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百般阻挠,英俄煽风点火,左宗棠收复新疆到底有多难?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出自左宗棠部下杨昌俊之手,诗中提到的“三千里杨柳”,又被称为“左公柳”。是后人为纪念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功而命名的。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左宗棠最为人所熟知的功绩,莫过于收复新疆。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当初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到底有多艰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帝国的衰落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一路狂飙。
而像新疆这样天高皇帝远,同时战略位置有十分重要的地方,很快就被人给盯上了。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借护送分裂分子后裔返回新疆之机,入侵喀什,继而控制天山南北,造成新疆危局。
后来由于英国与俄国两大殖民势力的介入,这场危局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传统的边疆危机,而是一次地缘政治危机。
英俄两国出于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需要,都试图把被阿古柏窃据的新疆纳入其势力范围。
英国与阿古柏签订通商条约,俄国更是于1871年直接出兵占领了伊犁。
因此,中国已不能沿袭传统的边疆观念去简单平定叛乱或采取羁縻政策,而必须站在地缘政治高度进行新的思考。
但是在当时的清廷,围绕着如何处理新疆问题,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部分官僚认为,清朝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东南沿海,而将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边防看得“无足轻重”,认为放弃新疆也未尝不可。
李鸿章等重臣的看法,无疑为收复新疆带来了第一个困难。
针对此种看法,左宗棠坚定地认为:塞防与海防同样重要(注意,是同样重要,而不是前者重于后者)。新疆是我国西北的屏障,有新疆才能保蒙古,保蒙古才能卫京师。
从国际局势来看,沙俄对外扩张的势头只增不减,清与俄之间,只有蒙古这一道屏障。
何况当前新疆大部都已落入敌手,现在如果不收复,未来必定后患无穷。
而且,新疆也绝非李鸿章所说的“无用之地”。新疆全境,向来有水草丰饶、牲畜充足的说法,天山南北两路,过去也有富八城、穷八城之说。
因此无论怎么说,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收复新疆都是很有必要的。
幸运的是,左宗棠的看法最终得到了清帝的支持,于是收复新疆,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然而,理论上的胜利,只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面对的第二个困难是——军饷。
打仗没有足够的钱粮是万万不行的,当初李鸿章在着力强调海防的时候,敢于撇下新疆,放弃“塞防”的底气,就是认定“军饷不够”,国家财政在连年与太平军、捻军等起义队伍作战的情况下,已经没有能力在支持海防的同时继续支撑塞防了。
不过,左宗棠既然坚持要打,自然有他的办法。在左宗棠看来,收复新疆其实不用抽调“海防”方面的军费。
左宗棠的大军的粮食来源,主要依靠内地远道采运。从河西走廊地区到巴里坤一线,粮运全程长达两千四百多里,且戈壁纵横,路途艰险,粮食损耗严重,严重影响粮运效率。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左宗棠一方面在呼和浩特设立“西征采运总局”,开辟第二条较为经济的粮运通道,同时又把目光转向境外,准备进口粮食。
1875年5月,正在大军紧锣密鼓备战之际,俄国参谋部军官索斯洛夫斯基中校前往兰州窥伺军情。
索斯洛夫斯基出于控制中国在新疆军事行动的目的,表示俄国愿意出兵助战,并可以向左宗棠大军提供充足军粮。
左宗棠当然知道俄国人没安什么好心,但他又考虑到从俄国采运粮食,相比从河西地区转运能节省不少运输成本,而且俄国并未对清廷的西征采取任何阻拦。
最终,左宗棠与同索斯洛夫斯基签订了购买500万斤粮食的合同。
尽管在开战前夕,俄国只运来了140万斤,但这对西征大军的军粮来说,仍是一笔重要的“补充”。
左宗棠筹备军饷的第二个计策是:利用国外资金解决国内财政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借外债。
自1875年开始正式谋划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先后两次举借外债,共800万两,这让左宗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金。
“主战”的方针定了,军饷也凑得差不得了,最后就是“如何打赢”的问题了。
清末的有识之士,在看到清军屡屡被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最先意识到的,就是“武器上的差距”,左宗棠也不例外。
为了能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阿古柏抗衡。左宗棠在受命督办新疆军务后,立即着手扩充军队中的现代化装备比例,大力添置先进枪炮,弥补己方与阿古柏集团的装备差距。
在现代军械来源方面,除了在兰州建立制造局改造中国旧式火器、仿制西方枪炮,左宗棠还授命胡雪岩在上海代为外购军械,并交代其重点采购德国克虏伯大炮与先进步枪。
按照左宗棠的指示,胡雪岩通过在上海的外国洋行,购买了上万只步枪与数十门大炮,大大提升了西征大军的现代装备水平。
以西征军主力刘锦棠部为例,其麾下装备各式先进步枪一千多只,新式大炮十几门。
此外,左宗棠还建立了一支独立的炮兵部队——侯名贵炮队,配备先进火炮多门。
这些现代化军械的广泛配备,让左宗棠的部队成功跟上了世界潮流,英国评论家包罗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根本就是一支出现在中国的“欧洲军队”。
现在,我们再来看左宗棠的这支西征大军,装备上足够现代化,完全不虚阿古柏集团;
战斗意志上,左宗棠身为钦差大臣,以花甲之年,不辞辛苦,亲率千军万马抬棺出征。领袖尚且如此,全军自然上下一心,斗志高昂;
再加上粮饷、武器装备都已到位,阿古柏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1876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然后正式出征。
几个月后,清军便收复了北疆,兵锋直指阿古柏老巢喀什噶尔。
为了保住阿古柏集团,作为阻隔俄国南下印度的缓冲地带,英国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进行调停。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发出试探,询问清廷是否能接受阿古柏投诚,成为大清属国,但未得到积极的回应。
1877年4月,英印政府宣布将向喀什派遣公使,表示对阿古柏集团的支持。
在这种情形下,清廷内部开始出现妥协的声音,清廷中枢对是否继续消灭阿古柏集团犹豫不决。
但左宗棠当即上书,严厉批驳了英国的调停行径,并明确向清廷表示:“兵不可停,地不可弃!”
在左宗棠的影响下,清廷最终一扫犹豫姿态,决意彻底扫除阿古柏集团。
1877 年 9 月,左宗棠开始了收复南疆的军事行动,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
英国为了保存残余的阿古柏势力,再次出面调停,要求清廷允许阿古柏集团作为属国,每年“入贡”。
左宗棠再次回击了英国的阴谋,同时,左宗棠还及时指示前线将领,尽速进剿,不要理会英国人的干扰,如遇英国人交涉,就让他们到肃州大营去谈, 由左宗棠直接应对。
同一时期,相比于对英国的坚定斗争,左宗棠对俄国的态度就较缓和许多。
因为俄国虽然占领了伊犁,但没有对阿古柏集团给予明确支持,也没有在清军作战过程中刻意阻挠。
所以左宗棠提出“缓置伊犁”,暂不与俄国交恶。事后证明,左宗棠的对俄策略完全正确。
沙俄的“沉默”不仅让清军收复新疆的过程变得更为顺畅,还使清廷在粉碎阿古柏集团后,能彻底腾出手来夺回伊犁。
最终让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参考文献:
《试论左宗棠西征中的外交斗争》王翔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役中的国际视野》董大亮 丁政方
《英国干涉左宗棠西征考论》恽文捷
《再论清季“海防”与“塞防”之争》管祥久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的战略合力形成路径探究》董大亮 洪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