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鲁庄古迹(巩义印象姚朝社)
鲁庄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隅,南依嵩山与登封接壤,西隔休水与偃师相邻,东屏白云山,北望伊洛水。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有6万8千口人,鲁庄村为镇政府所在地。
鲁庄为浅山丘陵区,地型地貌呈东南高隆、西北低垂之势。山区面积占四分之一,其余为沟壑纵横的黄土岭塬。由于缺少水的润泽,荒山野岭少了些绿色,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鲁庄镇是离巩义市区最远的乡镇,如今全镇没有一条省级以上公路,交通不便,没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北部与鲁庄搭界的回郭镇是全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工业生产可谓高歌猛进。而仅一步之遥的鲁庄却显得恬淡宁静、从容和淡定。鲁庄镇也算是“穷乡僻壤”了,在豫西众多山区乡镇中,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块平凡无奇的土地,却是一片奇特的文化热土,历史文化厚重,历代人才辈出。如果有朋友去过郑州博物馆(新馆),可能会对大厅上方汉白玉浮雕的郑州历史文化名人榜有些印象,在这群星璀璨的名单中,苏秦、桑弘羊、嵇含、桑维翰四位历史名人都出生于巩义市鲁庄镇,所占比例之高,其他乡镇望尘莫及。受历代先贤的激励,鲁庄镇近现代更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优秀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鲁庄籍现有国家级美协、书协、音协、作协、剧协等会员有五十余人,省级会员有上百人之多。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各村有一大批普通农民把文学创作、绘画写字、剪纸雕刻、音乐戏曲等艺术追求当作一生的乐趣。前几年鲁庄镇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很短时间内征集到大量书法、美术、剪纸、根艺、雕塑、陶艺等作品,艺术门类之全,作品数量之多,创作水平之高,让组织者深感意外。很多作品都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之手,令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大为震惊和赞叹!近几年鲁庄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学者把经济欠发达的鲁庄镇出现的文化繁荣,称为“鲁庄文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神奇土地?“鲁庄文化现象”的秘密是什么?
鲁庄人有“悬梁刺股”“铁砚磨穿”的文化基因
鲁庄镇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50公里,历史上曾隶属于洛阳管辖。京都洛阳去中岳嵩山、过许昌、下江南的官道纵贯全境,这里曾经山青水秀,森林茂密,交通便利,地处岭塬之上,又无水患之忧,是京城官宦商贾,文人雅士赋闲宜居之地。这里曾经丝竹琴声不绝于耳,饮酒对弈,吟诗歌舞,书法绘画,文风日盛。一流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孕育出了国之栋梁。如“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他佩带六国相印,纵横捭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辅政大臣桑弘羊,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推行盐铁专营,为汉武帝称霸天下,奠定了重要的财政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晋代植物学家嵇含,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区系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桑维翰“铁砚磨穿,不改素志”的寒门宰相等。 鲁庄人长期受“头悬梁,锥刺股”的文化熏陶,似乎对贫苦有着特殊的免疫力和耐受力,学习更勤奋、更刻苦,干事更认真、更执着。
在2002年秋季,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邀请全囯各省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电视台参加“黄河杯”旅游风光片大赛,参赛单位现场抽签决定拍摄地方。武汉电视台抽中巩义市,在拍摄《巩义故事》期间,帮助解说词创作的是《巩义报》副总编贺宝石先生,负责美术设计的是巩义市书协主席李振东先生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宏建先生及巩义市美协主席徐小龙先生。摄制组发现,这些专家学者除了工作认真、学识渊博、低调随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外,还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鲁庄人。于是他们对鲁庄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摄制组在慈云寺拍摄时,看到大殿佛像设计的精美大气,造型栩栩如生,雕塑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得知雕塑总设计师徐天佑先生和施工团队成员以及担任该片历史顾问,同时在慈云寺复建过程中任历史考古总负责人的席彦召先生也是鲁庄人时,他们感到惊讶。湖北省美协副主席、湖北省美术出版社社长孙恩道先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画坛有重要影响;长江艺术家美术馆馆长王合多先生的重彩画,在中国美术界也独树一帜,其作品入选西南师范大学美术课教材;湖北《书画印》杂志社总编辑,湖北楚天书画院院士姚占宽先生的作品也屡屡获奖。在湖北,他们只知道这三个人在美术界很有名气,被称为“江城画坛三杰”,当得知这三个人的共同故乡都是鲁庄镇时,大为震惊,愈加对鲁庄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赛活动结束,摄制组回到武汉专门向电视台领导汇报,申请专项经费,组建更强大的拍摄团队,专程到鲁庄进行实地采访拍摄,获得了大量影像资料,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制作完成了专题电视纪录片《鲁庄人》。该片分上、中、下三集,时长60分钟,先后在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鲁庄文化现象”的极大关注。
鲁庄村的姚拓先生只身闯香港、下南洋,从书店学徒工干起,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搞创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有所成。他曾任香港《中国学生周报》主编和《大学生活》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等职。后移居马来西亚历任《学生周报》总编辑和大型文学期刊《蕉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三十余年。后任马来西亚五家出版公司即马联出版社总编辑等职。马来西亚中小学教科书,东南亚华文教科书多由他编纂出版,对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工作之余他也从事小说、散文及戏剧创作,出版有《姚拓小说选》,散文集《美丽的童年》,剧本集《憩门》《儿女英雄传》等著作。1993年获得第三届马华文学奖,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表彰。
小相村崔耕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后调开封地区文化局任文物科长,期间,1977年他率队在新郑发现、发掘了“裴李岗文化”遗址,研究论证“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填补了考古空白,被列入“二十世纪河南省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他曾担任河南省考古学会首届理事,出版有《少林寺碑刻选》、《密县汉画像砖》、《嵩洛访古》等考古专著。他的书法以隶、篆、章草见长,尤喜篆刻,造诣很高,成果颇丰。
东候村的孙志中(笔名原非)先生,曾任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农村采过石头、挖过土方,耧犁锄耙等农活也是行家高手。当过生产队长,磨过豆腐,劳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被称为“豆腐房里的作家”。1981年他的中篇小说《曹书记买马》在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上发表,引起轰动。其后,又有《雾气消散的日子》《蓦然回首》《明天,七爷回家》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发表,另有长篇小说《野唱》出版。曾任郑州市人大常委。
念子庄村徐小龙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天资聪颖,苦爱丹青。干农活时仔细观察,在田间地头用树枝在地上写生,长期的农村生活积累,是其创作不竭的源泉,其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多次获奖。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美术馆收藏。尤其是他在晚年,面壁十年,心无旁骛,完成了鸿篇巨制《河洛风情画卷》共九卷,用绘画艺术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记录了河洛地区农村民俗生活,可谓是河洛地区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堪称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被群众称为从“农田走出来的画家”,被专家学者评价为“树枝大地做笔纸,撷采人生入画魂”的“乡土艺术家”。
鲁庄人有“尊重知识”“崇尚学问”的文化传承
鲁庄地处丘陵山区,十年九旱,在农耕社会,干旱缺水往往与贫穷艰苦相伴。穷则思变,改变命运靠知识、靠技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靠吃苦、靠勤奋。鲁庄人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解更透彻,深知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道理。鲁庄有“不耻贫穷而耻无志,不贵富有而贵学问”的民风。大多农家都把“耕读传家”当做家风家训,镶嵌在大门之上,教育后人。形成了“勤俭持家,崇尚学问”的共识。在旧社会尽管生活艰辛,但鲁庄地区私塾多、剧社多、戏楼多、狮子社多、学艺的多是其一大特色。文化气息浓郁,逢年过节唱戏的、舞狮子的、擂大鼓的、荡秋千的、耍龙灯的、跑火龙的等热闹非凡,人才济济,远近闻名。如今鲁庄小相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庄秋千、小相潜彩画等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庄中心小学学生,每天早上比其他学校早到校20分钟,在学校广场青石板上,每人临帖规范写完二十个粉笔字才去上课,每天如此,已坚持三十多年了。这个传统从姚遂松先生担任主管教学副校长开始,他倡导在学生中开展“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活动。他先后担任鲁庄中心小学副校长、校长28年,这个做法从没间断过。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老师交流了一批又一批,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这个传统始终没丢。鲁庄中心小学在河南省第五届中小学师生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10人,二等奖47人,三等奖211人。在第八届全国学生书法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8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30人。鲁庄中心小学是省级“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和国家级“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已成为国家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点”。如今全镇其它学校也在推广这个做法。巩义市每年小学生期末统考,尽管试卷都是密封后异地老师阅卷,但阅卷老师单从字迹就能分辨出哪个是鲁庄中心小学的试卷,因为这个学校学生的字普遍写得都好。新参加工作的老师,到鲁庄中心小学任教,因为自己的字不如学生,压力很大,都在努力地练字。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郑州嵩山饭店相聚,席间一个朋友知道我老家是鲁庄的,就想询问核实网上报道鲁庄小学学生坚持写字的情况,还没等我回答,旁边的一个服务员就说情况是真实的,因为她就是鲁庄小学毕业的。几个朋友顿时来了兴趣,强烈要求写几个字看看,她随手就在菜单上写了“嵩山饭店”几个字,并签上名字,只见字迹隽秀、力透纸背,绝非一日之功,几个朋友自叹弗如,对其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文革”结束刚恢复高考时,由于招生学校少,又是十年的学生一齐参加高考,录取比例低,竞争异常激烈,考个中专都十分不容易。但是鲁庄镇在1978年高考时,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就有42人,比有的县上大专线的人都多。1975届鲁庄高中我同班同学中,有20多人先后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录取率接近百分之五十。这在农村学校中实属不易,要知道这些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在家干农活多年后参加高考的,难度可想而知!
鲁庄高中学兄李连渠先生,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先后担任镇长、书记、县市政府主要领导、郑州市直单位一把手多年。工作任务繁重,他忙里偷闲,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搞文学创作。近几年,先后有《仕途门》、《灵魂深处》、《五世谱》三部长篇小说出版,不断有散文随笔发表,其勤奋可见一斑。
鲁庄高中学兄周建秋先生,酷爱文学及书法,高中时就有文学作品发表,初露锋芒。多年来初心不改,笔耕不辍,曾出版有长篇小说《家父》及《周建秋书法作品集》等。至如今每天凌晨5点起床,临帖练书法从不间断,刻苦精神令人钦佩!
其实,这些鲁庄人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只是比别人更勤奋,更刻苦,多下了些“笨功”,多出了些“憨力”而已!
鲁庄人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文化情怀
在鲁庄镇南村大街小巷洁白的墙壁上,都画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令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有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这些绘画都出自本村农家妇女之手,有几十个农家妇女都有自己的画室,农忙时干农活,闲暇之余画牡丹搞创作。画作水平之高令专家交口称赞,其作品不断受邀到各地参加画展。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纪念品,纯手工绘制的牡丹折扇,全部出自本村妇女之手,深受人们的喜爱。南村被誉为“牡丹村”,远近闻名。河洛书画院院长王宏建先生因是南村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西候村的周宏冰(曾用名鸿运、红兵等)先生,青年参军从戎,先后在东海舰队政治部、海军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大连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工作多年。曾任大连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副书记,辽宁省文联常委等职。1971年他在军营写的散文《来自东海前线的报告》被多家报纸杂志刊发,后入选辽宁省中学语文课本。他创作的《安业民》、《东海长城》、《蓝色的拂晓》等文学作品屡次获奖。他担纲创作的大型话剧《徐洪刚》、《方永刚》、《西风烈》等,以及重大历史题材巜走向新中国》46集电视连续剧获得多项大奖,立二等功受到表彰。2006年他创作的《春风夏雨》剧本获辽宁省“编剧一等奖”。他先后出版文学作品600余万字,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军旅作家。
罗彦庄村的李殿臣先生曾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副团长,河南省戏曲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他根据鲁庄镇真人真事创作的大型现代剧《倔公公,犟媳妇》被改编成电影剧本,1985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1991年他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儿大不由爹》参加全国戏曲汇演,荣获六项大奖。
根据记载,历史上有一种画,画中人物的服饰,花卉的颜色可随温度、湿度、光线不同而变化,被誉为“神画”。仅有记载,但画技早已失传。小相村的崔永仁先生,对此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查阅大量资料,无数次反复实验,终获成功,被他称为“潜彩画”。他创作的《贵妃出浴图》,同一张画,每天不同时间观看,人物服饰颜色有多种变化。《牧牛图》白天看牛在围栏外草地上吃草,晚上再看牛已卧在圈内,令人拍案叫绝。在1991年,他受邀到广州参加“中华百绝博览会”,专设个人展厅,游人如织,好评如潮,引起轰动。他先后被邀请去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多地办画展,作品被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潜彩画”技艺,已被列入郑州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罗彦庄村的李宏权先生现任河南省豫剧三团指挥兼作曲、河南省打击乐协会会长、河南省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他担任豫剧《程婴救孤》配器、指挥,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国家精品工程奖。豫剧《焦裕禄》他任音乐配器、指挥,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一名。戏曲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他任音乐配器、指挥,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音乐片最高奖“大雷米铂金奖”。戏曲电影巜电影儿女》他任配乐、指挥,获得2014年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片奖。
鲁庄村的李戊辰先生不但书法功底深厚,作品多次获奖,还喜欢音乐,也是拉曲胡的高手,曾是鲁庄剧团乐队的主要成员,尤其擅长鼓乐音律,也是鲁庄村狮子社擂大鼓的台柱子。2012年春节,他组织指挥305面大鼓参加巩义市文艺汇演,策划编导的鼓乐节目《闹新春》,气势恢宏、动作齐整、鼓乐震天、令人震撼,获得大赛一等奖。鲁庄村狮子社的大鼓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有鲜明的特色,音律时而委婉悠扬,时而铿锵激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精通鼓技的老艺人体弱多病,大鼓歌有失传之忧。他拜访多位老艺人,搜集整理记录鲁庄村的鼓谱。后来他发现其它村也面临这个问题,又用几年时间,深入到河洛地区的三十多个村,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大鼓歌300多首,编辑出版了《河洛鼓谱》,保护传承了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在鲁庄镇普通的农家小院,可能都会有农民的书房、画室画案、创作室;在乡间小道遇到看似普通的农民,可能就是书法绘画的高手;在村中看到的农家妇女,可能就是画牡丹的网红农民女画家;在学校门口遇到的小学生,可能就是全国少年书法大赛的获奖者;在田间看到干农活的小伙子,可能就是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的传承人,这绝不是夸张。鲁庄镇现在从事书法、绘画、剪纸、雕塑、陶艺、音乐、戏曲、舞狮、鼓技等民间艺人有上千人之多。鲁庄村的姚淞滨、韩凌波、姚荣茂都是普通的庄稼人,一辈子喜欢看书、写字、绘画,自己都有书房、画室。如今都已年过八旬,每天看书学习、临帖练字、绘画创作从不间断,把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半点功利非分之想。在鲁庄镇像这样的普通人还有很多很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虽然先贤已远去,但“头悬梁,锥刺股”“铁砚磨穿,不改素志”的精神犹在、遗风尚存。它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鲁庄人,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瞄准目标,矢志不移。鲁庄人只要继续发扬“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助”的“三苦”优良传统,鲁庄镇今后仍然会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可喜的是,近几年鲁庄的青少年才俊,不断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已崭露头角。从耄耋老人心如止水,潜心学习的身影,看到了“文化鲁庄”的身教和传承;从小学生每天早上,在青石板上写字时的认真执着,看到了“文化鲁庄”的未来和希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文化鲁庄”的秘密所在!
2021.12.20于海南澄迈
说
明
1、首先,在该文写作过程中,各位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难免以管窥天,以偏概全,很难准确无误地反映文化鲁庄的全面情况,有很多优秀人才和高水平作品会有遗漏,敬请见谅。该文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3、本文配图所用美术、书法、剪纸、雕塑、藏书票等都是鲁庄人的作品。
来源:幸福巩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