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

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注:以下的内容中的年限除非写有公元,否则是从现在开始算,如1000万年前是指距离现在已有1000万年的时间了。

书接上文讲到了-

7500万年前

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

本期开始新的内容


新生代

新生代(Cenozoic) 是地球历史上目前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6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发生,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在新生代中,哺乳动物已经是占据各个生态圈的优势动物群。鸟类、被子植物以及鱼类也有很大的发展,被子植物迅速成为优势种,使得裸子植物等植物逐渐衰退。

一 古近纪

古近纪(英语:Paleogene,符号Pg),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结束于23.03±0.05Ma。“古近纪”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分开,逐渐北移;印度地块在始新世时与亚洲腹地连接,形成南亚次大陆;北非渐向东赤道靠近。南﹑北美在巴拿马地峡有时连接﹐引起部分动物迁徙。初期欧亚大陆与北美相连;形成白令陆桥,晚期形成陆生动物迁徙的路线。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已移近现在位置。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开始与亚洲相连,红海出现。

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青藏高原开始隆起﹐中国西部产生大规模的山前凹陷、并形成东部沉积中心。火山活动多为基性的喷发。但西藏冈底斯山、拉萨一带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质。

6600万年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消灭,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没有了非鸟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

图为:第三纪灭绝事件-陨石原因想像图,陨石大小为夸饰。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最著名的一次灭绝事件,发生于65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并导致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这个事件因为造成大部分恐龙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闻名,但是综观地球历史,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

图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暴露位置,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德拉姆黑勒镇附近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

图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边界,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25号州际公路附近。红箭头处即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因富含铱而著名)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的黏土层,名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层,显示它们在这次灭绝事件发生时(或之前)迅速灭绝。有少部分恐龙化石发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本的地点,并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5)

图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过程想像图

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与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又译奇虚乐陨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个位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6)

图为:雷达的探测呈现出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边界。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

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希克苏鲁伯陨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一的,造成陨石坑的撞击物体,直径推测至少有10公里,撞击后完全蒸发,释出高达4.2×1023焦耳的能量,相当于100兆吨黄色炸药(1014吨TNT当量)。人类历史中最强的人造爆炸物是沙皇氢弹,爆炸威力只相当于5,000万吨黄色炸药,而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能量是沙皇氢弹的200万倍。科学家估计科罗拉多州的拉加里塔火山口火山喷发是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那次喷发释放出1.0×1021焦耳(约2.4×1011吨TNT当量)的能量,也远小于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7)

图为:撞击过程的动画

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会引发大规模海啸,并使大量高热灰尘进入大气层,而撞击地点会在数秒内被撞击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覆盖。撞击体的碎片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会造成全球性的火风暴。而极大的撞击波可能引发各地的地震与火山爆发。撞击事件会造成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长时期遮蔽阳光,妨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食物链上层的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也跟着灭亡,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撞击事件也可能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形成明显的温室效应。

该撞击很可能引起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改变,例如日地距离的变化,导致太阳光照强度下降,也引起了印度的火山长时间的活跃的喷发。总之多种因素,导致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干燥温差增大等,植物光合作用下降,不利于生物的生存。2008年2月,德州大学的Sean Gulick等人利用地震学资料,提出该陨石撞击到的水域,比往常所认定的更深。他们提出这将造成更多的硫酸气溶胶,严重影响气候,造成更多酸雨。

6000万年前

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8)

图为:小古猫属(学名:Miacis)复原图,又名细齿兽,是一属已灭绝的细齿兽类,生存于6500-4200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9)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0)

图为:古食肉目下的裂肉兽及头骨复原图

古食肉目,又称肉齿目,是一目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存于古新世至中新世。肉齿目是5500-3500万年前非洲、欧亚大陆及北美洲生态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在渐新世的非洲,它们是主要的掠食者。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1)

中爪兽目是一种生存于古新世至渐新世的有蹄类,与现生有蹄类不同的是,它们是肉食动物,与偶蹄目及鲸目关系接近,分布于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等地。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2)

图为:巨猪科完齿兽的复原图。巨猪科,是一类已灭绝的杂食性偶蹄目哺乳动物,是现今的河马科及鲸豚类的远亲。它们于始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37.2—15.97 百万年前)分布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森林。

在渐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它们分别与中兽目及巨猪科竞争并胜出,但最终败给了食肉目。最后的一属肉齿目于800万年前灭绝,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态位。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3)

泰坦巨蟒,是一个生活在古新世的巨型无毒、肉食性蛇类。把它石化的脊椎骨与现代蛇比较,研究人员估计其最大全长14米,重超过 1,100 公斤,身体最粗处厚达1米。它可能是以鳄鱼为食的。

5500万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多肉的水果营养丰富的坚果和种子

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灵长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

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4)

图为:《自然界的艺术形态》 (1904), 图版 67: Chiroptera

蝙蝠,是对翼手目动物的通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翼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它们有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链接其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胸骨有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拥有发达的听力等。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5)

灵长总目(学名:Euarchontoglires)是胎盘类哺乳动物中的一个总目,基于分子基因序列分析和逆转位子存在/消失的资料,以啮形大目(啮齿目和兔形目)和真灵长大目(树鼩目、灵长目和皮翼目)所组成。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6)

辛普森氏果猴,又名辛氏盗果兽,是已灭绝的更猴形亚目的一种,是最早的像灵长目哺乳动物之一。根据它们的化石纪录,可以追溯至古新世晚期。辛普森氏果猴有能抓东西的趾,但眼睛却不是向前看的。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7)

尖吻鲭鲨,又名灰鲭鲨,分布在温带及热带的离岸海域。它们是远洋的物种,出没于海面至水深150米处。主要以硬骨鱼为食,包括鲭鱼、鲔鱼、鲣鱼及剑鱼,但亦会吃其他鲨鱼、鼠海豚科及海龟。

5000万年前

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Pezosiren portelli 是现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马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细齿兽类包括小古猫属是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树。现代的银杏出现。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8)

始祖马(学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新马或始马,始祖马的大小如狗一般,平均只有60厘米长及肩高20厘米。它的前肢有四趾,而后肢则有三趾。生存于北半球,分布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的亚洲、欧洲及北美洲。

始祖马的第一个化石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于1841年在英格兰发现,他基于牙齿的缘故而怀疑这是一头蹄兔目。他并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骼,故将它命名为“似蹄兔兽”(Hyracotherium),即始祖马的学名。于1876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美国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骨骼,并命名为曙马(Eohippus)。后来发现这两个发现非常接近时,始祖马因最先被发表,故曙马则成为了异名。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19)

走鲸(学名:Ambulocetus natans),又名陆行鲸、游走鲸,陆行鲸科走鲸属的一种,是一种早期的鲸,可以同时行走及游泳。走鲸是过渡化石,显示了鲸如何从陆上的哺乳动物演化出来。走鲸的外表像鳄鱼,约有3米长。它的后肢较适合游泳,可能像水獭及鲸般摆动背部来游泳。走鲸没有外耳。它会将头贴近地面感受振动,藉以追踪猎物。

走鲸化石是在巴基斯坦发现。在走鲸的时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区域。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0)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1)

银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叶乔木,寿命可达3000年以上,其裸露的种子称为白果。属裸子植物银杏门唯一现存物种,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物种都已灭绝,因此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2)

银杏始新世叶片化石,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和它相亲的银杏类植物在两亿七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时就已经生成,属于银杏门。晚三叠纪时,银杏类植物快速发展,之后的侏罗纪和早白垩纪达到了鼎盛时期,银杏类的五个科同时存在,除赤道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但白垩纪后期被子植物迅速崛起时,银杏类像其它裸子植物一样也急剧衰落。晚白垩纪后除个别发现外,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基本绝迹。晚白垩纪和古近纪,银杏(主要为银杏属和似银杏属)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高纬度地区呈环北极分布,渐新世时由于寒冷气候不断向南迁徙,并在此之后不断衰落。银杏在中新世末在北美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欧洲消失。250多万年前发生第四纪冰河时期,令银杏数量继续减少,面临绝灭的危机,而中国南部因地理位置适合和气候温和,成为银杏的最后栖息地。

4650万年前

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3)

罗德侯鲸(学名Rodhocetus),是一属已灭绝的鲸,有着陆上哺乳动物的特征,显示了鲸从陆地进入海洋的过渡性。第一个化石是于2001年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发现,估计生存于4700万年前。它提供了鲸鱼演化历史的资料。

一个较近期发现的种R. balochistanensis,它的踝骨支持了罗德侯鲸是偶蹄目演化的直接连结,并推翻了很多指鲸鱼是由中兽目衍生而成的理论。罗德侯鲸踝骨结构中的滑车是双轴式的,在哺乳动物中只有偶蹄目有这个特性。罗德侯鲸的耳骨已经非常像鲸鱼的,但游泳方式则不同。罗德侯鲸肯定是半水中动物,后肢大而有蹼,用以在水中推进。它的尾巴粗壮,可以作为舵。

4300万年前

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4)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5)

始祖象(学名Moeritherium),外形类似猪与貘,体型比现代象小很多,肩高只有约70公分,身长约3米。一般认为始祖象生活在沼泽与河畔,占据的生态位现在是由河马所取代,牙齿化石显示它们是以柔软的水生植物为主食。始祖象并不是现代象的始祖,被认为只是长鼻目的一个已灭绝的旁支,并没有留下任何后代。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6)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7)

本支序分类树系根据舌骨特征标示出猛犸象属与其他象科物种之关系图

现代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属于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非洲象有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又称圆耳象),亚洲象属只有亚洲象一种。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东南亚以至中国西南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本分类最早由学名作者约翰·爱德华·格雷在1821年发表。本科现属于真长鼻亚目象形下目象小目象总科。

4000万年前

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简鼻亚目,简鼻亚目是白天活动及草食性的。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8)

原猴亚目(学名:Strepsirrhini)是哺乳纲灵长目的一个亚目,通称为原猴,是灵长目的基群,主要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以及东亚和南亚。现存的物种如:领狐猴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29)

简鼻亚目(学名:Haplorrhini)是包括眼镜猴及所有类人猿的灵长目。它们的上唇并非直接连接鼻子或牙床,故可以做很多面部表情。它们的脑部与身体比例明显较原猴的大,而其主要感官是靠视觉。大部分物种都是白天活动的,且有三原色视觉。现存的物种如:松鼠猴

3700万年前

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少及发现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0)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1)

龙王鲸(学名: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已经灭绝的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现代鲸的近亲,身长为15-18米,拥有比现代鲸更为修长的身体,古生物学家对于它们已经退化的短小后肢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可以证明现代鲸鱼原先是由陆生哺乳类动物演化而来。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2)

龙王鲸的后肢

龙王鲸的头骨化石显示它们有良好的听力,能像现今的鲸豚一样用喉部发出的低鸣互相连系。最开始它们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的化石,所以被命名为帝王蜥蜴。

中耳是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在层次上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中耳的主要结构是鼓膜eardrum(亦称“耳膜”)和听骨链ossicles由三个听小骨构成。骨膜和听骨链形成一个力学系统,其功能是将来自外耳的声波的力放大,并输入到内耳,为下一步的听觉转导做准备。中耳通过耳咽管和咽喉相通。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3)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4)

鲸鱼谷是埃及法尤姆省的一个古生物学化石场,位于开罗西南约150公里。由于当地拥有数以百计的早期鲸类,即古鲸亚目的化石,所以于2005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该地的化石显示出古代鲸鱼后肢的残余部分,记录了鲸类由陆上生物演化成海洋生物。

3500万年前

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5)

禾本科(学名:Poaceae),是被子植物中次于菊科、兰科、豆科、茜草科的第五大科,单子叶植物中次于兰科的第二大科。主要包括稻亚科、竹亚科、早熟禾亚科等12个亚科和少数不确定类群。最近研究有668属,10000多种。除了荞麦以外,几乎所有的人类主食都是禾本科植物。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6)

地球陆地大约有20%覆盖着草。多种俗称作“某某草”的植物是该科物种,但是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草”都是禾本科植物。同样,并不是所有禾本科植物都是低矮的“草”,就如竹子,也可以高达十数米,连片成林。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7)

被子植物(学名:Angiosperms),又名开花植物或有花植物。是有胚植物中为数最多且最为人所知的一种,是植物界最多样化的种类,约有304000种。开花植物是现时地球上演化最先进及最具优势的植物种类。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称为种子植物。开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征将其与其他的种子植物相区隔。(以前的生物学分类称“被子植物门”,而现今被归为一个演化支。)

3000万年前

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狭鼻小目。阔鼻小目有卷尾及迁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狭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种祖先可能是埃及猿。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8)

图为:卷尾猴,是一种小型的新世界猴,生活在南美和中美的雨林地区。

阔鼻小目(学名:Platyrrhini),又称新世界猴,是分布于中美洲与南美洲的灵长目动物,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新世界猴与旧世界猴的主要区别在于鼻部,新世界猴的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间距较宽,旧世界猴的鼻间距则很窄。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39)

图为:食蟹猕猴,分布于东南亚,活动范围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红树林以及其他一些靠近水域的森林地区,有时在乡村和郊区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狭鼻小目(学名:Catarrhini)包含了旧世界猴(猴总科)及猿(人猿总科)。后者再细分为长臂猿科及人科。狭鼻小目的动物鼻孔都是狭窄及向下的。它们不像阔鼻小目,一般都是白天活动,而尾巴并非卷尾。它们的指甲都是扁平的。分布于非洲及亚洲。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0)

埃及猿(学名:Aegyptopithecus)是一种早期的狭鼻小目,将人猿总科及旧世界猴分支的时间推前。其下只有一个物种,古埃及猿(A. zeuxis),它有点像现今的新世界猴,大小与吼猴接近。埃及猿化石主要在埃及被发现,是始新世化石及中新世人猿总科之间重要的连结。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1)

埃及猿的脑部很小,在灵长目中很不寻常。由于它被认为是旧世界猴及新世界猴的共同祖先,或最少是其中一类的近亲,故有些学者指它证实了脑部较大的灵长目是分别从旧世界猴及新世界猴演化的。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2)

原小熊猫(学名:Proailurus),又名原猫或始猫,是一类史前的猫科动物,它们是现今猫科祖先。原小熊猫只较现今的家猫大少许,它们的尾巴很长,有大眼睛,锋利的爪及牙齿,与灵猫科有相似的比例。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3)

图为:石原氏色盲检测图,正常人会看到74,但色盲者会看成21。全色盲患者则无法看到任何数字

色盲,又称色觉辨认障碍,是指看见颜色及辨别颜色的能力减退的状况。人类的视锥细胞大致可分为三组,常见的色盲成因是其中一组或以上的视锥细胞发育时有问题,男性比女性容易有色盲。典型的诊断方式是使用石原氏色盲检测图检测,亦有许多另外检测方式存在。色盲是无法治愈的,患者的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顺应患者辨色力较弱的情况,配戴特殊镜片可能有助于红绿色盲患者在明亮的灯光辨色,也有手机应用程序能帮助患者辨色。

2500万年前

狭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见颜色及失去了费洛蒙。狭鼻小目分支成两个总科:猴总科人型总科。猴总科并没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没有尾巴。所有人型总科都没有尾巴。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4)

图为:山魈,主要生活在喀麦隆南部、加蓬、赤道几内亚和刚果的热带雨林中。体毛为橄榄色,雄性面部的色彩较丰富,且随着性成熟的程度增加。

猴总科(学名:Cercopithecoidea)即旧世界猴,灵长目的一科,是与猿类最接近的猴,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类灵长目动物。今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也分布于欧洲极少部分地区。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5)

图为:黑猩猩,生活范围在非洲西部及中部,平日成群地生活,每个群体就像一个部落。黑猩猩的智商较高,已知他们能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进行一些工作,如捉白蚁。

人猿总科(学名:Hominoidea)早期猿类起源于旧世界猴,大约两千五百万年前开始出现。现代小猿在一千八百万年前出现,猩猩则出现于一千四百万年前,大猩猩出现于七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则在三百-五百万年前出现。除了大猩猩和人外,所有的猿都擅长爬树。猿类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包括水果,树叶,茎,根和种子,包括坚果和草种子等各种容易得到和消化的食物。猿类最初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人通过漫长的迁徙,最终遍布世界的各个地区。

地球和生命演变过程(地球-生命的历程)(46)

图为:一只工蜂正在释放奈氏腺信息素以吸引其同伴进入一个空的蜂巢

费洛蒙-信息素(pheromone),也称做外激素,一种化学传讯素,指的是由一个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物种的其他个体通过嗅觉器官(如副嗅球、犁鼻器)察觉,使后者表现出某种行为,情绪,心理或生理机制改变的物质。它具有通讯功能。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证明有信息素的存在。

“生命的历程”第二部分先写到这里

下一部分从新近纪开始

请大家继续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iltaw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