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

去年年末,华为决定裁员7000人的新闻,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我有个朋友听了非常紧张,他在央企工作,恰巧他的部门也传出要被取消的消息。年初我们碰面,他向我吐露心声。“我在这儿呆了整整十年,究竟做了啥呢?”

他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惶恐。他称自己现在不敢翻朋友圈,因为害怕看到曾经的同学,如今个个比他混得好。

想当年刚进央企的时候,人人羡慕,以为他拿到了铁饭碗,人生从此“靠岸”。

没想到一切都是错觉,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他感到自己“被骗”了。

究竟谁骗了他?思来想去,我记得他有句著名的口头禅——活在当下。

也许就是这句话骗了他。

曾经,有只老鼠终日为食物奔忙,有一天,它突然掉进米缸里,这场意外,让它发现了一座天堂。缸里的米取之不尽,以至于老鼠把填饱肚子当成了天经地义。

直到某天,米吃完了,老鼠再次忍饥挨饿。当它想起得出去觅食的时候,却发现再也爬不出这个米缸了。

我朋友就是那只跌入米缸的老鼠,安逸地享受着“当下”。他并不知道,他把“当下”误认为天堂的时候,下一刻等待他的,是无尽的深渊。

很多人以为的“活在当下”,不过是“困在当下”,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当下”其实是由未来决定的。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1)

1/4 你所了解的“当下”,本质上是未来的映射。

曾几何时,“活在当下”成为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感动了许多人。

对他们而言,“当下”是一针兴奋剂、安慰剂,也是一针镇痛剂。

有的人喜欢及时行乐,正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点钱就花光,有点诱惑就满足。看看那些年轻的“日光族”、“月光族”就知道了。

有的人整天寻寻觅觅,但凡有赚钱的机会就想立马捞一票。赌桌上的赌徒、股市里追涨杀跌的散户便属此类。

还有的人,把“活在当下”当成某种幸福,于是心安理得地拒绝改变。对他们而言,只要接受“不变”的现实,人生就能远离痛苦。

最终,他们活得如何呢?很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有些人的结局甚至一言难尽:或是赌钱亏了精光,或是沦为交易市场里的韭菜,或是在人生最需要发光发热的时候被时代抛弃,因为他们不曾理解“当下”的真正含义。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2)

“当下”是什么?

按照通常的理解,“当下”即“此时此刻”。但问题是,当下究竟有多长?是一分钟?一小时?一整年?还是一辈子?

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聪明的头脑,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曾试图给“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当下”无非是一个“点”,是时间段里一个无法延伸的边界。这个定义符合我们的直觉,“当下”,不正如时钟上的刻度,“一点一点”地摆在那儿吗?

但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是静态的。他忽略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变化。

大约600年后,另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思考了同样的问题,他有一句经典名言:“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是知道的。但让我做出解释,我就不知道了。”这位哲学家名叫奥古斯丁。

经过漫长的思索,奥古斯丁得出了答案。在他看来,基督徒的时间观和普通人有个显著的区别:前者得为自己的死后负责,后者只需为自己的过去负责。所以,前者每时每刻都在迎接一个尚未降临的将来,直至最终审判的那一天。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3)

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把时间作为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家,他的观点,被当代哲学家形象地概括为四个字:

向死而生。

因此,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当下”,皆可视为未来在此的映射。

活在当下的人觉得时间易得,常常被已得的东西给绑架,这些东西包括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财富,已有的认知,已有的人生······

他们同时拒绝变化:我天资就那样,还是别努力了;我年龄大了,别瞎折腾了;我就那么点钱,创业是有钱人干的事······

最终,人生之于他们,不过稀里糊涂地来,浑浑噩噩地去。他们不知道,时间对他们最好的馈赠,不是当下,而是未来。

2/4 若把时间拉长,未来才是每个人的根本需求

当下是未来赋予的?没听错吧。我们更熟悉的话应该是:你有怎样的过去,就有怎样的现在。

没错,抱残守缺的人总是这么想,因为这符合人的直觉。

但符合直觉的东西,未必是对的,至少只有部分正确。

如果你能把时间拉长,再拉长,直至十年,二十年后,甚至你的一生,你会发现,放在全局的视野下,你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从长远来看,时间的价值不在已知,而在未知,而正是这种延绵的不确定性,才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所以,“活在当下”,就是把未来拒之门外,是我们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

当我们从“未来”的角度看待时间,很多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一下子就有了新的答案。

比如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

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最后那个——自我实现。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4)

五个需求常常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按照人的欲望从低到高,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最高层的是自我实现。

马斯洛全面概括了人的不同需求,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误解:你处在什么层次,你就有怎样的需求。层次越高的人,需求就越“高级”。

按照这个理解,“自我实现”就是成功人士的专利。是一种摆脱了低级趣味的“精英理想”,它通常和“为了情怀”、“改变世界”这些演讲词联系在一起。作为普通人,活着开心就好,那些高大上的追求跟咱有啥关系?

然而,你把这五种需求放在时间的维度下考量,你会发现,自我需求才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

就拿所谓最低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来说吧。我们都希望吃好睡好不是吗,如何吃好睡好呢?答案是:保持健康。

那该怎样保持健康呢?我们能不停地吃,不停地睡吗?肯定不行,我们得控制饮食,作息有序,保持运动,年纪大了还得定期做体检。

即便只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也希望有质量地活着,原因很简单,我们会不自觉地考虑未来。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5)

那么安全感呢?同样如此,瞬间给予的安全感没有任何意义,所谓安全感,就是用已知的确定性,来抵御未知的风险。古人所说的“未雨绸缪”,就是这个道理。

以此类推,无论社交也好,感情也罢,我们要的都不是稍纵即逝的东西,而是持续的,不断增长的,充实而自洽的满足感。如果我们把前四种需求贯穿到一起,你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我们的终极目的地——未来。

现在,我们对未来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就是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实现。或者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自我实现,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需求。

人生的大部分需求,都不是为了一时一地的满足,这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没有对未来的意识,我们无异于行尸走肉,自我实现,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所有人的刚需。

3/4 困在“当下”的真正原因:缺乏耐心与漫不经心。

当你认清自我实现才是人生的刚需,“活在当下”就是个伪命题,我们根本不可能活在当下,时间更不会等我们,它只会不断地甩掉我们。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笃信“活在当下”呢?

因为他们身上有两个顽疾: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过:人类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6)

卡夫卡

其实,一切关于成长的困境,都与这两点有关。

看看我们四周,有多少人不幸躺枪,又有多少人利用这两点赚得盆满钵满?据一项统计显示,普通人平均每13分钟会看手机屏幕一次,其中,社交软件、抖音视频、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等,占夺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

是的,人天生就容易被各种东西给吸引,这是一种本能。看看一两岁的儿童,他们总是对任何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看啥都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

这种天性一直保持到成年,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早就习以为常。想想刷手机屏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次是为了干正事?常常是为浏览而浏览,为刷屏而刷屏,为好奇而好奇,哪怕这么做一无所得,我们仍旧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当然,还有一类人,凡事总希望立竿见影,漫长的等待对他们而言如同受刑。报个理财培训班,就指望年底能赚钱。炒个股票,就指望下个月变现买辆车。加入某个微信群,就指望能结交大人物。到网上搜寻各种书单和秘籍,就指望用两三个月时间成为行家里手。

我们总是嘲笑那些想一口气吃成胖子的人,我们也经常瞧不起整天朝三暮四的人。然而,很多生意之所以能赚大钱,不就是熟谙这种心态吗?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7)

精明的商人比谁都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做生意,永远比借助他们的优点做生意容易地多。

这也是为何像烟草、酒精、网络游戏这类成瘾物品总是大受欢迎,娱乐节目的收视率总是比严肃类节目的收视率高很多,一篇微信文章的阅读量动辄10万 ,而一本书的销量能突破十万已属不易。

或者更确切地讲,大部分赚钱的生意,都是诱惑我们消费“当下“。从“当下”获得满足,用当下透支未来。

然而,当我们自以为“活在当下”,甚至还因此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漫不经心的我们,永远看不到时间的悄然流逝。缺乏耐心的我们,永远遇不见更好的自己。

那些让我们“爽一时”的事物,到头来只会把我们困在囚笼里。

活在当下,你只是在漫不经心地生活。

把握“当下”,让“当下”给你的未来赋能,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4/4 破解“活在当下”伪命题:贴现思维与终局意识

若你依旧执着于“当下”,请不要忘了,它终究会消失,甚至干脆就是个陷阱。

若你身边有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自我欺骗中找到安慰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

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但我们不可能提前穿越到未来,又如何“活在未来”呢?两个办法:给当下赋予未来的权重;给未来设定终极的期限。愿以下两点能给你启发: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8)

1、懂得贴现思维

贴现是一个金融学概念,它指的是:未来价值和今天价值之间的折算。比如,明年的一万块钱,今年可能只有五千块钱,也可能值九千块钱。银行和金融机构会计算两者的比率,以评估资产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钱存在银行里会产生利息,存在床底下只会贬值。人生也一样,有些人会变得越来越值钱,有些人到了某个年龄段开始走下坡路,而“活在当下”的人则长期受困于某个时间点上。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知道,今天的价值,不源自过去,而取决于未来。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是未来所有价值帖回今天价值的总和。想想一家公司的股价就知道了,其高低不在于它曾经做过什么,而在于有多少人,相信它将来会做什么。

这就是贴现的真实含义:我们的未来,塑造了我们的当下。这是一种逆向思维。

该如何建立贴现思维?

首先,我们得学会判断事物折旧的速度。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来折算。就拿写作来说吧,有些作者只会盲目追热点蹭流量,忽视了洞察事物本质能力的锻炼。结果,热点一过,他们的文章迅速贬值,久而久之,他们除了追热点,已经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了。

另外,千万不要被虚假的安全感给蒙骗。很多人向往大企业的稳定,很多人一旦走进舒适区就再也出不来。殊不知,这个时代不进则退,只要无法给你带来长期增长的东西,本质上都会贬值,从长远看都是不安全的。

一旦明白了这层含义,你现在所走的每一步,本质上都是对将来负责,也是在更深、更长的维度,更准确地把握当下。

2、拥有“终局意识”

很多人会问,树立一个远大目标算不算“活在未来”?

不算,因为没有思考“终局”。

没有事物会无限发展下去,它总会有终点和新的起点。当你思考你所做事情的“终极形态”,你就有了“终局意识”。

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具备“终局意识”。比如马云,他始终在思考,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边界,市场有没有边界,阿里究竟能服务多少用户,能为他们提供多少潜在的价值。

另一位企业家任正非更狠,别人都在思索企业的发展,他却把企业的死亡当做头等大事。在任总看来,企业和人一样终有一死,既然如此,为了让那一天晚点到来,华为就该做点什么。为此,他不忘提醒员工:华为的冬天即将到来。不,每时每刻都会到来!

任正非和他的华为,真正做到了向死而生。

请注意,“终局意识”不等于展望未来,你得给时间设限。这才是终局之“终”的含义所在。

一个人的复利思维 懂得贴现思维的人都明白(9)

万事万物皆有终局。活在未来的人,得直面时间的无情。所以,你得懂得判断趋势,把握周期,给你所做的每一件事,至少每件大事预定一个时限,把计划做得更详实一些,把思考做得更深入一些,敢于给自己设置约束条件,给未来判处“有期徒刑”,让行动更有紧迫感,你的每一天才会过得更扎实。

“贴现思维”与“终局意识”能帮你懂得时间的妙谛,踏准人生的节拍,不再被自欺欺人的鸡汤给麻痹。

选择活在未来的人,终将在未来点亮自己。

选择“活在当下”的人,终将被“当下”碾为尘埃。

你对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活法。面对有限的人生,是用当下透支未来,还是用未来烛照当下,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