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

关于开国将帅方面,一些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1955年被授予少将及以上军衔的高级将领才能称为开国将帅,情况实际并非如此。开国将帅指的是1955年—1965年十年里,我军实施军衔制后,被授予将帅军衔的人均可称为开国将帅。

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1)

解释了“开国将帅”这个范围后,我们说开国少将有一千余人也就能够理解了。少将是开国将帅中军衔最低的,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资历和战功远不如元帅和大将。然而,建国后,有3位开国少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组织的信任,能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正国级干部。

建国后,十大将中没有一人能是正国级干部,十大元帅中有且只有三人是正国级干部,开国少将想成为正国级干部,难度真的非常大。

开国少将李德生、汪东兴、刘华清三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没达到的高度,他们能够做到。

李德生

1916年4月,李德生出生于河南省新县,1930年参加红军,两年后入党。土地革命时期,李德生参加了长征,作战英勇不怕牺牲,担任过连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务。

抗日战争,李德生在129师任职,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团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战斗,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胜利。

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2)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参加了陇海、定陶、滑县、豫北、鲁西南等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李德生所部担任主攻,与黄维兵团激战两天一夜,攻占了双堆集核心阵地,为全歼敌兵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德生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他指挥前线的12、15军所属部队,击退敌人数百次的进攻,直到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从革命战争的资历和职务来讲,李德生与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有不小的差距,1955年授少将也是符合授衔规定的。

建国后,李德生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元帅等国家领导人的器重,他创造了“郭兴福教学法”,有利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被推广全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3)

1973年8月,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1990年4月,李德生退居二线,于2011年5月病逝,享年96岁。

汪东兴

汪东兴是毛主席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担任过中央警卫局的局长,这些事情熟悉现代历史的人应该是清楚的。

汪东兴早年也有不错的革命履历,他1932年加入共产党,在红军队伍中担任排长、营青年干事等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汪东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在医院、卫生部等机构党组织中担任政治委员。1945年7月,汪东兴当选为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4)

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汪东兴负责保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做好警戒和保障工作,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继续负责中央领导的安全保卫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毛主席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

1977年,汪东兴与叶剑英、李先念等人一起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跻身正国级领导。1980年,汪东兴辞去了职务,退居二线,享受退休生活,于2015年8月病逝,享年100岁。

刘华清

1916年10月,刘华清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省黄安县)一户贫困的家庭中。黄麻起义后,刘华清当过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

革命战争时期,刘华清参加了长征,担任了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立下过不少战功,曾受到彭德怀的表扬。

抗战时期,刘华清在129师386旅担任司令部秘书主任等职,曾奉命护送邓小平从中央到129师赴任。在百团大战中,刘华清负责在后方运输物资,保障前线部队所需。

开国少将仅存6人: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5)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刘华清被授予少将军衔,为了海军的发展,刘华清先到苏联进修学习,回国后长期在海军任职,担任一些重要岗位。

刘华清为我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这份荣誉非常高。1992年,刘华清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成为国家的正国级领导。2011年1月,刘华清将军病逝,享年95岁。

结语

开国少将刘华清、汪东兴、李德生三人在建国后官至正国级,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过了许多开国元帅,令人钦佩。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少将都是1916年出生,属于同龄人。

三位官至正国级的开国少将,之所以有如此出色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自身出色的表现,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一方面深受上级的信任,两者缺一不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