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历年来,在盐湖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现如今,我们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践行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围绕“3133”发展思路,一以贯之聚力十大工程,久久为功办好十件实事,奋力实现盐湖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

区政府资料陈列馆用老照片、老物件,钩织成一幅客观真实的盐湖画卷,同时致力于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原貌,厘清发展脉络,讲好盐湖故事,激励广大盐湖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投身幸福盐湖建设的伟大征程。今天带您一道走进陈列馆2020盐湖故事之十七——《时代记忆---记已经消失的解州电器开关厂》。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

时代记忆

---记已经消失的解州电器开关厂

每一段历史进程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珍藏的回忆印记。欢笑与泪水,感动与怀念,我们匆匆穿过每个日子,常常忘记回首静思,看老照片不仅是怀旧和怀念,也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新感受和思考。

今天我们对话的主角是曾辉煌于上世纪的解州电气开关厂。我们力图通过区政府陈列馆展陈资料,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它的过去,感受历史的温度,找到心灵的共鸣。

沪企入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全面恢复建设,而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畸形工业发展现状则大大影响了这一进程。一方面,沿海地区工业过度集中,以上海为例,其土地面积不足全国总面积0.06%,但各类工业企业就多达10余万家,职工近百万人,其中不足10人的小企业就有7万多家,职工2万余人。如此众多的小企业,也使生产异常分散,工业设备利用率低下,导致了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国家中、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发展又严重滞后,解放之初,盐湖仅有工业企业50余家,产值不足300万,且多为技术含量较少的手工作坊。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工业内迁的推动力。加之新中国建立后,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的影响。最终,在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下,沪企内迁工作全面开始。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2)

解州电气开关厂部分上海工人合影

1958年11月,上海长宁区四个街道组织生产自救小型企业(含100余名上海工人),在原解虞县县委、县政府旧址,开始组建当时的运城县地方国营解州电气器材厂。当时,随迁运城的还有解州治炼厂、解州印刷机械厂(运城印刷厂前身)和虞乡五金厂(虞乡滤清器厂前身)以及闻喜巾单厂,解州电气器材厂人数最多。经过两个月的积极努力和各方的大力支持,运城县地方国营解州电气器材厂于1959年元月正式投产。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3)

采访盐湖区发改局副局长高海林(右一)父亲高天胜(左二)、母亲王淑贞(中)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4)

艰难起步

县委、县政府对这家迁来企业非常重视,这从领导班子配备即可看得出来,第一届厂党支部书记是原解虞县工业部干部邵尔合,厂长是原解虞县手工业联社主任王志成,用今天的话来讲,算是高配。

尽管受到“特殊照顾”,但由于当时运城整体发展较为落后,所以,组建之初的解州开关厂条件非常简陋。厂房就是原解虞县政府和县委两个大院遗留的办公用房,且大都是土坯墙壁的老旧房。设备也只有从上海带来的几台老式皮带车床和脚踏冲床等,全部财产加起来不足十万元。那时解州没有电、没有车,工人们就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用油灯照明,用平车运输。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胶木件压制过程,条件所限,已近似原始。胶木件压制工艺讲究三定原则---定压力、定温度、定时间。那时候的压制设备是手扳螺旋式压力机,动力就是操作工人的两只胳膊,当胶木粉倒入模具内,将模具用手推入压力机后,由3到4名工人用手扳动压力机,以人力加压。这在现在看来,简要难以想象。模具加热,后来发展是电加热,当时没有电,就用煤加热。另外,时间就靠钟表,压力、温度的控制则完全靠工人师傅凭用力大小和经验进行掌握,操作异常艰苦。

同样需要承受的还有碾料环节,现代化的工厂电瓷原料处理是机械化湿法处理,坯件成型亦是电动压力机压制。可那是,工人最繁重的一项工作就是驴拉碾子、手工拌料。由于电瓷料是陶土、石英和长石粉混合的粉末料,在手工操作时粉尘很大,工人们下班不仅满身粉尘,还像从粮店面库出来一样。

在生活方面,则更为困难,由于工人宿舍有限,很多职工都住在解州城外的郭家、车盘等地,上下班不象现在有车,都是来回步行。那时候工资待遇也不高,为克服生活困难,不少同志曾上山挖药材卖钱贴补家庭日常开支。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5)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6)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7)

当年解州电气开关厂工人工作、学习场景

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全厂上下没有退缩,用革命热情,以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许多师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搞技术革新,逐步改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操作,不断取得技术革新成果。山西省机械厅曾在该厂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全省机械系统数十家工厂代表齐聚解州,学习技术革新成功经验做法。很快,解州开关厂便由建成初期产品单一,年产值仅100余万元,利润不足10万的行业小厂,逐步发展起来。自1963年起,工厂利用小额贷款和自筹资金,陆续改造了电瓷原料设备、电动螺旋压坯机、自制半自动胶压机,新建了电瓷厂房、装配厂房等,至1966年,固定资产已经达到70万元。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8)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9)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0)

图一为原区政法委干部张志斌、原区妇联主任李秦贞夫妇。张志斌是本文重要参考文献资料---《山西电器开关厂志》的主编。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1)

图二为原解州电气开关厂中层干部赵恒凯(1979年部队转业至该厂,1997年退休)。他是《山西电器开关厂志》一书的提供者。

逐步壮大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解州开关厂也成为重点精简压缩单位。但庆幸的是,解州开关厂是山西省唯一保存下来的电器厂,并于1963年由县营升为省直管企业,收归山西省重工业厅(山西省机械电子厅前身)。升格后的名称也更改为山西解州电器开关厂。

1963年之前,开关厂仅能生产灯头、吊盒、接线开关等室内电料及瓷瓶、瓷夹板和电刷等简单产品。到1963年之后,开始开发上马铁壳开关、组合开关、主令控制器、磁放大器、万能转换开关。1968年,又陆续开发了交流接触器、万能式自动开关、塑壳式自动开关、防爆馈电开关,并且在1972年,根据山西省电器行业规划,先后将铁壳开关、主令控制器、组合开关转给平遥、黎城、太原等地,扶持组建了三个电器厂。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2)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3)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4)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5)

六、七十年代解州电气开关厂群团组织活动照片

进入80年代,工厂大抓产品更新换代,陆续试制并投产新型塑壳自动开关DZ15,新型万能式自动开关DW15,漏电自动开关DZ5L,并为综合采煤机组电控设备试制生产出国产化元件GM80隔离开关。90年代,又试制生产了成套开关设备PGL、BSL、JK等低压柜和高压柜,以及三箱类产品,产品逐渐由简单到复杂,成为典型的低压电器厂,拥有年产1000副模具装备能力,建立有低压电器试验基地,低压电器元件形成9大系列26个基本规模209个主要分规格。产品销售市场更是覆盖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拥有400多家稳定客户。

巅峰时期

解州电器开关厂虽偏居解州小镇,但在历届领导班子、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奋斗下,从一个由街道企业组建的县办小厂,逐步发展到机械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器的一个中型低压电器生产企业,进入全国500余家在机电部挂号低压电器厂前50名,列入山西省行业骨干企业,是山西省电器工业协会通用电器分会会长单位,所生产低压电器主要元件产量占全省主要元件产量的一半以上。山西省机械电子工业厅把解州电器开关厂列为省低压电器行业的主导兵、排头兵,国家机电部则一直将其作为低压电器主要定点企业之一。“八五”规划亦是山西电器行业唯一列入技改计划的低压电器厂家。到90年代,全厂已拥有正式职工400多人,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年产值接近1600万元,年实现利润150余万元,与盐化、拖厂并称为运城地区经济的“三驾马车”。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6)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7)

解州电气开关厂子弟学校师生留影

在如日中天的高光时期,解州电器开关厂工会、共青团等各项群团组织体系健全,拥有内部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劳保、福利保障充分,职工食堂、托儿所、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灯光球场一应俱全。职工享有探亲假,冬季发放取暖补贴,困难职工享受困难补助,成为众多复转军人、高校学生、兄弟单位、周边群众向往的企业。1975年,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在运城地区指导推优工作期间,在中共运城地委、地革委领导陪同下,带领推优小分队,曾专程来到解州电器开关厂,深入车间、仓库,实地参观指导,并观看了工人们的推优表演,给予该厂充分肯定。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8)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19)

解州电气开关厂部分领导。朱伟敏为上海知青朱福成儿子,亦是本文部分插图照片提供者。

走向没落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在经历了30多年的辉煌岁月后,这个曾承载了无数工人艰苦奋斗历史的行业娇子,终因内外矛盾积压,逐渐走向下坡,经营状态持续恶化,资产负债愈来愈多,亏损连年加重。1997年完成工业产值仅790万元,亏损66万元。在这种情况下,1997年6月,这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被迫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山西电器开关有限责任公司,企图剥离企业沉重负担。当时,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拟通过三年努力,到2000年,企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然而,松散的组织管理,单一的产品结构,日甚一日的人才流失……终未逃脱企业存在生命周期的“宿命论”,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洗牌中被无情淘汰。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近开关厂旧址时,昔日繁华不再,偌大的厂区已是一片破败荒凉,令人扼腕叹息!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20)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21)

解州电气开关厂厂部旧址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22)

解州电器开关厂现状 荐读时代记忆(23)

已经荒废的解州电气开关厂模具车间

解州开关厂是时代的产物,曾是市场的宠儿,它的破产倒闭,固然有大的市场环境因素,但毫无疑问,内部固守,缺乏创新才是压倒其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盐湖作为关公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就有心存忠义、变革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基因。新一代的盐湖企业家,要抓住当前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认识到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使命、责任与危机,大力传承弘扬关公文化的优秀传统,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努力在市场的波动和变化中见微知著,专业精准地制定博弈战略和发展规划,捕捉热点、抢抓风口、拓展市场,不断引领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李亚波)

来源:盐湖政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