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牛耕的正确使用方法(简述汉代牛耕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牛耕的兴起和推广,正值战国七雄割据纷争、胜负未定之际。秦国土地虽广而良田少,但位置偏僻,人口稀散,文化落后,在七国中并不占优势。秦孝公奋发图强,以耕战为中心进行改革。其中,牛耕又成为秦国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战国策‧赵策》纪载:"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可见秦国战胜六国,兼并天下,牛耕起了重大作用。

西汉牛耕的正确使用方法(简述汉代牛耕技术的成熟和普及)(1)

西汉初年,实行"重农抑商"、"轻摇薄赋"的政策,农业生产得以长足发展,社会很快稳定下来。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汉朝出现"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像,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实行私人冶铁政策,当时以冶铁为业的人很多,富商大贾有冶铁者,小商小贩有冶铁者,诸侯王侯冶铁的也很多,已经能够制造强韧耐用的铁犁了。

但是,西汉初年铁犁和的使用面仍很狭窄,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仍未使用铁犁和牛耕。《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这里的耕作方式不用牛耕,而是用铲、攫、锸等。北方此时也并未普遍使用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至今可以确认出有西汉前期铁犁的遗址只有一处,即山东滕县古薛城遗址。接近于这一时期的铁犁,发现也不多。这说明此后的铁犁和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汉代较大规模的推广牛耕技术有两次:第一次是武帝末年,具体主持此事的是搜粟都尉赵过。第二次是东汉前期刘秀和中期的明帝、章帝等。

西汉牛耕的正确使用方法(简述汉代牛耕技术的成熟和普及)(2)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赵过推广牛耕,"率十二夫为田一牛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十二夫为一千二百亩,合汉亩五顷。"耦犁"有人释为"二牛抬杠",三人的分工是一人在前边牵牛,一人在后边扶犁,第三人是在辕头的一侧掌握犁辕,以控制犁头入土的深度。也有人认为"耦犁"是二犁并耕,一牛一犁。经过赵过的推广,"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榖多。"

汉宣帝时,龚遂作勃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简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刀买犊。……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汉书‧循吏传‧龚遂传》)。

西汉牛耕的正确使用方法(简述汉代牛耕技术的成熟和普及)(3)

平帝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犛牛种食"(《汉书‧平帝纪》)。

东汉牛耕的推广,得益于一批大臣的努力。《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以前,庐江郡(今安徽中部)百姓不知牛耕。永平十三年,王景任庐江太守,首先修复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

东汉以前,九真地区(今越南中部)还是"俗烧草种田"。光武帝建武初,以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东汉和帝初,鲁恭上疏说:"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后汉书‧鲁恭传》)东汉中叶的崔寔说:"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全后汉文‧政论》)

和帝永元十六年,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犛牛直。"(《后汉书‧和帝纪》)兖豫徐冀可看作广义的中原地区,西汉以来这一地区应该已是牛耕地区。

汉代是中国牛耕技术的成熟时期,其使用区域也由北方逐步向南方推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