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

30年,一个新生的稚童,可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30年,一个新生的城市,同样可以完成蜕变,展现化茧成蝶的美丽。

今年,是闵行“撤二建一”30周年。这三十年来,闵行各下辖镇、乡、街道历经风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即日起,今日闵行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带您看闵行区三十年“蝶变”,走进闵行人的“三十而立”……

“其实我挺想家的,想写一点家乡相关的历史。”“那我可以写城市规划,探讨未来。”2016年春节,在异国他乡的一次团聚,两位闵行年轻人郭旻天、袁炜一拍即合,“天袁地访”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

六年来,“天袁地访”公众号立足上海,聚焦闵行,记录历史、展望未来,更是牵手闵行融媒体中心共建“媒体 ”,搭建起一座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今天,我们邀请“天袁地访”主笔之一“袁童鞋”,也是莘庄人的袁炜,聊一聊他眼中的城市“蝶变”。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2)

“天袁地访”两位主笔郭旻天(左)、袁炜(右)

过去:与“蝶变”莘庄共同成长

“莘庄,因跨莘溪建城而得名,莘溪两边有绿莹莹的草,所以莘字带草字头……”说起莘庄乃至闵行的点点滴滴,袁炜如数家珍,宛如一本“行走的人文地理”。

袁炜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莘庄人,他第一次知道“莘庄”,是在1995年,小学四年级。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3)

1990年,莘庄莘松路鸟瞰(图片来源:《上海县志》)

90年代初,上海开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很多中心城区的人都向城市周边迁移。袁炜也随着父母搬来了莘庄。

当时的莘庄居民还是以莘庄镇、莘庄乡的本地人为主,走在路上还能听到一些本地方言。袁炜对莘庄的初印象,还只是这里离在徐汇上班的父亲更近。

那时候,他每周要去市中心学画画,从莘庄到人民广场,要换至少两辆公交,先乘徐闵线到徐家汇,再坐42路或49路或15路才能到达。“画画班的同学问我住哪里,我说莘庄,好多人都不知道是哪里……”

这样的情况在1997年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伸段(莘庄站—锦江乐园站)正式通车。“1号线开通,使得莘庄到市中心人民广场16公里的空间距离,变成了半小时的时间距离,更多上海人愿意选择莘庄。因此,大量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建了很多小区,‘地铁房’的概念就是这样诞生的。”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4)

地铁一号线延段工地现场(资料图)

再到上世纪末,莘庄立交建成,给莘庄的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带来巨大改变。“进入枫泾就到上海,到了莘庄立交桥,就是进入上海市区。”莘庄不仅被全上海人看到了,也逐渐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和“新上海人”的落“沪”首选。

袁炜在莘庄逐渐长大,见证了莘庄人为买生活用品跑去莲花路或市区,到在家门口就有三大商圈;见证了地铁5号线、12号线的开通,嘉闵线的开工,也曾为机场联络线没在莘庄设站而惋惜。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5)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6)

2016年5月,施工中的莘庄地铁站(天袁地访)

如今,三十而立的袁炜也在莘庄安了自己的家,儿子在莘庄上小学,最喜欢的是莘庄三大商圈和出门不远就有的生态空间,岳父岳母后来也搬来了莘庄,“他们说,出门就是健身步道,生活不要太好嘞!”袁炜说。

现在:搭建和谐、平等的沟通桥梁

“他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则是喜欢研究地理,我们高中时就是史地爱好者。我老婆开玩笑,说我们平时看的那些书都是老学究才看的。”袁炜笑着谈起。

微信公众号的创建是兴趣使然。与另一位主笔“布城马丁”——郭旻天在美国见面后,袁炜一回国就创建了“天袁地访”,公众号简介写的是:行走的上海人文地理。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7)

“初衷是想记录上海的历史,展望上海的未来。”袁炜说,后来他们发现,讲上海故事的人很多,而对自己脚下这边,陪伴他们成长的土地——莘庄乃至闵行的却不多见。

于是,他们开始聚焦闵行人文地理,用“城事”“沪说”两大主题,述说故乡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无论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还是对人文地理的兴趣,袁炜和郭旻天时差十几个小时,却默契地将基本每周一更的“天袁地访”坚持了六年。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8)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9)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0)

“天袁地访”公众号中,标记着#闵行区 话题的文章有169篇,#沪说 主题的109篇。其中,以“莘庄副中心”为话题的文章有30余篇,内容不仅涵盖了莘庄副中心设计的探讨,也有关于莘庄灯会的独特视角评析等等。

2018年上海建设机场联络线过程中,袁炜写了几篇关于莘庄是否应该力争设站,受到了不少关注闵行城市规划的读者热烈探讨。也是从那时开始,他逐渐意识到,自媒体也可以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公众参与的平台。自那时起,长期关心、谏言闵行地区发展也成为他们推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1)

“天袁地访”读者留言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2)

去年,莘庄镇政府邀请袁炜作为市民代表,参与莘庄“十四五”规划大讨论,与区人大代表交流,提供了若干群众建议。

“我们的读者,很多都是与我一样对城市规划感兴趣的莘庄人,不少人也有自己的构思和设想,但他们可能不愿意公开在政府平台上探讨,但在‘天袁地访’上可以畅所欲言。”袁炜说,一般有理有据或真实提诉求的读者留言,他都会精选出来,希望搭建起一个和谐、平等、友善的对话平台。

未来:成为近悦远来主城西南门户

生活在莘庄,袁炜对莘庄未来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满怀期待,但也因为了解,他也看到了莘庄现有的一些短板。

“由于交通阻隔过多,莘庄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内部板块的割裂,无论是哪个方向来莘庄,总会需要走涵洞或地道。因此,空间上要更加缝合,弥补割裂的缺憾。莘庄枢纽上盖工程吹响了副中心开启缝合之路的号角,值得期待,也希望进度加快!”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3)

跨越铁路与道路隔阂的联络通道,将极大地促进莘庄综合交通枢纽北向的拓展

“另外,既然是主城副中心,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并能服务、辐射更大的范围。因此,我认为,时间上,要构建更加完善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构建更加顺畅的30分钟车行辐射圈,构建更加通达的60分钟轨道交通通勤圈。”

“希望莘庄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筑巢引凤,推进市场主体注册、办公、纳税三落地,为市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实现职住平衡,摆脱‘卧城效应’的束缚,真正让莘庄成为近悦远来的主城西南门户与会客厅。”袁炜说。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4)

你眼中的莘庄是什么样的?

莘庄有一项传统技艺——钩针编结。每一个莘庄人,每一家莘庄企业,就像钩针编结的参与者。

社会亟需的人才在莘庄能接触到市区的溢出红利,也能得到较为开阔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企业家在莘庄能够快速联通长三角和更广阔的市场腹地,也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产业氛围和扶持政策;孩子们在莘庄可以受到如同中心城区一般的高品质教育,也能出门就能找到玩耍、游乐的空间;老年人在莘庄拥抱更好的生态空间,也能享受到一流的社会医疗设施;路过莘庄的乘客在莘庄则能够体验到 “站城一体”的风采,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

莘庄是上海地理中心(他小学四年级就认识莘庄)(15)

每一条线都能画出各自的色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连点成线,串线成面,编织出莘庄更加宜居宜业、更加美好的样子。

——袁炜

文字:莘庄融媒体分中心 陈彦汝

编辑:陈彦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