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

八卦心理学(十一)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八卦心理学》《心理学简史100年》《重口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1)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2)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3)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4)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5)

心理学故事12(八卦心理学十一)(6)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主要成就:记忆实验心理学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八卦一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前面的内容请关注回看……

十二、存在主义心理学

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斯基、尼采这些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驱,通过半哲学、半文学的作品对人类的心理做出了精彩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胡塞尔则提供了现象学这个描述人类心理的新工具。

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加缪、梅洛-庞蒂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也同样对人类的心理,特别是各种情绪做了出色的描绘。

存在主义心理学曾受到詹姆斯的影响,该门派主张人能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来增强和超越自我,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改成美式疗法,成为“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梅说过:“詹姆斯正是一位我们今天所称的存在主义者。哲学家萨特吸收了詹姆斯的思想,加以重新解释并使之哲学化,从而影响了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

其他受存在主义影响的心理学家,甚至包括精神分析派的艾里希·弗洛姆、维克多·弗兰克尔和卡尔·荣格等。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关注生存、意义、死亡、焦虑、自由、责任等话题,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入手,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代表主要是德国的奥托·兰克和瑞士的路德维希·宾斯万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心理学也伴随着人们的战争创伤和对创伤的治疗流行起来。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因为可以更加直接地帮助患者,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存在主义心理学有三个大师级人物,第一位是奥地利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第二位是美国的罗洛·梅,第三位是美国的欧文·亚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和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流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弗兰克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第119104号囚徒,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和思考,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弗兰克尔承认人生中有很多痛苦、偶然和荒谬,这些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观察人生的出发点。集中营的恶劣环境把人生中的这些负面要素推到了极致,在这种极端恐怖、随时可能死去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持一个人活下去?正是“意义”这两个字。

海德格尔和萨特都认为指向未来的筹划可以给人带来意义;加缪认为对生活当下的感受可以带来意义;而存在主义神学家们,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带来意义。

弗兰克尔肯定了所有这些获得意义的途径。在集中营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展望未来获得意义的。通过谈话和分析,他想要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意义,这也正是弗兰克尔生活中最大的意义。

弗兰克尔多次引用了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的一句名言:“拥有了为什么生存的人,就可以忍受几乎任何生存。”集中营的环境最大化地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不管是多么恶劣的境况,人都有可能挺过来。

这种对意义的追寻和对自由的选择,给人带来了相应的责任。弗兰克尔也承认,对意义的追寻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紧张,它确实是某种负担。但是根据他的观察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这样的紧张不仅不会伤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对心理健康有利。

他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建筑师如果想要加固长年失修的拱门,就要加大而非减少拱顶上面的负重,这样才能让拱门的各个部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心理和这个拱门很像,需要一定的压力去保持健康,而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往往比我们自己认为的更加强大,只要这种压力是来自意义感的正面的压力,而不是来自焦虑、绝望之类的负面压力。

萨特告诉我们,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自欺,以此来掩饰让人难以接受的虚无的真相,或者避免承担自由的重负。借由自欺,人可以逃避生存的真相,也就是荒谬性。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把存在主义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包括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另一类是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包括雅斯贝尔斯、马塞尔等人。

加缪也认为,当生活的荒谬性显露出来,存在被剥夺了意义,人类往往对自己感到陌生,这会让人产生深刻的焦虑,从而引起一种“对死亡的渴望”,所以,自杀才会成为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胡塞尔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打破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要从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入手去进行哲学讨论。正是这个新的出发点,启发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到了三种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分别是审美的人生、道德的人生和宗教的人生,其中第三种宗教的人生就是要做出一次“信仰的飞跃”,投身到看似荒谬、无法理解的上帝的怀抱。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虚无本质,问出了“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允许的”之后,坚定地转回到了俄罗斯传统的东正教信仰之中。

幸福的三种概念——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愉悦”。它包含了愉快的情绪、低水平的负面情绪和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它可以通过问卷来测量(积极/主流心理学)。

幸福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实现了自己的基本潜能,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而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

幸福是你能够自由和开放地与这个世界相遇,能够把生活中的欢乐和痛苦融入到与这个世界的持久关系中,这种关系的特征是“从容欢乐的平静”(存在主义心理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实性。我不能过别人的生活,别人也不能替我而活。海德格尔发明了“被抛”一词来描述这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被抛进了自己的存在处境。每一个人都带着特定的种族、国籍、经济背景、气质、外表、性别和智力,摇摇晃晃地来到人世间。

死亡焦虑的三种理论——

亚隆的理论:死亡焦虑及其防御机制

亚隆重新建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把死亡焦虑放在了一个核心位置。他指出,“对死亡的恐惧在我们的内心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消无声息地出没;在平静的表面之下隆隆作响,它是意识边缘一个黑暗的、令人不安的存在”。

亚隆指出弗洛伊德系统地忽视了死亡焦虑,并给这种焦虑取了一个其他名字(阉割焦虑)。他提出了死亡焦虑的防御机制。第一个防御机制是“特殊性”,即相信自己神圣不可侵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相信死亡是别人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他们总是想:“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另外一个防御机制被称作相信伟大的拯救者。在内心深处,许可人相信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会维护他们的利益,有一种力量会永远守护他们,爱着他们和保护他们。因此,有许多患有不治之症的人幻想,在最后一刻,会有一种新的特效药被发明出来。

根据亚隆的观点,为了抵抗死亡焦虑,上述两种机制通常都会被用到,大多数人会交替使用它们。

康德劳的理论:死亡焦虑和死亡渴望

康德劳认为,在死亡焦虑和死亡迷恋(或渴望)之间有一种独特的联系。焦虑会引起迷恋,而焦虑和克制同时也是对迷恋之物的逃避。

各种形式各异的死亡焦虑根源是什么?康德劳列出了两个主要来源:第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第二个是现代人不安全的困境,在当代社会,我们过着一种暴露和没有保护的生活。个体需要一种基本安全,这种安全源于熟悉的外部环境和对一种特定世界秩序的信念。

罗洛·梅的理论:焦虑、内疚和未实现的生命

根据罗洛·梅的观点,当存在和非存在之间产生冲突时,焦虑就会出现。当一个新机会、一种可能性浮现并让个体面对实现自己生活的新前景时,焦虑就会登场。因为这个机会要破坏已建立的安全感,所以个体产生了拒绝新机会的想法。这个困境就是焦虑的来源。

因此,焦虑与自由紧密相连。克尔凯郭尔将焦虑定义为“自由的眩晕”,并补充说,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自由,是自由实现之前的一种可能性

关于这一点,海德格尔说道,焦虑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机会,让一个人向自己敞开心扉,并以这种方式找到自己。如果一个人不接受这个机会,他们就会沉沦。这种沉沦意味着你逃离了自己,在与大众的非本真互动中迷失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忙碌与喧嚣中迷失了自己。

但是,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恐惧,以至于他们选择逃避到人群中,逃避到日常生活的疯狂喧嚣中?答案是虚无。引起焦虑的正是虚无。让人们感到焦虑的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而是人类的“在世之在”本身。因此,如果一个人敢于正视焦虑,焦虑就会开启他的人生。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拥有意义。

现代人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家可归的荒诞,以及一无所有的自由。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取向,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存在的生命真相时所引发出来的冲突,具体涵盖了四个方面。

第一种冲突涉及的生命真相是死亡。死亡是一种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但在生活里,我们似乎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避免去真正面对死亡。我们现在存在着,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死亡,这个生命真相会引起我们巨大的恐惧。

第二种冲突涉及的生命真相是自由。自由其实意味着某种非常可怕的东西,那便是,我们周围永远不存在一个稳定、安全、可以依靠的环境,我们要对自己的世界、生活、选择和行为负有全部的责任。自由其实就意味着安全感的消失,这便引发了一种根本的冲突,那就是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另外的两种冲突是孤独和无意义,都跟前两种根本的冲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说的孤独不是指伴随着寂寞的人际性孤独,也不是个人内心的孤独,而是一种根本性孤独,即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再独自离开,无从逃避。

最后一种冲突,无意义和意义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注定得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对我们负责,如果最后每个人注定都孤身一人处在这个世界中,那么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们创造出的意义又能否强大到足够支撑我们去面对死亡、自由和孤独这三种根本性的生命真相与冲突?

萨特曾说过:“人类不仅仅是自由的,而且注定是自由的。进一步说,自由的概念扩展到不仅要为世界负责,还要为个人的生活负责,不仅仅是为个人的行动负责,也要为不作为负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