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虽说是一篇自读课文,但由于是文言文,学习时还是紧紧张张用了两课时才完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1)

第一课时 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末期,秦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赢政故技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强调字音:雎,怫,跣,抢,祲,缟,傀

2、指名学生介绍唐雎,作者及背景,检查预习。

①唐雎:唐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末期,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25年天魏。安陵是魏的附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编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②《战国策》: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年刘向编订为33篇,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富有文学意味。

3、朗读课文:听朗读音频;齐读正音;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读。

4、小组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教师强调重点词、句。

三、把握故事情节

1、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逐段概括具体内容:

第1段: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

第2段:唐雎抵制秦王的欺诈,尚在理性的气氛中交锋。(发展)

第3段: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尖锐激烈,达到白热化。(高潮)

第4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

(注:如果要梳理层次的话,将2、3段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即将“唐雎在秦国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过程”做一个主体,全文分部分就行。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分层,因为逐段理解,也是很明白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2)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合作探究

1、在对话与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

①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且秦灭韩亡魏”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②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轻寡人与“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安陵看清形势,关键是一个轻”字,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秦国的军事势力,这是秦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③安陵君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曰:“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有何不同?

(唐居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④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一是用来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二是表明决心:唐雎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⑤找出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课后一)

(安陵君委婉的拒绝了秦王,秦王“不说”;

当唐雎重申立场,坚决不易地,秦王“怫然怒”;当唐军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色挠”。

这些情绪的变化,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颇具戏剧性。)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3)

2、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作为一强国国君,他盛气凌人,奸诈骄横,强悍凶残。

唐雎:作为一弱国使者,他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不畏强暴。

安陵君:作为一个小国国君,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知人善任。

3、概括写作特点

①对比手法:秦王前倨后恭态度的对比;唐雎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

②衬托手法: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相辅相成。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抽取两组同学上台表演,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秦王,一人演唐雎,用白话文对话,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握矛盾冲突。最后由同学们评选出最佳演员。

三、延伸拓展:

1、本文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这归功于唐雎的说话技巧,变现在:

①道义上:言之有“节”;言之有“据”

②威力上:言之有“力”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2、视频播放《掷地有声!重温中国外交天团2020高能集锦》,让学生感受中国外交,体会爱国情怀。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4)

三、布置作业:

●A B:背诵全文及注释,并将本文改写为部话剧(300字左右)

●C:背诵全文及注释

其实文言文也可以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去表演,在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之中理解故事,总结人物形象,学会写作手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