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的评分是不是评得太高了(影评狙击手)
大年初五,久违的太阳照耀着湛江市区,连绵数日的阴雨寒冷,终于退出了新春的舞台,人们开始涌上街头。我和老伴穿着鸭绒棉袄,前往赤坎区的世贸大厦,天润国际影城,观看了一场“老谋子”父女联手执导的新作《狙击手》。
因为疫情还未消失,影城继续执行严格的防控,我们扫码购票,出示粤省事的粤康码,戴着口罩入场。但小剧场内的观众,人数依然不多,大约只有六成的上座率。影片开映之后,故事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充分显示了“老谋子”的叙事风格。该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但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精彩纷呈,不少场景令人热血沸腾,越到后面越发扣人心弦,观影完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之后,睡到半夜,还在为影片中的那些人和事,激动不已。
《狙击手》这一部影片,的确很见功力,从头至尾,处处都显示着“小与大”的对比。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叙事的角度“以小见大”:有人说,“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此话的确不假。本部影片虽然讲的是一段小故事,但却阐释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大主题。1952年冬至1953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史称“冷枪冷炮运动”。据有关方面的报道,在这次“冷枪冷炮运动”中,最有名的狙击之王——张桃芳,32天,击毙214人,且全身而退;还有一位“冷枪英雄”邹习祥,206发子弹击毙203人。
这部影片就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中神枪手群体的事迹而改编的。讲述的是志愿军某连狙击五班的战士们,枪法过人,成为敌军的心头大患。他们的英雄事迹见了报,敌军恨之入骨,有的想将其活捉,也有的想除之而后快。
敌方特意调配精英狙击小队,配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把两名志愿军的“遗体”,抛在山沟沟里当作诱饵,设下埋伏,引诱狙击五班的战士们前去救援。经过一次次生死的较量,斗智斗勇,斗狠斗快,最后以狙击五班的战士惨胜而告终。不仅是敌我双方意志的较量,而且是一曲正义的响亮颂歌。
此片与《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等追求宏大叙事的战争电影,以及2021年上映的国产片《长津湖》等电影不同,既不瞩目大的战役,追求全景呈现的路径,也不搞大投入、大制作;而是采用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战争,把导演的主观感受与观众的个人情感、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主旋律电影的“新路”。
其次是人设上的“以小斗大”:该片的主角男一号——狙击五班的战士大永(陈永胜饰),是个高中毕业生,参军的时间并不长,在班长的培训之下,枪法也非常出众,特别眼明手快,但感情比较脆弱,动不动就哭鼻子、流眼泪。他与侦察兵亮亮(刘奕铁饰),是一起长大的同村发小,而且是同学,感情深厚。
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班长刘文武(章宇饰)奉命,率领本班的战士们,前去救人;大永却被留下,代表班长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听说亮亮“牺牲”在山沟沟里,大永坚持要去前线,亲自把亮亮抬回来。连长(张译饰)也被他的话语所感动,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而他们的对手,是号称二战狙击精英的敌方上尉,还有中尉约翰等人,个个久经战场历练,诡计多端。班长刘文武带着人,刚刚来到敌人设好的险境之地,就差点中招。双方几次较量,弹无虚发,互有伤亡。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自己的眼前牺牲,大永十分伤心、悲痛不已。
亮亮其实只是身受重伤,他身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情报。亮亮伤重昏迷,刘班长为了救他,让大永和另外两个战士,唱起《志愿军军歌》,以便喊醒他,免得昏睡过去——“打败美帝野心狼”“打败美帝野心狼”,他们竭尽全力,一遍又一遍演唱军歌的情景,实在催人泪下。这歌声中,有他们面对穷凶极恶之敌暂时无法施救战友的无奈,也有他们寄望战友挺住伤痛、坚持抗争、生命长存的安慰和期待,更多的是他们满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最终以小克大坚定信念的流露和表达。
其三是情节上的“以小衬大”:正当敌我双方鏖战不已、以命相搏的节骨眼上,附近村里的一个朝鲜小男孩,竟突然在雪野中冒了出来——因为志愿军的侦察连,驻扎在他们村里;小男孩只不过十一、二岁,与其中一位叔叔——亮亮<重复>最熟悉,听说他负伤了,大人们都不敢露头,可他却想要将亮亮拉回村里去。枪林弹雨之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样的设置,的确出人意外,也实在让观众为这幼小的儿童,捏一把汗;更多的是,为他那份天真的爱心、纯朴的友情,所感动。
狡猾的敌人利用小男孩给亮亮注射“强心针”,亮亮苏醒之后,让小男孩陪自己躺一会儿,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将情报用糖块裹好,粘贴在小男孩的乱发丛中——亮亮心知肚明,自己伤势过重,尽管战友们始终不会放弃,必定会将自己救回;但自己这块“诱饵”的目标太大,敌人不会轻易放过,必须想方设法,尽早转移情报,即使自己最终无法回归,也能够最终完成任务,这才是他瞑目之前最大的心愿。
敌人虽然反复折腾,多次搜查亮亮和小男孩的全身,甚至将后者绑架,准备带走,但始终未能将这份极其重要的“情报”截获——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充分体现了亮亮心思的缜密、临死不屈的精神之可贵;也显示出小男孩的勇敢与可爱,从中可见编剧导演们的用心,多么良苦,细节的真实,实在令人可感可叹。
其四是布局过渡时的“以小换大”:刘班长所接到的命令,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将“亮亮”和他身上的情报带回去。全班只剩四个人了,牺牲在所难免,经过周密的考虑,他决定共同掩护胖墩,再一次冒险前去救援亮亮。
胖墩将一块厚重的钢板,用绳子绑着揹在背上,一步一步地在雪地上挪动,以便抵挡敌人的枪弹;等到达亮亮身边之后,再用绳子,将亮亮拉回自己这边的阵地上来。但他们的计划,被敌人识破了,开枪打断绳子,并将胖墩搂着钢板的双手打伤;突然失去钢板的遮掩,胖墩来不及躲避,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光荣献身。
敌人对志愿军战士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彼此之间深厚的感情,感到非常惊奇、震撼,但却借机打起了如意算盘,点名喊话,让刘班长过去交换受伤的亮亮,想趁机活捉他。但他们没有料到,亮亮身上其实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刘班长决定将计就计,冒险前去换人。
大永心知班长此去,如同羊入虎口,非常危险。他劝班长别去,说:“班长你不是一个人,值得一个连,一个团!”可班长却回答:“亮亮身上的情报,兴许值得一个师、一个军!”他对大永充满了信任,并且叮嘱大永,千万不要冲动,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说完,自己挺身起立,双手平举,一步一步走向敌方,掩护战友背回重伤的亮亮。
约翰接到后方的指令,必须截获亮亮身上的那份情报,他突然开枪,打伤敌人的战士。刘班长见敌人出尔反尔,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拉响身上的手榴弹,扑进敌人战壕,与两名敌人同归于尽——刘班长此前的那一番话,铿锵有力,视死如归,既是一种革命战士高度自觉性的体现,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使命感的最佳写照,的确感人肺腑。
其五是高潮时的“以小克大”:那名负伤的战士,将绳子拴住亮亮,想让大永将其拉回去,但他自己却在敌人的枪口下丧命;亮亮在绷带上,忍痛用血写字,想传递信息给大永,被疯狂的敌人打死。而且敌方还派出一个四人小组,想要将亮亮的遗体抬回去。大永忍无可忍,独自一人,先后将那四个敌人干掉。
敌方将大永视为“鬼怪”“幽灵”,派来庞大的队伍,用迫击炮狂轰滥炸志愿军的阵地,还用重机枪疯狂扫射,以为可以将对手彻底消灭干净。约翰和剩余的一个同伴,将朝鲜小男孩捆绑好,准备带回去邀功请赏。他们乘坐着一辆留下来的坦克,高兴万分地离开战场。
谁知大永如影随行,紧追不舍,不仅将敌人的坦克履带炸断,而且将其观察窗的防弹玻璃打得龟裂,无法察看外面的动静。大永在敌方坦克机枪的疯狂扫射下,中弹倒下,很久没有动静。一个敌人以为他被打死了,从坦克的顶盖处小心翼翼地探头观望,发现大永举枪,赶紧缩回头去,没想到一颗子弹从盖子的缝里钻进来,结果了性命。
约翰更加狡猾,从坦克底下的应急门爬出来,并且用一支枪和头盔作伪装,想引诱大永露面。他自己躲在另一边,持着另一支枪,准备趁机击毙对手。没料到大永利用班长的遗物——一把长柄铁勺,捆在脚上,在巨石的另一方后面佯动,看清敌人开枪的位置后,终于一枪毙命,干掉了这一头“老狐狸”——看到这里,真让观众们大呼过瘾!
其六是结局时的“以小喻大”:影片临结束前,连长带着战士们前来接应,并且打扫战场。亮亮的遗体抬回去了,刘班长只剩一顶军帽;大永拿出刘班长留下的一副带雪的望远镜,哭着禀报,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狙击五班全打没了!”但连长回答:“五班还在。”他一个一个点名,战士们一一回应“到!”最后点名“五班——”,战士们集体回应“到!”——这也是“神来之笔”,象征着英雄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将会越来越兴旺发达,祖国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时期,我们的对手太强大,几乎武装到核牙齿。1950年,当时美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而我们新中国的钢产量仅有60万吨,人们说是做钉子都不够;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队。曾经不可一世,号称战无不胜的美军,纠集了众多盟友,浩浩荡荡地在仁川登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捞到,落得个铩羽而归的惨淡收场。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的话,犹在耳旁。影片中曾经提到,抗美援朝,我们的志愿军,虽然牺牲了19万多名,其中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还有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等,许许多多中华的好儿女,付出了生命与青春,但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貌似强大的敌人,打得乖乖地坐到谈判桌前来,不得不在板门店签下了停战协议——这种“小与大”的对比,的确长了国人的志气。
本片除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令人屏息静气地观看之外,还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了对大永和班长这些人物形象与个性的刻画之上。他们既是英勇的志愿军普通战士,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电影并不回避这些人物身上,可能具有的缺点,如:大永曾经抱怨,敌人手中的装备不仅多而且精良,什么望远镜、瞄准镜、飞机大炮坦克,应有尽有;而志愿军一方,很多战士连牺牲前,想摸一下望远镜的机会也没有——片中的他们,不再是未卜先知、“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敌人也个个狡猾多端,诡计百出,并不是愚蠢的“草包”。但重要的是编导演们,通过他们的故事,服化道极其“逼真”地再现出当年的战地场景,从而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和共情。不仅增强了本片的情感力量,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正因为感情烘托、铺垫得非常到位,就使得狙击五班战士们的无私忘我、前仆后继、英勇的牺牲,更有可信度,也更有无法替代的情感力量。刘文武班长一句简简单单的“我把他们带出来,一定要把他们给带回去”;亮亮临终前“以血写字”;以及大永“狙击五班全打没了!”的片段,都让观众纷纷泪目,缘于观众们通过影片中细腻的文本叙事,了解到这些“最可爱的人”,到底“可爱”在哪里,带来心灵深处的巨大震撼。
此外,《狙击手》由张艺谋和张末父女共同执导,“以大带小”,也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部影片的成功,既显示出年逾七旬的老谋子,迄今仍然“炉火纯青”,也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设了一条令人瞩目的创新之路,希望其父丰富多彩、多谋善创的影视编导经,在张末她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能够不断地继承、发扬与光大。
文|骆正军
编|肖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