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十三代表)
序
中国革命,百转千回,曲折异常,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堪称奇迹。从南陈北李开天辟地,到一大成立,十三名一大代表便成了最初的革命火种。
一大成立,革命的航船,扬帆起航!
回顾这十三名一大代表,后来的人生足迹及最终结局,不禁感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无私奉献,舍身取义
十三名一大代表,早逝或牺牲者达五人之多!
最令人觉得可惜的,应算最早去世的王尽美。他不辞劳苦,积劳成疾,因病离逝,年仅二十七。遥想参加一大时,王尽美意气风发。转眼间,不过短短数年,他就重病缠身。即便如此,他依旧带病领导青岛工人举行大罢工。在罢工取得胜利之后,只能回老家养病。而在与母亲短暂相处之后,自知时日无多,无法为母亲养老送终而心怀愧疚,却又义无反顾地决定回到岗位中去,继续工作。最后,在病床上为新同志举行了入党宣誓,随即离世。他的遗言是遗憾自己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而是死在病床上;同时觉得为党工作的时间太短暂了。
王尽美英年早逝,令人叹息!
李汉俊,作为一大代表,他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了巨大贡献。开会场所即是他提供的,那是他哥哥的房子,确保了安全性。因为坚持地方分权,与陈独秀中央集权的理念有所分歧,以致后来较长时间都没参加组织活动。不过,他在武汉的时候,还是为党做了不少工作。即使在党的三大后,脱离了组织,但是国共合作时,他做的还是共产党的事。自汪精卫公开分共后,竟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李汉俊因为放跑了三百多个共产党人,以致被盯上,遭逮捕枪决。临刑前,他感慨月色甚好,先是后悔自己曾经离开了党,后又自豪能与几位党员倒在一起,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重回党的怀抱。李汉俊的经历与李达有些相似,都曾离开过党,然而他却没有李达幸运,他最终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李汉俊临刑前回归,无悔就义!
邓恩铭,剧中镜头不多。在青岛罢工前,被叛徒出卖,不幸入狱。虽然后来组织党员和难友越狱成功,但是因为受刑过重,又被抓回,从而打入死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其赴刑前的片段。作为能歌善舞的水族一员,邓恩铭在刑车上,将他写的词,唱诵成歌!“北雁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伴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荡刑场,邓恩铭与几位同志从容就义!
慷慨悲歌,邓恩铭从容就义!
何叔衡,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能够摒弃旧思想,投身革命堪称伟大。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而他奉命留守苏区,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战斗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何其悲壮!
何叔衡战斗到底,壮烈牺牲!
陈潭秋,在几位牺牲的同志中,为党工作的时间,是最长的。从一大成立,到回武汉工作,再到后来苏区的革命斗争,直至牺牲在了新疆,他也算为革命奉献到底了。临死前,他不畏反动派酷刑,坚决不服软的气概,亦是令人佩服。
陈谭秋不畏酷刑,与毛泽民一同就义!
分道扬镳,误入歧途
革命的曲折与艰辛,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唯有怀抱坚定信仰者,才能走到最后。而裹挟私利者,终难成事。
一大代表中,背叛革命或者脱党者,有四位,近三分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革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陈公博是最先脱党的一大代表。早在一大的时候,陈公博便表现得满不在意,信仰缺失。首先,他是带着妻子边游玩边开会的。其次,在会议出现意外后,他又无可滞留会场,险些出事。最后,当大家都觉得上海开会不安全,决定转移至嘉兴南湖之时,陈公博却带着妻子去游起了西湖。在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他竟公开为陈炯明辩论,随后愤而退党,出国留学。正如蔡和森对陈独秀所说的,他根本就没有信仰。
周佛海在一大开完后,就出国留学了。而学成归来,因受戴季陶赏识和影响,在国民政府任职,衣食无忧,于是屡次缺席党的会议。更在与戴季陶聊天时直言,在日本时没有生活来源,写为共产党宣传的文章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他也退党了,极尽功利主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公博和周佛海又追随汪精卫当了大汉奸。在抗战胜利后,两人都遭到了审判,陈公博被枪决,周佛海病死狱中,均以凄凉收尾。
陈公博与周佛海沦为大汉奸,人生凄凉收尾!
当然,对比陈公博和周佛海早早脱党,自顾前程,虽然令人不齿,但是好歹对党没有造成太大损失。而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则对党影响甚大。
一大之时,张国焘便受李大钊所托,担任主持人,可谓起点颇高。只是他的权欲之重,自那时起就已显现。剧中有一幕,毛泽东急着提交会议记录,误入四人小组讨论会,张国焘立马摆起了架子。一大结束后,因经费问题,他又擅自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指挥起众人干活。再后来,在他大婚之际,与妻子对酌,更是炫耀起自己当选全国铁路总工会总干事,以及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之事。
除了性格方面权欲过重之外,张国焘的革命信仰亦不够坚定。由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京汉铁路大罢工,在遭到军阀镇压后,他立即表现了妥协性,提议复工。二是婚后遭铁路工人叛徒出卖,不幸入狱变节,直接证据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敌伪档案。
他对党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在红军长征至四川之时,见中央红军势弱,竟然起了私心,公然另立中央,与中央对抗,争权夺利,使得红军差点分裂。接着又一意孤行,带领红军南下,以致众多红军将士无辜牺牲。直至遭受重大失败后,才不得不取消第二中央,选择北上与中央会师。
到了延安后,他面对批评,心里落差极大。哪怕中央宽大处理,他仍旧觉得过得不如意,于是寻机前往黄帝陵祭陵,然后叛党,影响恶劣。不过,因其叛徒身份,也使得他在蒋介石手下并未得到重用,最终远走加拿大,客死异乡,令人唏嘘。
张国焘客死异乡,令人唏嘘!
最后,再说说号称小马克思的刘仁静,此人或许终究只是个理论派,出口成章,却无实干之才。后面因为当了托派,被开除党籍。然而他不甘心,一度拉拢人以壮大托派组织,更不时发表反对党的文章。深陷错误的泥潭,碌碌无为。
刘仁静深陷泥潭,碌碌无为!
回归,再出发
一大代表们,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对比先前那些代表,李达和包惠僧显然幸运许多,他们看到了革命的成功。虽然曾经离开了,但是最终又得以回归!
李达,作为一大代表,与李汉俊一样,也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们的居住场所便是由他安排的,那是个女子学校,时值学校放暑假,很是安静,步行至会馆也只需几分钟,十分方便。
只是,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竟因为反对陈独秀党内合作的主张意见,愤而退党。退党后,他与毛泽东畅谈,直言自己就是离开了党,也会在党外做一些革命的宣传工作,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另外,他也正视自我,说自己不适合搞政治,就适合做点学问,搞点理论研究。
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即使离开了党,也一直在为党做事情。他的心,一天都不曾离开过党。始终不为反动派拉拢所动摇,坚持不懈地写文章,声援革命。与刘仁静一样,他也偏向理论。李达退出了革命的战场,投身理论的战场亦是一种不错的人生选择。
正如毛泽东所说,有形的山要上,无形的山也要上。李达是退出了革命实践的有形山,转而上了思想理论的无形山。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同样取得了成功。所以,他的结局也是最好的。在60岁时重新入党,再次为党发光发热。
李达幸运,重新入党!
包惠僧,作为一大代表的身份,其实是有争议的,毕竟他是作为陈独秀个人代表而参会的。因为马林强烈要求陈独秀必须参会,而那时陈独秀正在忙着催修建校舍款子的事,分身乏术,于是只能派包惠僧代他出席。剧中在陈公博退党后,陈独秀也说过广州只出一个代表,他唯独推荐了陈公博。
因为生病无法参加南昌起义,包惠僧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来到了国民政府任职,没有为党奋斗下去。虽然其脱离组织后,并未对党造成什么损失,但是他信仰不够坚定是肯定的。对比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努力重回组织的坚定革命者,他失联后却从未尝试联系。所以建国后,就算他归国了,随后的人生亦是平平。
包惠僧,虽无大错,人生平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历经革命的洗礼,最终坚持到开国大典,众所周知,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
毛泽东从受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进步青年,后来又受到李大钊先生的教诲,从为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随后,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路披荆斩棘。即使长期遭受误解与打压,始终初心不改,最终成功带领众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不忘初心,历经艰辛,成就最高!
而董必武同样从一大开始,就努力为党工作。从协助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到配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来又到了苏区,再随军长征至延安,为革命坚持奋斗,并有幸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董必武老当益壮,革命到底,成就次之!
结尾
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画卷,十三名一大代表的人生走向与结局,或多或少反映了革命的艰辛与不易。
有人牺牲,有人背叛,有人离去,有人归来。真正能够坚持到底,并在九死一生的革命浪潮中幸存下来者,寥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