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

本文乃作者复合肥也方便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论语》中,我们很少看到孔子像对“中庸”那样赞叹和神往之意溢于言表,也很少看到孔子像对“中庸“的失落那样,满怀叹惜和追念之情。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用孔子虽然提出了“中庸”概念,但没有直接解释。他的孙子子思专门写了一篇《中庸》,对“中庸”思想加以解释和发挥。子思认为,“中庸”就是“中和“ ,它根源于人的本性,当人们情感尚未发生时,人的本性是不会偏畸的,所以说是“”;当人们的情感产生以后,如果能够符合礼义的规范,就叫作“”。他认为,“”是天下的根本,“”是畅达的大道,实现“中和”,天地间的秩序就自然地建立起来,万物就可以自然地生长发育。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1)

中庸

为什么要把“”看作天下的根本,“和“看作畅达的大道?因为人们的情感是由本性产生的,“”是由节制人的本性的需要而发生的,政教也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据的;而和谐则是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社会治理的根本要求。有了和谐的环境,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社会治理就能够畅行无阻,无往而不达。子思对“中庸”的解释侧重于哲学的本体论和性情论,而孔子的思考则可能更多着眼于眼下。在他看来,能够体现“中庸”的时代,是遥远的尧和舜的时代。尧将权位交给舜时,谆谆告诫的就是“允执其中”,即把握中道。他说:“啊,舜呀,按照上天决定的次序,禄位该要降临到你的身上了,你要一心一意把握中道啊。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2)

尧帝

否则,把天下弄得穷困了,天赐的禄位也就永远终结了。”舜登位后,也确实做到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国,即体现了“中庸”精神,并告诫大禹也要遵循中道的要求。但是,到孔子时代,“中庸”精神早已消失,他面临的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深深感叹道“民鲜久矣”!尽管如此,孔子还是希望恢复“中庸”精神。所以他反复指出,人们的言行举止要遵循“执中“原则,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求人们遵循“中道”。、要“文质彬彬”,即做到良好素质与合理行为的统一、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中道。讲到“庸”,人们就会联想到“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的话虽然是孔子学生有子说的,但它符合孔子的思想。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3)

舜帝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和而不同”这个命题里,包含着不同观点、不同要求、不同利益各得其所、和谐共存的意思。而要做到这样,就需要有规范来制约。所以有子的“礼之用,和为贵”,正是孔子“礼所以制中”思想的体现。孔子还把“中庸”看作人们应该运用的思维原则。他说:他对很多问题开始并不清楚。后来怎么知道的呢?他举例说,有个浅陋的人曾向他询问一个问题,他开始毫不了解这个问题,但通过从两个方面详尽的叩问,就把问题搞清楚了。孔子把这个方法叫作“叩其两端”。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4)

礼乐制度

叩其两端”就是体现“中庸“原则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这个方法的要点就是:通过对事物正反两方、对立两面、本末两端的追问,了解事物的历史、现状和性质,从而寻求问题的解决。“叩其两端”再加上“允执其中”,“中庸”不就成了折中主义了吗?很长时间,人们否定“中庸“ ,用贬义的口吻将“中庸”称为“中庸之道”,就是出于把“中庸”与折中主义等同起来。这种认识可能古人就有过,所以朱熹特别对其作了反复解说。朱熹说,“执中”不是简单地在一个事物的“两头”之间寻求中点,而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行为适当、合理,“无过无不及”。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5)

礼乐大会

如他说:“两端不专是中间。如轻重,或轻处是中,或重处是中。”又说:“两端如厚薄轻重。‘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非谓只于二者之间取中。当厚而厚,即厚上是中;当薄而薄,即薄上是中。轻重亦然。”所谓“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就是在全面把握对象的基础,上寻求其合理点,正如孔子所说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择善”。所以说“中庸”实质上就是要求言行举止“适度”、“适中”的原则。还有人说孔子提倡“中庸”,是要人们成为“和事佬”,这也与孔子的思想不符合。

中庸为什么要从孔子说起来(孔子极力提倡中庸)(6)

话剧孔子

孔子这个人,原本就不是一个做“和事佬“的人,而是一个认定了是正确的事情就永不放弃的人,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他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同时,他对“和事佬”其实很反感,这表现在他对“乡愿”的批评中。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叫“乡愿“?孟子说是那种“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国的人,用现代话说,就是言行不一、到处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不讲原则、不问是非而迎合世俗的人。孔子认为,这种人是戕害德性的人。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