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巡抚丁宝桢是不是沈葆桢(巡抚丁宝桢杀慈禧红人安德海不是一时冲动)
慈禧
1861年,经过辛酉政变掌权的慈禧一手遮天,她最宠爱的太监“小安子”安德海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众多大臣巴结安德海还来不及,可是一位小小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居然就敢把安德海给杀了。
不但杀了,还“弃市”,就是曝尸街头。不但曝尸街头,据说连裤子都扒了,让太后跟前第一红人死的极其耻辱。
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等于在慈禧脸上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帝师翁同龢知道消息之后大呼:快哉!
李鸿章看到送来的邸报之后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这份报告让手下幕僚传阅了一遍,感慨的说:稚璜(丁宝桢字稚璜)成名矣!
曾国藩告诉他的手下薛福成:我的眼睛病了好几个月,听了这个消息,眼睛里的云翳都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
那么问题来了,丁宝桢不过是个地方官,哪里来的胆子诛杀安德海呢?
丁宝桢像
民间传说里把丁宝桢描绘成一个铁骨铮铮的忠臣,冒着杀头的风险为民除害,先斩后奏,犹如包青天、海青天一样的传奇人物。
可是且慢,真实的历史往往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戏剧化的桥段,更多的是密室之中的筹划与算计。丁宝桢哪里敢随便诛杀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大太监,这是同治皇帝和奕这叔侄二人早就商量好的事情。
安德海到底怎么得罪了小皇帝和恭亲王呢?这笔账得从小安子如何得势开始算起。
安德海原本是咸丰皇帝跟前的一个小把戏,但是他聪明伶俐,很快在一帮小太监中脱颖而出得到咸丰皇帝的欢欣,成为太监总管。懿贵妃慈禧那时候还没有掌握权柄,渴望权力的她早早的就和这个很有前途的小太监达成了默契。
1861年,安德海和慈禧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1861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最终病死于此。慈禧和顾命八大臣抢夺权力,此时肃顺大权在握,要想扳倒肃顺,必须得到有力人物助阵,这时候恭亲王奕已经是朝中二号人物,这个鬼子六也不爽肃顺很久,慈禧和奕很快达成政治联盟。奕以奔丧之名前往河北承德密会慈禧,肃顺当然不能够让这两人如愿,他提出一个反对理由:皇帝死了,鬼子六和懿贵妃,你们叔嫂两个这个时候私底下见面不合礼法吧。你别说,这个理由虽然猥琐可是却让人没法说。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太监安德海出了一个鬼主意,让奕男扮女装瞒过门卫,和慈禧见面敲定了政变细节。这里插一句,奕的长相要是扮作女人的话,那可真是比鬼还难看,当时看门的护卫真的是瞎了眼。
奕照片
随后安德海搞定手握京城兵权的胜保,让他支持慈禧掌权。这样慈禧才能顺利发动辛酉政变,灭掉肃顺,垂帘听政。
安德海自然成为慈禧身边第一功臣,第一红人。
清朝皇帝一直对于太监干政保持警惕,防了二百多年,最后还是没有防住。从安德海开始,清朝太监开始干政。
辛酉政变之后,恭亲王奕成为议政王,朝廷形成了两宫太后垂帘于内,议政王掌权在外的格局,这对于慈禧来讲还是不爽的事情。安德海再次粉墨登场,他反复在慈禧面前诋毁奕,最终让奕失去了议政王的权力。你想奕可不要把这个死太监恨出一个洞来?
同治画像
那么小皇帝同治为啥跟安德海不对付呢?这就是皇宫里面的家务事了。
慈禧是同治的亲妈,慈安是同治的嫡母,可是慈安的性格温柔宽厚,慈禧的性格严厉刻薄,所以小皇帝同治反倒是亲近慈安,疏远慈禧,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慈安皇后说。安德海的眼线密布,小皇帝在慈安跟前说什么话都逃不过他的耳朵,自然也就逃不过慈禧的耳朵。因此有几次小皇帝说错了话就被安德海捅到慈禧那里,被慈禧狠狠的收拾了几回。
慈安画像
皇帝再小也是皇帝,被一个太监给欺负了自然不愿意,所以据说同治恨得要死,经常用刀斩杀一个小泥人,嘴里还念念有词:杀小安子!
奕和同治有了共同的目的,但是在宫里自然不好下手,叔侄二人统一了思想:让地方大员斩杀安德海,借刀杀人是最好的选择。
同治八年的时候,奕同治这叔侄二人终于等来了机会。
安德海不作不会死,自己主动提出要下江南为皇宫采办龙衣。身为慈禧身边第一红人,只要慈禧点了头,没有人可以拦住他。
小皇帝同治更是一边答应一遍边搓着手算计:机会终于来了!
他一面假装赞成(“阳为赞成”),一面密告东宫太后慈安和奕,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
为什么这个时候可以杀安德海呢?因为清朝有祖训,太监不能出京。据说安德海准备出京的时候还有人劝说过他,说朝廷有祖制,太监不允许出京。可是安德海这个时候太膨胀了,你知道他说了什么话吗?
太后摄政,祖制上也没有,现在不也有了吗?
这可真是上帝让谁亡,先让丫疯狂。
在确定安德海准备出京之后,小皇帝同治在当年的正月就诏丁宝桢进京商量诛杀事宜,可见其杀安德海的心情是多么的急迫!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同治安排了丁宝桢杀安德海呢?薛福成在《书太监安德海伏法事》这篇回忆录里面记载了证据。薛福成这个人是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心腹幕僚,他的弟弟薛福保是丁宝桢的心腹,所以这兄弟二人也可以说是隐形实力派。因为这个关系薛福成和丁宝桢保持着不错的私交。在同治八年四月份的时候薛福成曾经前往济南拜见过丁宝桢,在两人的密谈中,丁宝桢就和薛福成说到了诛杀安德海的想法。丁宝桢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朝廷政治昌明,唯有太监安德海从中作梗,把恭亲王的议政王敲掉了。而且现在有很多官员想要依附在安德海的门下。
近 日士大夫渐有凑其门者 , 当奈何? 有问 ,复言日: 吾闻安德海将往广东, 必过山东境 , 过则执 而杀之 , 以其罪奏闻,如何 ?
薛福成马上恭维丁宝桢,如果做成这件大事,那就是不世之功。
看了这一段你就明白,丁宝桢一个地方大员,如果没有来自大内的消息,怎么会知道太监安德海准备去广东呢?退一步说,就算他知道安德海要去广东,又怎么会有胆量杀这个权焰滔天的大太监呢。
同治八年夏天,好戏开锣。
同治八年7月初六,安德海带着几十位随从,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一路南下。船上挂的旗子上面写的是:奉旨钦差采办龙袍。两边插着龙凤旗,船上还带了一套龙袍。到了七月二十一日安德海生日这一天,这个死太监居然胆大包天,让带来的男女对着龙衣跪拜,这才叫好死不死。这些细节最后都成为诛杀他的铁证。
丁宝桢此前已经给自己辖区的地方官打过招呼,留意安德海船队进山东境内的动向,一有苗头就可以抓人。安德海船队沿运河南下,进山东境内第一站是德州,可是一来安德海势力太大,二来德州的知州赵新也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担心贸然出手最后可能会连累自己。所以他没有出手抓人,但是给丁宝桢写了个报告。这样的话万一安德海被扳倒自己有一份功劳,万一安德海没有扳倒自己也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小罪过。安德海一行大摇大摆过了德州,进入了东昌,可是东昌的知府程绳武也是一个怂人,他率领兵马跟在安德海船队后面三天,一直不敢出手。最后眼睁睁看着安德海出境。这下丁宝桢坐不住了,一旦安德海过了山东,他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丁宝桢命令总兵王正起发兵追赶,这个时候也是天遂人愿,到了泰安境内的时候,因为水太浅,安德海一行上了岸,选择走陆路。最后在八月二号王正起和泰安知县在泰安境内截住安德海一行,押解到省会济南。
安德海刚刚见到丁宝桢的时候气焰那是相当的嚣张。小小地方巡抚居然敢动太后身边的吉祥物!
“我奉 皇太后命 ……汝等 自速戾耳 ” !我可是奉皇太后的命令办事,你们可别找不自在!
丁宝桢 心里有谱自然不怕小安子跳脚:
“即系奉差 , 何以并无谕旨及传牌勘合? 又何以携带妇女 、 妄用禁物” ?
安德海才 “形色惶恐 , 俯首无词” 。
以上对话出自丁宝桢上奏的《拿获私逃出京太监遵 旨正法折 》。
在丁宝桢上奏的折子里面,历数安德海几大罪状,清朝祖制,一个是不允许太监勾结外臣,更别谈太监出京城;第二是不允许太监干政。结果安德海不但出了京城,而且身上还搜出来几张纸片,里面的内容都是受人所托,干预地方政治。再加上违规使用皇家禁物等等,砍脑袋是绰绰有余的事儿。
那么丁宝桢到底是不是像民间故事传的那样,担心慈禧太后刀下留人,在圣旨到来之前就把安德海给咔嚓掉了呢?
当然没有。他哪里有这个胆子跟慈禧硬杠。
八月六号晚上戌时,朝廷处死安德海的旨意到,八月七号,丁宝桢才把安德海给斩首。这个在丁宝桢的日记里面写的清清楚楚。
根据一些笔记记载,丁宝桢不但把安德海给斩首,而且还弃市。就是把尸体脱光了衣服扔在街头曝尸,让老百姓都看看。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吗?这就看出了丁宝桢为人精细之处。因为朝野上下都曾经有传言,说安德海是一个假太监,和慈禧有见不得人的事情,丁宝桢这下把安德海裸尸曝光,自然就平息了不利于慈禧的谣言。
丁宝桢杀了安德海,还不动声色的卖了慈禧一个人情。
所以杀了安德海之后,丁宝桢不但没有受到打击报复,反而接连升了官儿。可能就有这个原因,当然了,以慈禧的老谋深算,既然安德海已经死了,马上打击报复会授人以柄,索性表彰丁宝桢,还能博得一个大公无私的好名声。所以慈禧后来把丁宝桢关于安德海的一些列奏折还编订成册,让其他太监引以为戒。博得朝野上下好评一片:
,德音焕然,中外颔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