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

文/王梅

编辑/席婕寒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终其一生都未能治愈悲惨童年所带来的伤痛,却也因此写出了无人能及的旷世经典。

他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和他的经典文学名著《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

《变形记》这部小说,我每一次看,都会心痛到无法呼吸。

从家庭与幸福的角度讲,卡夫卡是不幸的。

受童年不幸的原生家庭影响,卡夫卡曾经三次订婚,三次退婚,且终身未婚。

他的一生饱受自卑、孤独、抑郁等多种精神问题的困扰。生活上的不如意,导致他的健康也随之垮了。最终卡夫卡身患绝症,离世时年仅41岁。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2)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讲,卡夫卡又是幸运的。

恰恰是这些不幸的经历,造就出卡夫卡独特的世界观,从而创作出《变形记》《审判》《城堡》等经典名著。让卡夫卡的文学地位无人能及。

卡夫卡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是现代西方文学之父。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3)

但卡夫卡的文学成就有多辉煌,他生前就有多凄凉。

一、不幸童年,三次悔婚

生活中的卡夫卡,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有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他的人生,甚至比绝大多数普通人还要悲惨许多。

他之所以能写出像《变形记》这样的经典之作,和他不幸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4)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在卡夫卡那个年代,犹太人经常遭受迫害与驱逐。这让卡夫卡深感孤独与绝望,生活如履薄冰,找不到安全感与社会归属感。这种民族孤独感,伴随卡夫卡一生。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5)

① 不幸童年

卡夫卡的父亲赫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是商人,母亲是茱莉叶·洛维(Julie Lowy),两名兄弟相继夭折后,卡夫卡成为长子。他还有三个妹妹,最小的妹妹奥特拉·卡夫卡(Ottla Kafka)与他的关系最为亲近,奥特拉于1943年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6)

卡夫卡父亲赫尔曼是一个百货批发商。他没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知识贫乏、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经常骂人。赫尔曼在家中对妻子和孩子们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作为长子的卡夫卡,被赫尔曼寄予厚望。但作为父亲,赫尔曼是粗暴而失败的。赫尔曼实行“打压式教育”,经常对卡夫卡冷嘲热讽,无端打压。卡夫卡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因而非常惧怕父亲。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7)

1901年,18岁的卡夫卡进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最开始学的是他自己喜欢的化学,德语文学和艺术史。但迫于父亲的压力,卡夫卡不得不改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赫尔曼干涉下,被迫改修了法学。

被迫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以想象,卡夫卡的大学生活过得有多压抑!

幸好,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在大学期间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友马克斯·布洛德。

布洛德看到了卡夫卡惊人的才华,并鼓励卡夫卡继续从事他所喜欢的小说创作。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8)

虽然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但是经过辗转,卡夫卡最终却做了一名低薪的小职员。工作朝九晚五,枯燥重复。

大学时,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又日复一日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让此时的”社畜”卡夫卡陷入抑郁。

在父亲从小到大的精神打压下,长大后的卡夫卡孤僻自卑、敏感悲观。但从小到大,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卡夫卡却又不敢有任何实质性的反抗。可想而知他的生活变得有多压抑,孤单和绝望,时常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1904年,在布洛德的鼓励下,急于寻求情感宣泄的卡夫卡又开始了写作。

写作是卡夫卡逃离现实世界,让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的唯一方式。只有写作,才能让卡夫卡悲观、压抑的精神与思想,获得片刻安宁与释放。

他的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即使发表的作品也反响平平,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关注。三部长篇则均未写完。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9)

卡夫卡在36岁时终于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地给父亲赫尔曼写了一封几十页的长信,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并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

这封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成了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文本,也成为研究家庭教育的经典例子。

最亲爱的父亲:

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我怕你。

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这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根本不是我一时半会能说全的。

我现在试图以笔代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所写的也仅仅是九牛一毛,因为就在写信时,对你的畏惧及后果也阻碍着我下笔,而且材料之浩繁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

这不仅涉及到想法本身,而且涉及到人。只要我对某人稍有好感——按我的性格,这种情形并不常发生——你就会丝毫不顾及我的情感,不尊重我的判断,以斥责、诽谤、侮辱横加干涉。

像德国的犹太演员洛维这样纯真可爱的人也因此而遭罪。

你并不认识他,却将他比作甲虫,比喻的方式很可怕,我已忘了,只要谈到我喜欢的人,你随口就有狗和跳蚤之类的谚语。

……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维,而父亲赫尔曼却用可怕的语气把那名演员比做是一只甲虫。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0)

可以想象,只是因为不喜欢,连不认识的演员都被赫尔曼辱骂成甲虫,卡夫卡本人在漫长而悲剧的一生中,应该曾不止一次这样被父亲辱骂过。

卡夫卡到底有多害怕父亲呢?在写完这封信后,他甚至没有勇气当面交给父亲赫尔曼。最后,只能让母亲茱莉叶转交。可母亲也因为畏惧父亲,又将信退还给卡夫卡。

而卡夫卡的悲惨遭遇,恰恰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才有了他创作的惊世骇俗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小说开头变成甲虫的那个著名的桥段。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正是卡夫卡本人的写照。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1)

卡夫卡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格里高尔这个人物。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父亲、母亲、妹妹等,也分别是以自己的父亲赫尔曼、母亲茱莉叶等家人为原型,加工创作而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其实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用荒诞的手法,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

写《变形记》,其实是卡夫卡逃避现实、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在小说的世界里,卡夫卡用他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探索生命与亲情的意义。

② 三次悔婚

年轻的卡夫卡既渴望爱情,又对婚姻感到恐惧,他一生曾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究其原因,仍与其悲剧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使卡夫卡从小到大对婚姻生活充满了恐惧。尽管他对爱情与幸福无比渴望,却又无论如何不敢迈进婚姻的殿堂,只能充满矛盾与纠结地徘徊婚姻生活的门外。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2)

1912年,卡夫卡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菲利斯,并和她两次订婚,但由于卡夫卡迟迟不敢跨进婚姻的殿堂,失望的菲利斯无奈之下两次解除了婚约。

两个人就这样相互依恋,又相互折磨,持续了数年。

这段不健康的爱情,也是卡夫卡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他的经典作品《判决》《变形记》《审判》《司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3)

追爱失败的卡夫卡,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37岁那年他又和另一位姑娘尤莉订婚。但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原生家庭的魔咒。

卡夫卡第三次悔婚,并解除了婚约。

1923年,40岁的卡夫卡在波罗地海的一个小镇遇到了一位犹太姑娘朵拉,他与朵拉恋爱了。

但卡夫卡依旧没能逃过原生家庭的诅咒,这段恋情遭到了父亲赫尔曼的强烈反对,最后也无疾而终。

1924年卡夫卡的肺结核加重。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在校订完自己最后的作品《绝食表演者》后,因为肺结核晚期,导致无法进食。同年6月3日,卡夫卡在孤独中离世。

41岁的卡夫卡最后是饿死的,而这个死法和《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死法完全一致。

谁能想到,卡夫卡9 年前创作的小说《变形记》,竟准确地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与结局。

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和他的旷世经典《变形记》一样传奇。

二、惊世之作《变形记》

《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部小说,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连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灵感,也是从卡夫卡这里来的。

据说马尔克斯在看完了《变形记》的经典开头之后, 惊愕地从床上掉了下去,他说:“天啊,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4)

《变形记》开头就惊世骇俗,一个平凡的小职员,某天早上醒来时,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小说《变形记》开头就一鸣惊人,吊起读者的胃口。

开头的每一句话都震慑人心。令人难以置信的“人变虫”的境遇被作者看似不经意地讲出来,产生的效果却如此荒诞和奇幻,而作者对细节的描写又如此真实,令读者在困惑与好奇之余,有一口气读完全书的冲动。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在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

《变形记》的开头用象征性的艺术笔调,描写了“人变甲虫事件”,使小说呈现出离奇、荒诞的基调。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赚钱,支撑父母以及妹妹的整个家庭开销。

当萨姆沙还能赚钱供养家人时,还有利用价值时,父母和妹妹都“爱”他。但当他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丧失了赚钱养家的能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价值”时,家人逐渐对他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用苹果打他,母亲吓晕倒,妹妹厌弃他。

最后,萨姆沙远离社会,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

格里高尔是典型的“社畜”,日复一日重复枯燥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唯一的价值就是挣钱养家。当他变成甲虫后,因为无法再挣钱,就失去了他在家人心目中唯一的价值,立刻被家人无情地抛弃。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5)

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是异化的和荒诞的,小说中的两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组人物:格里高尔

一觉醒来变成甲虫格里高尔,关心的并不是自己为什么会突然变成甲虫?又怎么才能变回去?他担心的是自己该怎么去上班?怎么挣钱?怎么养活家人?

格里高尔的外表虽然异化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一个犹如怪物般的存在,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人类的灵魂与思想,温柔与善良,仍在为父母和妹妹的生活开销担忧,仍想着筹钱送妹妹去音乐学院。

第二组人物:格里高尔的家人。

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在发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刚开始的时候很震惊。尤其是父亲,甚至用他的手杖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

虽然妈妈会保护他,妹妹也尝试为他送来各种可能适合甲虫吃的食物。但随着日复一日,格里高尔不但没能变回人形,反而因为被困在卧室里,逐渐养成了甲虫的习性。

失去挣钱能力的格里高尔,从之前的“养家之人”,变成了家人的“负担”,家人们也越来越冷落和厌恶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

恼怒的父亲甚至用一堆苹果攻击了格里高尔,一只苹果砸中了他的背,几乎要了他的命。但没人敢把苹果从他背上取下来。妹妹也不再像从前一样给他送饭,甚至请求父亲处理掉他。

格里高尔最终被家人无情地抛弃,饿死在自己的卧室里。

外形异化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虽然失去了人的形态,内心却人性尚存,依旧温柔善良,充满对家人的爱与关怀。

和格里高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母和妹妹虽然表面上是人的形态,而内心却只有残忍与冷漠。

格里高尔和他的家人无论外形,还是灵魂,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金钱对人的异化。

格里高尔异化的是外形,而他的家人异化的是内心。

格里高尔致死都在深爱着家人。为了不成为家人的负担,他开始绝食,背上还驮着那个已经腐烂的苹果,他怀着对家人爱,孤独而悲伤地死去了。

但当格里高尔死后,他的父母和妹妹却毫不关心,而是一起到郊外散步去了。父母甚至琢磨着,是时候该给长大成人的妹妹找个好丈夫了。好像他们的儿子格里高尔这个人,从来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变形记》的结尾,是一个看似欢喜,却又无尽悲伤的结局。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原本是最重要的情感纽带之一。但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家人之间的亲情早已不复存在。

当金钱凌驾一切,人性便不复存在。

这是《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困境,也是卡夫卡本人的困境,更是资本社会的困境。

《变形记》用荒诞的创作手法,表达出批判性的主题。

在金钱至上的资本社会中,当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只剩下利益,亲情便会淡薄,人性亦会扭曲,直至消失殆尽。

真实的“变形记”,曾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上演过,也许还会继续上演。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6)

借用卡夫卡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的痛苦。——卡夫卡

愿世上少一些格里高尔,多一些岁月静好。

愿你能放声欢笑,而不吵醒痛苦。

愿你爱人,也被深爱。

愿每一个善良温柔的灵魂,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

王梅

卡夫卡变形记中其他人变化的表现(悲惨原生家庭造就)(17)

作家 编剧,小说和剧本等写作课老师,20多年创作经验,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硕士,中国剧作家协会编剧培训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王梅写作学院创始人,该写作学院已经位列十大最具影响力专业写作训练班之一。

电影获奖作品:

电影《落霞》荣获2016年2月份洛杉矶独立电影节 最佳外语片 3月份印尼国际电影节 杰出贡献奖;《回暖》斩获2016年度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丘比特吉祥》获得2017年度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外语剧本奖;《请给我真爱》获得2017年度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外语剧本奖;2017年度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奖。《奔跑的云朵》2021年度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外语长片剧本奖(获奖);《鼓》2022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文化传承剧本奖

纸质图书作品:

长篇小说《青春通行证》、《阳光女孩》、《玫瑰玫瑰我爱你》、《男生女生》、《中戏女生》、《相约梦季》等。

畅销书《从零开始写小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