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赤峰过去的事(新石器时期至清代)

新石器时期: 

  距今约一万年前   赤峰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在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上窑村一个洞穴中发现。洞穴地处距地面高100余米的老虎洞山顶,洞穴附近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经过烧烤、食用过的肿骨鹿骨骸。经考古学界鉴定,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这一发现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距今约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兴隆洼聚落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  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清朝赤峰过去的事(新石器时期至清代)(1)

兴隆洼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前  赵宝沟文化先民生息、定居于今赤峰市敖汉旗境内。赵宝沟聚落址,位于今敖汉旗赵宝沟村西北约1公里的漫岗上,占地9万平方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正式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7座,对祭坛也作了局部解剖。从发掘所获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显示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北方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居领先地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上一千余年。” 

  距今约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红山文化先民遗存,在今赤峰红山后(北)发现。海拨750余米的红山,位于英金河畔,面积近1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先民遗迹主要分布于红山后一带,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遗存。 红山文化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以西辽河上游赤峰为中心,西至张北,南抵京津,东越辽河,北跨大兴安岭。近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容,为复原红山文化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这些新发现中,"玉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翁牛特旗,从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发现早期的玉石龙、黄玉龙和碧玉龙,圆雕精细,造型古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数十件成组玉器,除龙型器外,尚有玉蚕、玉鸟、猫头鹰等,这又表明赤峰地区远古时期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前  我国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遗迹,在今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畔富河沟门发现,学术界定为富河文化。在富河沟门聚落建筑中,共发掘房址37座。这些房屋均顺山坡地势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间有土坎相连。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发现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他地区,以及近邻哲里木盟也有发现,据地下发掘的碳化物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余年,是继红山文化以后,赤峰北部草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它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创造的远古文化,共同推进着北国远古文明的历史进程。

清朝赤峰过去的事(新石器时期至清代)(2)

红山玉龙

距今约四千五百余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汉旗小河沿遗址开始发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组特征明显的陶器群,陶质细腻、质地坚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这里首次被发现。考古界认定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前。  

  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现,其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学界命名为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为中心,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东至辽河,西抵张家口,南达京津,北越西拉木伦河,处在赤峰的居民,当与燕、山戎先祖有关,他们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明的开拓者,也是商、周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奠基者。  

  敖汉旗大甸子乡夏家店下层文化,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载入史册。

夏商时期:

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时期,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存在一个城邦奴隶制社会形态。考古人员在今敖汉旗,松山区阴河、英金河流域等地发现大批规模宏伟、建筑坚森、布局严密的石筑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顶或山坡间,今民称“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内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筑,辟有多道城门和城楼(敌鲁)。敖汉旗石匠沟、松山区水地八家、迟家营子、孤山子等城堡最为典型。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距今约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际,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当为商世侯国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松山区五三乡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头牌子等地,先后发现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铜鼎。中国考古界鉴定距今约4200年左右。

  公元前21世纪

  商族先民“邑于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纪初,迁居于“砥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克什克腾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辽河上游,越过内蒙古高原,进发中原,灭夏建商,开创了先秦时期鼎盛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公元前19世纪前后

  “天之骄子”东胡族发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带,并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称谓见诸于中国史籍

西周至春秋时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县官地镇,开始了对铜矿的开采、冶炼。考古发现的遗存表明,它与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并列为中国南、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两座铜矿,在中国古代矿产采冶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清朝赤峰过去的事(新石器时期至清代)(3)

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

战国秦汉时期:

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是时,五郡塞外地遂为鲜卑所据。直至三国时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千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汉廷在其辖境复置护乌桓校尉。

东汉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鲜卑内附,汉廷令居乌桓故地。鲜卑大人入朝,接受汉帝封赏。

东汉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今赤峰为东部宇文鲜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志铭》在追述契丹先祖时明确记载:“其先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西晋初期 (公元220年前后)

  南迁的东部鲜卑,先后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个强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鲜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今朝阳)、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晋之后,赤峰地区先后崛起库莫奚和契丹两部族。库莫奚,后单称奚,为东部宇文部之别种。契丹,原为鲜卑部种,曾长期与宇文、库莫奚部杂处游牧。由于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族日众,于公元344年从鲜卑部族分离独立,自号"契丹"。其地在库莫奚以东、和龙以北数百里(今西拉木伦河下游南部)。这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契丹将自立于民族之林。

  东晋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东部海尔金山(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内部实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营州(今朝阳)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首摩会说服奚、室韦等10余部降唐。

  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奚王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以契丹大贺氏酋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以奚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唐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阳。

  唐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时期,西方佛陀波利来到中国,并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庙传播佛教,这是赤峰地区最早关于寺院和游僧的记载。

  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为饶乐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赐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号。以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这是唐王朝首次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领推行“羁縻”性质的联姻。

  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别部之地设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上游)。

  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农业和民族手工业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伊斯营子(今查干哈达中学所在地)。为契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代:

辽统和五年 (公元987年)

  辽圣宗母承天太后肖绰率军南下,大破宋军,除在上京开龙寺做佛事月余,饭僧万人外,并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圣寺(今宁城大明附近),以贺大捷。

  辽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云16州入契丹后,宋朝把“收复失地”作为基本国策,但屡次对北用兵均遭失败。是年,辽圣宗及其母肖太后,转守为攻,率军南进,大军进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兵临城下,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峙的战争状态,使中国北部边境出现长达100余年的安定局面,“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佳话。

  辽统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辽国最大的陪都、中后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这是一座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布局严谨、城市设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的大都市。在辽国中后期契丹民族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辽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辽圣宗母萧太后卒。

  辽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辽在庆云山下营建庆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北),同年建庆州于庆陵南为奉陵邑。分别葬圣宗、兴宗、道宗及其皇后。庆陵分东、西、中三个陵区,规模宏伟,构筑华丽,陵中保存的汉文、契丹文哀册及大量壁画,是契丹人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学士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节。

  辽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于庆州城内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木混合建筑,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珑优美,外观挺拔秀丽,时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优秀的艺术杰作。

  辽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纂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先后到达中京、上京。期间作《虏中诗》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边户》等最有文学史料价值。《边户》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辽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出使辽国。苏颂考证了历代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等制度,写成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专著《鲁卫信录》。使辽后除有《行程录》传世外,还有《使辽诗》(或《北语诗》),是研究辽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过土河》、《契丹帐》、《游中京镇国寺》、《牛山道中》广为传颂。《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生动描绘了辽地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辽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权臣耶律乙辛与宰相张孝杰,预谋演出了一场辽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年轻贤惠、多才多艺的懿德皇后,被诬告与宫中乐人赵惟一私通,道宗恼羞成怒,赐皇后自缢,皇子被害,一批敢于直谏陈事的忠臣遭贬、流放,受诛迁连,一时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鸦雀无声,震惊辽廷"。著名学者、观书殿学士王鼎,秉笔直书,在其《焚椒录》中作了如实的记述和公正的评论。道宗感悟,处死乙辛。至天祚(皇孙)时期,彻底为乙辛所诬者平反昭雪,并以国礼改葬追谥宣懿皇后。

  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使辽。回国后除著有《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还根据沿途所见辽地风光,作《虏帐诗》28首,其中《出山》描绘辽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强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辽寿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圣寺塔(今宁城县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筑,塔高80.22米,是辽代最高大的建筑,为今国内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庄、凝重,浮雕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自如,神态优美逼真。塔身内自上而下,安置网状木拉筋,并有垂直柏木枋和横梁,塔体以抗高压的沟纹砌筑,白灰浆砌,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具有极好

清朝赤峰过去的事(新石器时期至清代)(4)

大明塔

金代:

金天眷元年 (公元1138年)

  辽国亡。辽上京地区为金人所据。金上京会宁府营建后,于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取消辽上京称号,称临潢府。元贞元年(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后,又将辽中京(中都)改为北京大定府,设留守司、转运司、警巡院,并将临潢府归属北京路。从此,作为盛极一时的辽国腹地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地位。

元朝时期:

元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

  特薛禅按陈孙斡罗陈万户修建应昌城,全城分弘吉刺贵族居住区、衙署区、寺院区、市肆区,城外有报恩寺。应昌城建成后,世为鲁王及鲁国大长公主所居,弘吉剌部的统治中心,系蒙古东部元代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北京路总管府为大宁路(今宁城大明城),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9州和大定、龙山、富庶、和众、金源、惠和、武平7县,录事司一,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通往东北的交通枢钮。是时,商贾云集,资货山积,成为北方重要经济区。

  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元王朝中央设中书省,除腹地外,各地设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站等事,均管理之。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等直属中书省,宁城县、赤峰市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

  位于今喀喇沁旗北山谷著名寺院龙泉寺重修落成。是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环境幽静。院内有刻于唐、宋时期石狮一尊,建山门、前殿、后殿、鐥房、僧舍若干间,精巧玲珑。寺内保存的四至碑和两通元碑,系赤峰市人文景观及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元至元二十七年 (公元1290年)

  八月二十三日 夜,武平路(今宁城县大明镇)发生7、8度强烈地震,官府民舍倒塌700余间、死伤7 000余人,并出现地裂、黑砂喷射地象,有感地区波及河涧(今河北省)一带。平章政事铁木儿、枢密院官员塔鲁忽率众500余人奉命前往巡视。

  九月八日 复震,朝廷命免租赋、商税、开放酒禁、斩杀盗贼,并放银840锭、米万石以赈灾

明朝时期:

明天启六年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

  九月 努尔哈赤病死,其四子皇太极即位,为太宗,改元天命为天聪。

  从西藏来蒙古地区传授喇嘛教的夏尔呼图克图,在庆州(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建成“大神变塔”和“天降塔”。为弘扬藏传佛教,还在城内刻立1方石碑。

  明崇祯二年 (后金天聪三年 公元1629年)

  十月十二日 皇太极率大军在西拉木伦河上游起兵伐明。

  明崇祯三年 (后金天聪四年 公元1630年)

  阿鲁科尔沁部首领达赍偕子穆章叛离林丹汗,率部归附后金。皇太极命诸贝勒郊迎5里,并赐宴。后把阿鲁科尔沁部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北岸(即今阿鲁科尔沁旗境)驻牧。

  明崇祯五年 (后金天聪六年 公元1632年)

  年初 皇太极率后金军援助阿鲁科尔沁部,林丹汗败走。

  翁牛特部济农逊杜棱脱离林丹汗的控制,偕其弟栋岱青及喀喇齐里克部台吉噶尔玛,率属部归附后金。喀喇齐里克部原为翁牛特部一分支,降后金后与翁牛特部并为一起,部名取消。

  明崇祯六年 (后金天聪七年 公元1633年)

  三月 皇太极下令西征林丹汗,命令已归附的蒙古诸部“出兵同讨”。

  五月初一 皇太极率大军越喀喇木伦河(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初三到哈那崖。初七,大军越兴安岭在淖赍诺尔(今克旗西北锡林河源)与林丹汗展开激战。此役林丹汗受重创,将士死伤惨重。

  五月二十三日 林丹汗率残部逃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后越黄河退青海,于翌年八月,林丹汗病死于青海“大草滩”。

  十月 皇太极派遣国舅阿什达尔汉及达雅齐两人,在硕翁科尔山(今哲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为已归顺的科尔沁、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诸部划分牧地,明确四至及疆土。

  此次牧地划定及其以后又经过调整,卓索图、昭乌达两盟8部13旗牧地定位大体分三种形式:(一)异地安置的为巴林、敖汉2部,由广宁边外移到西拉木伦河北岸及老哈河东岸巴林、敖汉部今地。巴林部原为内喀尔喀5部之一,原牧地在广宁哈亥额力素(今辽宁省彰武一带);敖汉部在广宁义州(今辽宁锦州义县)。(二)一部划分2个旗以上的有喀喇沁、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划分为左、右两旗,翁牛特划分为左、右两旗;阿鲁科尔沁划分北、南两旗,后又并到一起。(三)克什克腾旗为1部1旗(后划),在原地未动。

  明崇祯八年 (后金天聪九年 公元1635年)

  二月 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兵1万将林丹汗妻子苏泰及儿子额哲擒获。苏泰将元代传国玉玺献给了多尔衮。

  清廷招编喀喇沁、土默特两部,建4旗。析喀喇沁部为左、右2旗。

明崇祯九年 (清崇德元年 公元1636年)

  四月 皇太极在盛京召开大会,内蒙古16部49旗王公贵族与后金满蒙汉官员参加,以佛像(玛哈噶喇金质佛像)和传国玉玺为契机,登基称帝。昭、卓盟参加会议的有敖汉、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含喀喇齐哩克)、喀喇沁(含乌喇特)。蒙满汉代表以蒙满汉三种文字上书共荐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会上清廷对蒙古王公台吉分别封以亲王、郡王等爵位和赐以达尔汉岱青等号。自此皇太极不仅是大清帝国的皇帝,而且也成为内蒙古各部封建贵族的汗王。

  明崇祯十二年 (清崇德四年 公元1639年)

  清廷对蒙实行“赐之封爵,界之疆土”盟旗制度。对昭乌达、卓索图建立了会盟。

  昭乌达盟初编3部4旗,会盟地点,初设翁牛特左翼旗东部"札衮乌达楚古拉干"(今翁牛特旗大兴乡),即100棵柳树之意,后来演变成“昭乌达”。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迁布日敦他拉(今翁牛特旗海日苏),同治年间迁到阿鲁科尔沁旗南德博色克敖包(今哲盟开鲁县麦新村)。因会盟非常设机构,只届时各旗王公贵族偕其部众到此相聚和会商要事,会罢而散,故选一水草丰美之处即可,基本无固定地点。

  卓索图盟辖2部6旗,会盟地址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卓索图川。

  会盟制度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习惯。三年一次,蒙古族会盟亦三年一次,也有时一年一次。目的“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设盟长1人,由各王公或札萨克中选任,皇帝批准,颁给印信。雍正年间后设副盟长1人,设帮办盟长1~2人,并另设备兵札萨克1人。清廷对蒙古拆部编旗,对蒙古首领去汗号封爵的羁縻政策从天命九年(公元1626年)到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共150年时间方才完成。

清朝时期:

清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 明王朝灭亡。

  四月 清睿亲王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率兵至山海关会同吴三桂攻打李自成。敖汉、喀喇沁、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等部率应征兵员从战。

  清顺治六年 (公元1649年) 

  巴林右翼旗札萨克衙门建学斋,学生多为王公贵胄子弟,学习蒙、满、藏三种语言文字。主要为王府培养笔帖式(文书)及通事(翻译),课程主要是礼仪、计算、文牍三种。

  清廷准许关内农民移驻辽西开荒,卓、昭盟南部已有农民入境开垦。

  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下嫁巴林右翼旗多罗郡王色布腾的固伦淑慧公主在大板镇王府西侧主持修建圆会寺(俗称西大庙)。又由青海达赖喇嘛处请来额尔德尼嘎布其喇嘛封为达喇嘛主持西大庙,并令其主持全旗教务。之后,又花万两白银在北京制做一部《甘珠尔经》,又用黄金千两制做金佛、金塔供奉于寺内。从此喇嘛教在巴林右翼旗开始传播。

  清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4年)

  阿鲁科尔沁旗在查干特布色建罕庙(戴恩寺)。罕庙是中国黄教八大呼图克图之一,是皇帝庙,故称罕庙。罕庙为藏式建筑,由前后左右中5庙组成,3个葛根仓,每仓有1名活佛主持。盛时喇嘛500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玄烨巡视阿旗,曾驻跸罕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