东某地级市。
一位朋友刚考上公务员,即被一路分配到县里。可他家里有点门路,通过借调同机关市区单位,实现了“回家”。
虽然后来因为整顿,借调的人都被清理回原单位了,但是起码避免了一年多异地生活。而他和另外一位同事,还借着借调的“香火情”,通过在借调单位那留下了好印象,优先搭上了内部调整的顺风车,真正调回去了。
第二个例子是两地分居的,老公在北京,老婆则在河南某地级市。
为了团聚,老婆考上了北京的在职研究生(注意,在职研究生不用转档案,不用辞职),然后以需要上学深造为“杠杆”,借调到驻京单位。最后她幸运地留在了驻京单位,避免辞职到北京的风险,还实现了团聚、上学、工作的兼得。
另外,直接借调来京上在职研究生,她的时间更加充裕,认识更多同学,人脉也丰富了。
第三个例子,则在陕西西安某区。
有一位本来要晋升领导岗位的朋友,突然借调到上级机关来当“小兵”。当时聚会时,我们都笑他“傻”,唯独他笑而不语。
一年后,当地官场震荡,这位朋友因不在其职,受到的牵连减少,最起码最后没丢工作。
当然,第三个例子还有反例,也有人为了躲避一些个人“生活问题”,借调出来避风头以躲避纠缠。结果最终反而因为事主找不到人,最终爆发,鱼死网破。
第四个例子,类似借调,即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这几年的新情况。实话说,这个岗位相当辛苦,尤其是生活上很多人并不适应,但是相比援藏援疆,更容易申请到,而且离家更近。
小镇有个在单位比较边缘的大学同学就主动申请担任了。由于是单位里敢于吃苦第一个,领导很高兴,为他充分调用原机关资源,牵线搭桥做成了一些事,还成了正面典型,最终甚至进入了“主线干部”培养序列,仕途一片大好。
第五个例子,某中央机关确实需要人手,希望能找到比较靠谱的,但不准备走考试或者调动。
于是领导决定通过私人关系,让北京和河北的几位前同事推荐合适的人选,经筛选后安排借调。
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需要信息极为灵通才行。最终有两位来自北京某区级局和河北某县级市团委的“小兵”通过这种途径,从小机关到了顶级的大机关。
第六个例子也比较特殊,而且很隐秘。
有的省级机关会定期安排人到经常联系的上级机关工作两三个月,而且来的还是比较高级别的工作人员(处长、副处长级别),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联络联络感情。
这段经历对于这些工作人员来说是很大的好事,有了两三个月的相处,以后和上级单位的工作更好开展了,而且这往往还能成为他们晋升的优势。
最后回归两个常见案例。
比如上级有工作,人手不足,让下级机关安排人干活。这一类基本干完活就走,除了特别专业的点名抽调,一般都是下级机关安排人过来。这一类也是很多朋友经常问到的,机会也比较容易拿到。
最后一个例子也是常见操作。同机关事业单位通过本单位领导协调,借调到同机关行政机关(如从省种子公司借调到省农业厅),好好工作几年,让大家熟悉,然后在原事业单位提副处。
现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昔日就曾从计委系统的信息中心借调省计委并留任的经历
几个月后,组织关系转到借调的行政机关任同级别职务,实现事业编制转行政编制。
03
总的来说借调从去向上可以分为三种:上到下、平级间、下到上。
上到下比较少见,但近年来担任村第一书记等职务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类挂职跟借调也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姑且可以放在一起;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生前即是自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平级之间,包括跨地区或者跨单位借调,往往是从边缘地区到中心城区,又或者从弱势单位到强势单位,又或者事业单位到行政单位;
下到上非常常见,就不赘述了。
但在小镇看来,从我们个人发展角度,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准备,是主动还是被动,而这往往也跟利弊大小直接相关。
主动借调:从自己实际需要出发,自己主动去创造机会,实现借调。
这种方式整体节奏都在自己把握中,对于要去的地方也比较了解,去干什么能得到什么更是思路清晰。像这样有备而来的,利大于弊是基本的。
半主动借调: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可以是借调通知来了才临时起意去争取,又或者突然发生意外被迫选择借调暂避,又或者争取到的借调机会和自己努力方向不一致等等。这一类一般准备都不会太充分,利弊与否更看个人如何把握。
被动的:直接被单位通知去某某地方的,都是这种情况。这样的借调往往过于突然,完全不在自己考虑范围内,不仅工作计划被打乱,生活上也受到冲击。
去吧,一头乱麻;不去吧,人在机关身不由己。更何况,能沦落到被组织安排的,往往不是啥好安排,填坑的苦活累活居多。
这种情况,能尽可能止损就不错了,如果在已经被动的情况下,再情绪不对,和组织闹别扭又或者出现别的岔子,极有可能坏上加坏。
04
借调很多人说是不归路,但也没那么可怕。
可怕的是对借调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把事情做好,否则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收。
1、放弃通过借调实现调动的想法
从现实中,包括小镇举的例子,确实有人通过借调作为翘板,实现了人事调动。但是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可能的,即使少数个例,也有太多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门道——
就算是小镇身边的朋友,人家肯定有很多更关键的东西是不会说的,是没法复制的。
因此,对自己能力和背景有清楚认知的读者,建议一开始就把这个想法忘掉,以免空欢喜一场。
2、绝不能断了根
很多朋友一借调出去几年,来信说要回原单位了,特别尴尬,感觉借调几年也没留下,原单位也没顾上。
这种案例就是绝不可取的。虽然要把借调的单位当做自己的家去努力,但是一定要明白借调的单位不是自己真正的家,自己的家还是原来的单位。
借调期间决不能断了根,要保证自己有回头路,更要学会通过借调帮助自己在原单位的发展。
比如说,时刻关注原单位的情况下,借调可以避开很多的是是非非,反而更容易独善其身,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说,在借调单位积极关注原单位的需求,结合自己借调期间的工作关系、人脉往来,帮助原单位做一些事情。哪怕是最简单的在合法合规限度内催一催进度、碰到原单位来人主动迎来送往等等都可以,有可能的话帮助把原单位的诉求实现就更好了。
小镇的一位在借调后成功在原单位实现提拔的河南郑州某市局的朋友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经验:
定期(如半个月、一个月),主动整理挂职工作体会,向原单位主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请领导帮忙指正等等。
注意,一定是请教领导,人是喜欢帮助别人的,被请教潜意思是承认领导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这些“请教”的内容,还能间接帮助领导掌握上级机关的动态。
总之,咱们若是借调,从工作、私人以及组织关系上一定保持和原单位远而不疏的关系。
3、 一定把借调岗位的工作做好
体制内工作,名声非常重要,千万不能抱着负面情绪,觉得借调“没结果”、“被利用”就不努力工作了。要知道,好事不出门,坏事可是会传千里的。
一般借调,都是去的上级单位或者更核心的单位,这些地方本就是信息集聚地和大家关注的地方,如果不好好表现,很容易传出来负面的评价。
借调本身就一定程度代表原单位,这种负面评价一旦传回去,会让原单位领导非常难堪。
而这也是借调的人辛苦的根源之一,但是还是要摆正心态。现在的借调,除非自己主动,否则一般不会太长,总有机会离开,即使不容易,撑撑也就过了。不如索性全身心投入进去,换来好名声,积累好人品。
现云南省副省长陈舜,借调曾给他带来仕途上的新起点
怎么做好工作,小镇本不该啰嗦,但还是要提醒一下:多工作,多帮人分担,多找机会和借调单位以及其他单位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以后回了原单位,这些经验和人脉就是自己的核心法宝。
4、 不参与借调单位的是是非非
借调,一定要心里有数,毕竟还是外人,借调单位的风风雨雨不要去参与,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千万不要站队,按照组织原则服从指挥就好。
5、 经常自省,调整心态
人很容易因为所处的环境迷失自己,迷失有的是过于自大,有的是看低了自己,这都没必要。
借调是很容易会产生心理误差的,因此需要经常自省,对自大或者自轻等等偏差及时矫正,避免时间长了,突然停止借调,转不过弯来。
小镇就听过一个故事,某冷门省厅有一位副处长,去了某大县挂职几年副县长,在那前呼后拥的,颇有派头。
回来后,人还是得继续干以前的杂活,可一身官气却收不回来了,最后竟然得了精神分裂症,只能养病去了。
还有的基层机关雷厉风行的精英,来了上级机关后,很快习惯了大机关的味道。然而过了一两年回去后,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基层的事了,还变得自大起来,觉得基层的局长也不过科级等等,后来的仕途也就不说了。
所以人一定要时刻自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不能因为环境歪曲了自己。
6、 回原单位后,继续保持和借调单位的联系
借调其实是很好的机会,对于体制内来说,工作环境、接触的人是很稳定的,调动太难、辞职代价太大,因此借调是非常好的丰富见闻、结实新朋友的好机会。
借调的时候不能断了原单位的根,那回了原单位也不能断了和借调单位的情谊,把朋友处的多多的,有敌意的越少越好,无论在什么环境,都是王道。
05
总之,读者们若是能拿到借调机会,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放弃不太现实的诉求,珍惜好两边单位的联系,给自己留好退路,再去争取更进一步。
对公务员来说,要图长久,不求一时利弊,要算总账,在大多数时候先立足不败,不出问题,然后伺机而动,动则必胜,这才是平时说的“吃亏是福”的真谛。
与大家共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