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五虎大将是谁(朱元璋麾下的将领)
本篇文章,我们来盘点一下朱元璋身边的将领们,他们似乎个个武功赫赫,卓尔不凡,如果把朱元璋麾下的将领全都算上,单以军功计算,都有谁能进入前十呢?
1.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永丰乡(今安徽凤阳县)人。
徐达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他和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凤阳人,不过小时候似乎没有太多交集。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奉岳父郭子兴之命到家乡募兵,22岁的徐达听到消息,毅然仗剑从军,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
徐达和朱元璋见面后,两人一聊天,发现非常投缘,朱元璋从此把徐达当做心腹。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心腹,几乎全程参与了朱元璋早期的创业征程。
他虽然出身农家,但军事指挥能力却能称得上战神。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是当之无愧的明初第一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在徐达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得以配享太庙,朱元璋亲自下诏赠徐家三世皆王爵,这在当时绝对是可以吹嘘的荣耀。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他为人性格刚毅、有勇力,才器过人,双臂长大如猿,箭术高超。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打和州,常遇春听闻朱元璋为人仗义,是个大有前途的人,便追随朱元璋。起初,并不受朱元璋重视,仅在帐下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但几战之后,朱元璋就发现,这个年轻人总是冲锋在前,其勇猛之势,锐不可挡。
在与陈友谅的一系列战役中,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常遇春为明朝的创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也是朱元璋手下唯一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被称为常胜将军。他常说只要给他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便能横行天下无敌,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常遇春短暂的一生犹如烟花般绚烂,朱元璋评价道:“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明朝的江山十分之七八都是常遇春打下来的,可以说是明朝第一猛将,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江苏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人,陇西王李贞之子,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
作为朱元璋的外甥,他十八岁起即驰骋沙场,败元军、破张士诚,平浙江、福建,七次北征出塞,直捣元朝老巢,勇冠诸将之首,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洪武三年(1370年)北征沙漠时,徐达为征北大将军,李文忠任左副将军,成为徐达手下的第一副统帅。
徐达在沈儿欲大破扩廓帖木儿,李文忠同样连连告捷,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刺以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等数百人,部众五六万人。战后大封功臣,这位年仅31岁的大将被晋封为曹国公,并出任大都督府左都督一职。
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贞因病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陇西王。朱元璋对李家恩宠厚爱胜过任何人,特别是皇外甥李文忠,实际上他也已是位极人臣了。
4.冯胜
冯胜(?—1395年),本名冯国胜,字宗异,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
冯胜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常遇春、李文忠、邓愈他们都还没有投奔到朱元璋麾下。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冯胜几乎参加了朱元璋所有重要的战役:在龙湾之战中,冯胜一马当先,直接截击敌军的中路,使得陈友谅大败,在陈友谅溃逃后,冯胜甚至追击300里,打得陈友谅没有还手之地;在鄱阳湖之战中冯胜表现得也非常英勇,将张士诚打得不敢露头;后来冯胜又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克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并且在安丰将张士诚麾下大将吕珍擒获。战后冯胜被提升为大都督府右都督。
元朝第一名将王保保,这人曾经把汤和打到落荒而逃。却在击败了徐达、李文忠之后,被冯胜大败,顺带被俘虏两万人,牛羊、战马十几万头。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冯胜与徐达、李善长等人一起被封为公爵—宋国公,食禄三千石。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上说:冯胜兄弟亲同骨肉!可见朱元璋对冯胜的评价是极高的。
5.邓愈
邓愈(1337—1377),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宿县)人,原名友德。他是一位“少年英雄”,十六岁即随父邓顺兴、兄邓友隆起兵抗元。
至正十五年(1355年),18岁的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
当年六月,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今安徽当涂北)后,立足未稳,遭到元朝水陆两路大军的包围。水路元军由蛮子海牙率领,封锁采石渡口,堵住朱元璋的退路,形势十分不利。这时,邓愈和徐达率一支轻骑绕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然袭击,生擒了陈埜先。蛮子海牙见形势不妙,狼狈而逃。邓愈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广兴冀元帅。
接着,邓愈又带兵攻打广德州,元朝长枪元帅谢国玺赶来争夺,被邓愈军打退。
因邓愈屡战屡胜,朱元璋晋其为佥书行枢密院事。此后,邓愈率军镇守饶州(今江西潘阳),与陈友谅毗邻,多次打退陈友谅军的侵犯。
后来邓愈又跟随徐达远征西北,击败北元军队。
明太祖曾说:“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称赞邓愈的战功和他的德行,没有人可以匹敌。有一种说法,同为明朝人的罗贯中在写小说《三国演义》时,赵云这一形象有可能借鉴了明朝大将邓愈。
6.沐英
沐英(1345-1392),字文英,濠州(今安徽凤阳)定远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朱元璋与马氏收为义子,对他视如己出,细心照顾。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12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年仅18岁的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后被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沐英率军“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在留下士卒守卫险要之处后,明军凯旋而回。沐英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分别为征南副将军,率军三十万远征云南的残元势力。
面对白石江江水未退的困境,沐英率敢死队强行渡江上岸,为明军赢取更多的渡江时间,以里应外合之势大破元军。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
在滇南的十年,沐英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与明朝相始终。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原名朱重四)的儿子。
作为朱元璋的亲侄子,朱元璋也是不吝提拔,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后来朱文正还参与了很多次战争,立下很大的功劳。
在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当数洪都之战。
洪都之战发生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带着60万大军,倾巢来攻洪都。当时,洪都城内只有8万士兵,面朱文正和邓愈二人一边拼命抵挡,一边派人前往南京向朱元璋求援。
此时朱元璋正在集中兵力攻打安丰,朱元璋对送信的人说:“你回去告诉朱文正,让他务必坚守一个月,我拿下安丰之后,就去援救。”
“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当自取之。”
面对60军围困孤城,朱文正用他铁血般的毅力,终于守住了洪都。待朱元璋率20万大军赶来时,洪都被围86天,朱文正已经奄奄一息,洪都城内,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砾。
随后,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朱文正又率军断了陈友谅的粮道,最终,陈友谅兵败身死。
鄱阳湖之战,对朱元璋意义重大,从此,元末诸雄再无实力和朱元璋抗衡。朱文正在洪都耗尽了陈友谅的锐气,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史》直言:
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
8.汤和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人 。
大家注意到没有,朱元璋也是凤阳人,跟汤和是同乡,而且两个人住的很近,在一条街上长大,从小就在一起玩。
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敏多智。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他作战骁勇,冲锋在前,授千户。
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参加革命的介绍人。
朱元璋初到郭子兴处时,汤和还是他的领导;后来,因为朱元璋有勇有谋,在军中又极其会为人,深得郭子兴的信任,慢慢地,他的功劳超过了汤和,而汤和反而成了他的手下。
不过汤和并没有嫉恨,还任劳任怨地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了他的得力助将。
之后汤和跟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寨、滁州、和州、采石矶等地,立了很大功劳。
直到后来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他大部分的兵马,这成了朱元璋打天下的基础。
不过,汤和曾经酒后失言道:“我现在站在高处,想跟谁就跟谁。”
“我镇守边疆,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这句话胆子是十分大了,惹恼了朱元璋。不久以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当初跟随他征战的弟兄们都纷纷论功行赏,而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又尽心尽力帮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汤和,只是被封了一个二品侯爵。
9.傅友德
傅友德(?-1394),安徽相城县(今安徽淮北)人。
傅友德在早期,先后投靠过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都不被重用,等到陈友谅和朱元璋开战后,他马上投奔了朱元璋。见到朱元璋时,他欣喜若狂地说:“我找到真正的主人啦!”
投身朱元璋阵营后,傅友德把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勇猛精神毫无保留地发挥了出来。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傅友德与常遇春一起去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在鄱阳湖和陈友谅的部队开战。
在战斗中,傅友德指挥大规模水军兵团攻击陈友谅,傅友德的脸部中了一箭,他立即将其拔出,顿时血流如注,但他毫不顾忌,越战越勇,和其他将军一块儿边打边冲上了泾江口,陈友谅也在这一仗中被打死。战后,傅友德也是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许。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前往淮东,攻取张士诚位于江北的地盘。此次交手中,傅友德大破张士诚援兵于马骡港,缴获敌军战舰千余艘。由于傅友德军功卓著,擢升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朱元璋建国后,傅友德就像个消防队长,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他。他多次参与到北征蒙古的战争中,之后又西征巴蜀、南平云贵,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给他准备再多的军功章,都感觉不够用。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傅友德:“除常遇春外,战功最高者,非傅友德莫属。”
10.蓝玉
蓝玉(?―1393年),安徽定远人。
史书记载,蓝玉长得很高,面色也红润,有点三国时期关羽的神韵。他在军中的起点很高,由于自己的姐姐嫁给了明军中的大将常遇春,他是常遇春的内弟。
常遇春为人高傲,却对他的这个亲戚非常推崇,几次在朱元璋面前推荐。但朱元璋并没有轻信常遇春的话,直到蓝玉跟随徐达参加了洪武五年(1372年)的远征,表现出众,才委他以重任。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在一个月内,两次击败元军名将王保保。不过第三次相遇时,王保保的军队发动奇袭,突然出现在蓝玉面前,将蓝玉打得措手不及,这一次蓝玉被王保保击溃。明军的这一次北伐也以失败而归。
不过这场大战锻炼了蓝玉,他磨练得自己智勇双全,用兵如神,从此走上了“战神”的道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下令蓝玉亲率大军15万,深入捕鱼儿湖附近,搜寻北元主力,与之决战。但当蓝玉率军抵达预定地点时,却找不到北元的部队。于是,蓝玉命令士兵穴地而居,偃旗息鼓,掩藏踪迹。北元军队果然中计,倾巢而出,蓝玉挥师出击,以大风扬起的沙尘为掩护,用骑兵快速突击,导致北元兵团惨败。这一仗捕获敌军接近8万人,也是蓝玉的一场封神之战。
朱元璋闻讯后大喜,亲自下诏犒劳蓝玉,盛赞蓝玉为“明朝的卫青”,并封蓝玉为凉国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