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

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1)

对大多数人来说,“广东”这个地名意味着繁荣富裕。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种状况形成的年代很晚,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那里都意味着神秘蛮荒,先秦时期尤其如此。

假如能穿越到2000年前的岭南、加入到征服这里的秦军当中,你会发现这里以连绵的热带雨林为主,最直观的感受首先是气候既潮湿又炎热,闷得透不过气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是一通暴雨,把你浇成落汤鸡。布衣裋褐一天到晚紧贴在肌肤上,要么是汗水要么是雨露,就没有干的时候。革甲、帐篷、粮食动不动就发霉,铜铁的兵器上总凝结着露水,很容易生锈。

你还要小心“瘴”。如果看过《三国演义》,你一定记得蜀军在渡泸水时的遭遇。这是南方山林常见的现象,一些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后会形成尸胺、腐胺等有毒致病的有机化合物,如果尸体恰好又浸泡在洼地或沼泽的死水中,那就成了细菌蚊虫最好的培养皿,这种水再被湿热的天气一蒸腾,就形成了瘴气。古人还按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等多种,明代笔记《赤雅》描绘了瘴气升起的样子:远看一道气柱冲天,过一会逐渐散成黄雾;半空中像弹丸那样大小,慢慢变得如车轮四下散开,人必须伏在地上才能躲过它。

现在你换成小船,在溪流和沼泽间缓慢行驶,神秘蛮荒的气息扑面而来。头顶的参天林木几乎遮蔽了苍穹,密林深处传来各种动物的鸣叫,鸟雀飞来飞去,看到一个个蓝绿色的小点没有?那就是最有名的翠鸟,也叫“翠凤”“翡翠”。《说文解字》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就是说雄鸟叫“翡”,羽毛为赤色;雌鸟叫“翠”,羽毛为青色。美丽的羽毛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南方政权经常向中原王朝进贡这种鸟,赵佗立国后就曾向汉文帝进献了上千只翠鸟。如今翠鸟已是珍稀保护动物,请坚决抵制“点翠”用品,也呼吁生产者们使用替代品。

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2)

后世一些关于岭南的笔记还记录了不少神奇生物,比如白雉,也叫白鹇,白羽上带有黑纹,鸟喙是红的,尾巴长二三尺。传说周成王时期,岭南地区的越裳部族就进献过这种鸟。还有一种鸟叫“鸧鸆”,是一种叫声凄婉的不祥鸟,共有九条尾巴。另一种鸟叫“鹲<童鸟>”,也叫越王鸟,鸟喙有一尺多长,黄白黑色都有,泛着光泽好像涂了漆,可以把它做成酒杯,能盛两升酒。草丛里有“鲮鲤”,其实就是穿山甲,鳞片坚利如铁,号称能穿山而行,它吐出细长的舌头,吸引蚂蚁往上爬;再把舌头一缩,蚂蚁就都被咽进肚里。水中潜伏着被称为“忽雷”的鳄鱼,细长的瞳孔冷冷盯着咱们,尾巴一扫就把人扫进水里,张嘴就咬。蚺蛇盘踞在树上,大的号称能吞下大象,眼下咱们头顶就有一条,正在嘶嘶吐着蛇信。当地甚至据称还有大象一般庞大的赤蚁,浑身像着火了一样,以虎豹为食。总之按这些描写,岭南简直是个《山海经》的世界。

丛林中不时可以看到猿猴的身影攀着藤萝在蹦跳。哦对不起,不是猿猴,现在请赶紧举起上船前发给你的盾牌,幸好你动作快,避开了这一轮攻击。你猜到了,他们就是当地的原住民——百越部族。

百越人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后裔。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位于如今浙江一带的越人向两个方向逃亡:一部分逃向东南方,建立东瓯、闽越这两个新的越国,位置大体在如今的浙江南部、福建一带;另一部分逃向南方,与当地原住民混居,形成了一系列新部族,名称五花八门:骆越、瓯越、苍吾、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区吴……他们被统称为“百越”。如今广东的简称“粤”,正是来自“越”。

这些百越人与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差异极大。现在请你cosplay一下他们,首先请脱光衣服,然后给自己的身体绘上各种青黑色纹身,大多是动物造型:蛇、蛙、鱼、鸟、鳄等,这种习俗该是从越人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汉书•地理志》认为,纹身是为了“避蛟龙(可能是鳄鱼)之害”,《说苑》也记载,越国僻处大海边上,越人日常总面对蛟龙的威胁,所以给身体纹上复杂花纹以模仿蛟龙,也好躲避这种“水神”。《淮南子》则提供了另一种纹身理由:“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也就是说,百越人把动物图案纹在身上,就好像自己也具备这种动物的勇猛,其实是一种类似图腾崇拜的心理,这在世界各地的先民当中都很普遍。

你的发型也得重新打理。不同于中原人束发戴冠的造型,百越人却是把长发从中间斩断,好像现代女生的齐肩直发,这叫“断发”,再把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细长发髻,这叫“椎髻”。浙江湖州的埭溪出土过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鸠杖杖镦,杖镦底端跪坐一个人像,就是这种发型;他身上还刻着各种几何纹、蝉纹、卷云纹,显然是在模拟纹身。

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3)

至于穿着,百越人往往裸露上半身,只用葛织成的布裹住下身,不穿裤子,这种葛布叫“卉服”,这种穿法叫“短绻不绔”,是为了方便游泳涉水;或者上身只穿短袖,露着胳膊,这叫“短袂攘卷”,为了方便划船。

你苦着脸按百越人那样打扮好,找个水坑照了照,越看越觉得丑,张嘴要哭,没哭出来先把自己吓了一跳——门牙没了。这种风俗叫“凿齿”,百越人为什么这样做,有观点认为是成人的标志,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模仿蛇,或许是图腾崇拜的另一种表现。

吃更不用说了。广东人的食谱闻名全国,这是有历史传统的,宋代笔记《岭外代答》记载:“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岭南人)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蟒之翼,悉鮓而食之。”而这种逮什么吃什么的风俗很可能就是从百越人那里传下来的。

从典籍记载来看,百越人喜欢吃蛇和水产,“东越海蛤,瓯人鱓蛇(鳝鱼),鱓蛇顺食之美。”“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盖越人美蠃蚌而简太牢。”“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畏其腥臊也。”还有生食的习惯,《礼记•王制》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想想那些活的蛇、龟、蚌捧在手里的潮湿黏滑的触感……吃得下吗?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些记载。在位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鲤鱼、大黄鱼和广东鲂的遗骸,还出土了青蚶、耳状耳螺、笠藤壶、龟足、河蚬等贝类,大都装在各种容器内。鸟类也有,比如禾花雀,但普遍比现在体型要小,专家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居于热带地区,体型小有助于散热;也可能因为当地农业还不够发达,这些鸟雀吃不到那么多稻谷。

后世关于岭南的笔记更记载了不少古怪食材,比如“蚳醢”,这是用一种大蚂蚁的卵做成的酱,《周礼》《礼记》都有记载。又比如“蜗牛脍”,是把大蜗牛用淘米水洗了,拿竹刀片着吃。还有“鲎”[hòu],这是生活在海里的一种节肢动物,看着跟土鳖或蜣螂一样怪吓人的,它早在四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至今仍是广东人的盘中餐。

最惊悚的是,有的百越部族甚至保留着食人的陋习,楚辞《招魂》称:“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雕题”是指额头上有纹身,黑齿是染黑牙齿或凿齿,这些人又居于楚地以南,显然是百越人。《墨子》和《后汉书•南蛮传》也记载,越地以东的“輆沭”、楚地以南的“桥”、交趾以西的地区,都是“啖人国”,每个家庭生下长子都要吃掉,这样会对其他孩子有好处。有人推测,这些部族仍存在对偶婚之类的习俗,女子可以在婚前与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也大多是怀孕后成婚,所以她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未必是丈夫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习俗。丈夫杀死长子,是为了保证自己后代的血统纯正。

其他方面的独特风俗还有很多,比如百越人住的是一种叫“干栏”的建筑,它是由竹子搭建的小楼,四角用竹竿或木材悬空,这样设计一是为了防潮,二是避免野兽和蛇虫进屋。还有一种“鸡卜”的习俗,宋代的记载是:杀死一只小公鸡,取下两只胫骨,再用一根根寸许长的小竹签插入它们侧面所有的小细窍里,左胫骨代表占卜者,右胫骨代表要占卜的事件,一根根竹签则以插入细窍的多寡、曲直、正斜昭示凶吉。

铜鼓更是岭南尤其广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当地铜矿很丰富,岭南地区又与楚国毗邻,楚人以善于冶铸铜铁器著称,百越人很可能是从楚人那里学到的技术。这些铜鼓首先是乐器,同时也是祭神祀祖、祈年禳灾、集众战争等重大场合下必不可少的礼器,直到唐代还在用,白居易就有诗云:“玉螺一吹椎髻摇,铜鼓千击文身踊。”

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4)

伴随铜鼓沉重声响的,还有百越人的民族舞蹈,你可以跟着跳一下。先戴上这顶插满羽毛的羽冠,它看起来有点像印第安人戴的那种,再穿上羽毛为饰的舞裙,它前幅过膝,后幅拖地,跳舞时身体重心向后,双臂前后屈伸、上下摆动,看起来就像鸟儿展翅一样。这叫鹭舞,广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铜鼓腰饰上,就有这样的舞蹈者,显然是模仿鹭鸟的动作。

另一种舞叫“蛙舞”,如今广西凭祥、崇左等地有一组绘于先秦至汉朝的崖画群——花山壁画,足有200多公里长,画面中的人像许多都是双手向上平举、双脚下蹲叉开,非常像青蛙游泳的姿势。先民们普遍存在着蛙崇拜,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一次能产成千上万只卵,鼓胀的肚腹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孕妇。

原始森林里有哪些蛇(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